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武侠仙侠 / 雁无天涯孤客 / 第二章:一笔惊魂动风雨,床台帘幕惊雷虚.

第二章:一笔惊魂动风雨,床台帘幕惊雷虚.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湖滂,官府子弟,是为私生子,不得正名,起旁意。
  少时习书,尝人生悲凉,府门不予资源,深雪借书,不曾习武。
  后得恩师,立南方全朝,随恩师北游,期间不赏风景,不论天理。加冠,老师赐字羽波。
  全朝建立后,湖滂因彰聪的举荐而被人熟知。
  彼时,林英随邢府在北方建立政权,还邀请湖滂进入翰林学院担任掌书记。
  仅仅相见一面,湖滂便对天下局势有了三分洞察,这一能力源于他早年对世事的自行推理,令众人惊叹不已,人们称他为“书元子”,喻为不读千书,自成一派,文墨宗科,行里路,而初开自家,一元行书,有称子之德。
  (注释:他无需读遍千书,却能自成一派,在文墨领域堪称宗师,就像在漫漫行途中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家的“一元行书”,实有被称“子”的品德。)
  早年初识门第才女湖怜南,双生爱恋,观面三次,私定终生。
  因出身低贱,内门阻止,随性与恩师北游,不了了之。
  后知湖滂与恩师北游,实则寻求机遇,在此期间,他与湖怜南虽相隔八千里,但书信不断,只是书信传递一趟需要半年之久。
  直至湖滂担任翰林学院掌书记,得以正名,二人这才终成眷属。世人感叹道:“八千里内云和月,长亭街外柳化雪。”
  后全王大兴文始,百官搜集天下征文,诗歌词乐不限格,不随世。
  建安风骨,离骚词体分入国库,翰林学院为天下之国学国府,亦为国书库。(注释:此后,全王大力倡导文化发展,百官开始搜集天下的文章,无论是诗歌、词、乐,都不限格式,不拘泥于世俗。建安风骨、离骚词体等各类文学作品都被收入国库,翰林学院作为天下的国学国府,同时也成为了国家的书库。)
  全朝立天下三十二省,虽未统一,却已实行,足前无人乎。三十二为吉,数理,宝马金鞍之意,建三十二桥。
  上朝谏言之地,全王亲自起名‘三十二桥明月殿’,杜默府门起名‘通桥府’。
  (注释:全朝划分天下为三十二省,虽然尚未完全统一,但已经开始实施,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壮举。三十二在数理上是吉利之数,有宝马金鞍之意,于是全朝修建了三十二座桥。上朝谏言之地,全王亲自命名为“三十二桥明月殿”,杜默所在的府门被称为“通桥府”。)
  建宫修桥,收集文书,立宪法。
  三者统一实行,百姓苦不堪言。翰林学院主收集文章,四方邢府主建筑,通桥府主宪法,六扇门看管百官。
  四者相辅相成,井然有序。天下暴汗,虽是太平,却也使百姓遭了罪。取重避轻,利门阀宗门,被百姓戏称当代隋炀帝。
  (注释:然而,建宫、修桥、收集文书、立宪法这一系列举措同时开展,百姓苦不堪言。翰林学院主要负责收集文章,四方邢府负责建筑工程,通桥府主管宪法事宜,六扇门则负责监管百官。这四者相互配合,看似井然有序,实则让天下百姓疲惫不堪。虽是太平之象,但百姓却承受了太多苦难,这种做法重权贵门阀之利,轻百姓之苦,百姓戏称全王为当代隋炀帝。)
  三十二省后补录,项家庄立太原郡,今石家庄旁。
  郡内一处长亭,是湖滂闲暇之地,庭中湖水相接,柳树蝉鹃应景,曾下文五首,文官收录,并命长亭‘羽波亭’。五首诗是湖滂坐亭有感,随性而发,没有提名。
