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一章: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第一节: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的最好预测因素是他们相互之间的接近性。
接近性有利于双方不断曝光,从而进行相互交往,这也促使双方去发掘两人的相似之处,感受彼此的喜爱。
决定吸引力的第二个因素是外表吸引力。对约会陌生人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都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外表有吸引力的人。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实际上愿意选择那些大体上与自己的吸引力匹配(或者,对方魅力不足但具有其他补偿性品质)的人结婚。对有吸引力的人的积极归因形成了关于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也就是“美即是好”的假设。
双方在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性,会极大地增进一方对另一方的喜欢。相似导致喜欢;对立则很少能产生吸引。
我们也很可能和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建立友谊关系。
根据吸引力奖赏理论,我们喜欢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奖赏,或者那些与奖赏事件相联系的人。
「第二节:爱情的种类及要素」
研究者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构成。激情之爱是狂喜与焦虑、兴奋与痛苦的混合体。
情绪的两因素理论认为,在一个浪漫的情境中,任何刺激(甚至疼痛)造成的唤醒水平都可以被解释为激情。
在最完美的感情关系中,
最初的浪漫兴奋会逐渐成为更加稳定、更加深情的关系状态。
这种关系就被称为相伴之爱。
「第三节: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从婴儿到老年,依恋都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安全型依恋会使婚姻持久,生活美满。
如果双方觉得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付出与奖赏是成比例的,相伴之爱就能更持久。
相伴之爱的一个好处就是彼此有机会进行亲密的自我表露,这是一种双方随着对方表露程度的提高而做出回应,从而逐步达到的一种状态。
「第四节:亲密关系的结束」
爱情并不总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研究者探明了婚姻解体的预测因素。
包括强调感受重于承诺的个人主义文化,以及双方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和相似性等。
研究者也弄清了夫妻双方分手或重建其婚姻关系的过程。他们也在试图弄清健康而稳定的婚姻所需要的积极的、非对抗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