  (全朝三十二省后续补录时,项家庄位于太原郡(今石家庄旁)。郡内有一处长亭,是湖滂闲暇时常去之地。长亭中湖水相连,柳树、蝉鹃相互映衬,景色宜人。湖滂曾在此写下五首诗文,文官将其收录,并将长亭命名为“羽波亭”。这五首诗是湖滂坐在亭中有感而发,当时并未提名。文官补录时将其记为《长亭有怀五首》。)
  文官补录记题《长亭有怀五首》
  其一
  玉轮照孤影,伤情何处依。
  久坐长亭里,独赏月光寒。
  其二
  寒鸦悼枯树,枫叶落城墙。
  游子回故里,不知为何方。
  其三
  落日孤城闭,苦照寒鸦水。
  谁知伤心人,竟撒长亭江。
  其四
  蝉鸣杜鹃啼夜月,天涯落燕百哀血。
  岂笑悲情画孤客,风雨凄凄安如山。
  其五
  早岁凭寒光如故,古来万事东流水。
  欲渡乘舟飞湍急,绝涯瀑布罔人心。
  翰林学府内,门徒学生可随意出入,州县学子亦可知会一声。
  湖滂立长桌与府庭处,大门常开,如有不懂其理,直接进门排队,问起答予。
  门庭若市,两街长道,布满砖瓦。
  湖滂左手整理百官收集文库,右手答复学子,更避百官门阀,宗族避讳,足以传世。
  (注释:翰林学府内,门徒学生可以随意出入,州县学子只需告知一声也可进入。湖滂在府庭处放置长桌,大门常开,若有学子对学问有不解之处,可直接进门排队询问,湖滂都会一一解答。一时间,学府门庭若市,两条长街布满了前来求学之人的车马。湖滂一边整理百官收集来的文库,一边答复学子的问题,同时还要避开百官门阀、宗族的避讳,其功绩足以传世。)
  入夜,府门关闭,奇滂来后,铁门拆掉,大门安立珠帘,更不为门。珠帘一闭,四下游子知趣离开。
  (注释:入夜后,学府大门关闭。自湖滂到来后,铁门被拆掉,换上了珠帘作为大门,这更像是一种象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门。珠帘放下,在外的游子们便知趣离开。)
  一日,一个身穿青衣的小厮双手捧着一个箱子,气冲冲地走进湖滂的门府。
  见到湖滂后,他赶忙行礼,慌乱中差点把箱子里的东西弄掉,那场面颇为滑稽。
  这小厮面容清秀,看起来尚未到加冠之年,还带着几分稚嫩。
  他急切地说道:“老师,有人私底下说您在长亭写的诗太矫情了,这可把我气……气……气死我了!”
  这小厮是湖滂的陪书郎,负责管理杂物,说话带着几分孩子气,常常一口气说不完话,憋得满脸通红也要把最后几个字吐出来。
  湖滂听完,忍不住笑出声来,他欣慰地看着小厮,说道:“不过是些稚嫩之笔,随心所想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着,他伸手想摸摸小厮的脑袋,小厮急忙躲开,说道:“老师,可千万别摸我的头,我母亲说摸了头就长不高了。哈……哈……”
  他大口喘着粗气,那可爱又可怜的模样,把湖滂逗得哈哈大笑。
  湖滂本就听说湖怜南从南方驾车而来,心情格外愉悦,他欣喜地对小厮说:“你是不是快到加冠的年纪了?等那时,你携同父母来这里,我亲自为你取个字号。”
  小厮瞪大双眼,满脸惊喜,刚要说话,湖滂一挑眉,伸出食指,比出一个“一”字,说道:“我们有个约定,你可别忘了。挑重点,每句最多六字。”
  “老师……”
  “六字。”
  “老师……”
  “六字。”
  湖滂看向远处日暮渐浓的云彩,面带欣赏之意,双颊泛起红晕。
  他见小厮一脸难受,什么情绪都写在脸上,想了想后说道:“彰旧。”
  “嗯!好!那你该干嘛干嘛去吧。”
  “啊?”
  小厮原以为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有些不自然地应了一声,转身准备离开。
  湖滂忽然想起什么,拿起桌上的文书,叫住小厮:“对了,这是这里的文书,你拿回家整理整理。”
  小厮心中大喜,接过文卷,欢喜地离开了。
  每次湖滂交给小厮的文卷都整理得井然有序,所以对小厮来说,这只是走个流程,任务并不繁重。
  湖滂捧着箱子走进书房。他给自己立下规定,翰林学府可以随意让学子观摩,但唯独自己的书房不对外开放。
  书房内十分清净,只有笔墨纸砚和一张长桌,布置简洁。
  桌上放着两张纸信,是他在太原郡时的回信与答信,其中一封是湖怜南所赠的诗,另一封是他准备寄给湖怜南的。
  每次深夜休息前,他都会看看这两封信上的内容。湖怜南的信上只在开头写了“赠羽波君”,末尾是“本家小女赠”,中间没有其他话语,而是一首诗:
  《惜君不知君何在,独赏庭花为君舞》
  ——此去经年,千秋皆入喉
  八荒过客,代代无穷己——
  感君长亭折柳意,但逢悲月照寒心。
  忧恨孤冷自消散,落燕寻辉泪滴干。
  呡纱画眉勾倩影,为君千里舞霓裳。
  柔弱水,初凉夜。
  抚袖掩面,泣声划悲扇。
  皓皖凝抑照温玉,浮指反寒映月明。
  芙蓉悄探霜花雪,犹似春江秋月送流水。
  眸神潺潺泉涓游,风飘袅娜懒转身。
  抬望欲说融光错,微闭桃目与月融。
  环抱空归丝存处,久久难安动不得。
  忽转划悲月,折柳惨兮惹人怜。
  幽愁百无力,伤情何处依。
  照花镜湖月,独赏月光寒。
  湖滂在长亭看信时,心中赞叹不已,也曾仿照此诗写了一首,但因写得过于悲情,不好意思寄出,便写了其他的诗传书千里。
  他打算等湖怜南从南方回来,亲手将这首诗交给她。
  湖滂写诗
  《感君百情赋》
  ——伶爱风帘,转叫惹人情
  此去远方,千秋皆入心——
  相思愁断哀寒意,孤月照寒透泪滴。
  映我心中无限事,落燕南飞自相知。
  惜君不知君如故,但愿百花齐放鸟啼鸣。
  暖光融冰。
  柔水一绵家万里,感君长亭花畔春满楼。
  欢喜相勾。
  浅沙入眼随风掠,竹影交错似流雪。
  但听杜鹃喉含血,举手投杯空对月。
  感君天涯思绪送书雁,江山明月为君藏。
  待到江花春水流风日,星辰浩荡随君离。
  凄凄苦别离,不知何处依。
  曾记多事往,缘是他乡客。
  收起信封,湖滂抬头望向远方,本是在房内,却仿佛在看天上的云和月。
  他微微一笑,开始整理彰聪以前的文书,直至深夜,沉浸在大量的文章中,乐此不疲。
  不经意间,湖滂看到一个没有上锁的密匣,打开一看,里面是彰聪写的一篇游记。
  湖滂喃喃念出标题:“《三旬休假,与生子同游玩乐记》,彰聪记。”
  突然,天空惊雷霹雳,湖滂读着文章,竟忘了关闭门窗,狂风呼啸而入,如千军万马齐声哀鸣。
  文中内容让他大为惊叹,不禁张大了嘴巴。
  再拿起第二篇,竟是林峰曾在一处长亭写下的《本生得遇坐长亭笔写之》,读完更是惊讶不已。
  当他读到第三章时,发现竟是林峰考状元时写的文章。
  此前曾听闻林峰下笔如有神,一举夺得状元,但其文章却不知去向,国库中也没有丝毫踪迹,没想到竟在这里找到了。
  《无题》
  五采行风芙蓉态,六芒合众天地开。
  佳肴汤羹起火意,路有康骨人自知。
  卷叹风兮野马哀,卷叹风兮寒月意。
  一十九年坐凉席,五六行兮潭泥凄。
  投笔环抱沾墨滴,砚台横梁走风字。
  我有一笔投问天,我有觞杯置平地。
  百哀枯骨草捋新,四方天地百重分。
  人怎分九等,人怎分优劣。
  男女之分,和人之分。
  朱门臭,路康骨。
  涓滴,造恒。
  九十九重天地门,三十二台地府狱。
  期间不见绿绣红纹去天地,但见黑服白丁排全狱。
  长亭,亦寒月。
  墨滴沾纸回圆团,湿透冷绣难泪安。
  红街扫拂袖,车马乞丐求。
  生死人皆荒诞谬,枫叶城墙落日丢。
  无阶走上抬灵词,但愿生死两凄凄。
  路月广寒,杨柳照枝。
  雨后,春笋冒头。街边雨后,本是黑天,却多了一道红晕,引人神往。
  一马一人,身穿素衣,头戴悬梁卦,面貌普通,铜黑有光,神态内敛。
  此人望向身后的学院府,捋捋白马胡须,然后朝着远方走去,不知去向何方。
  但可知彰聪的尸首曾悬挂在六扇门,不得入棺。一夜之间,火势突起,烧得只剩灰烬,杜慨默默观望烈火焚尽,几方欲灭火,却被阻止。
  待到合适时机,杜慨袖口一挥,官庭之人开始灭火,他神色漠然,而后起驾前往三十二桥明月宫。
  话题回到湖滂这边,他在砚台边久坐,烛光摇曳,光影虚虚实实,不知不觉间,灯油即将耗尽。
  四周无人,烛火最终熄灭,月光照进寒窗,湖滂眼神望向前方,只有砚台上有月光洒落,其余皆是黑夜。
  他不知在看什么,一直盯着,直到眼白上的神经跳动,血丝从眼白中冒出又消失。
  再次望向被月光照亮的砚台,湖滂只觉眼前昏黑,他磕磕碰碰地摸索向砚块,手掌被砚块染得乌黑,袖口也被墨滴溅得变色,然而他手中研磨的动作却四平八稳。
  古时才子多钟情于笔墨,为墨而生,为诗而死。
  湖滂没有拿笔纸,而是望向被月光照亮的侧墙,手托墨盒,袖滴墨水。指尖触碰墨水,沉思良久,他在墙面上写下:
  万物皆休,苍言白对,可知苦矣。
  万物行空,伤愁别恨,可知悲矣。
  万法离宗,百顺不待,可知命矣。
  固知万物皆生死,又苦何为对错者乎。
  通晓百情于一物,又悲何为离愁者乎。
  逆光者见行而后至,又叹何为命者乎。
  生亦苦,死亦苦。病亦悲,老亦悲。
  生老病死皆常事,又苦苦追亦众人之中者乎。
  苦寻天下之根本,天下之根基,天下之根源。
  则喜怒哀乐皆为虚诞。
  万事不休,又何谓对错。
  万物不空,又何为离愁。
  万法不离,则有何为命者乎。
  寻天之意,必先寻悲苦人生之本。
  寻众之福,必先行万物圆缺之事。
  寻己之存,则不可探人生万物之意。
  众人行古道,讲人生之义。不齿修空离万变之本。
  不亦人生万事之悲,万物之愁,万法之别者乎。
  哀自满以通晓万变之人,以对错离愁以为己乎。
  不以人生为一己乎。
  耻众人为己为圣人,独不知,断水遮风亦为风水,沧海一粟以为冥顽一粒。
  人生本无对错离愁之分,本无功名利禄之别。
  奈何天下之事,本就以上位者控下位者,下位者而控次下位者。
  上位者辅以次下位者,而权衡下位者之位。以己为诸位者,至此便有对错离愁之分,功名利禄之别。
  万物之休有不休之轮回也。
  万物之空又不空之荒诞也。
  万法之离而又不离之短促也。
  对错轮回而不爽,离愁荒诞而不明,人生短促而不悟。
  则天下非原之,而为人之天下,人之浑浊天下。
  盖此对错离愁亦难分清白混浊之差异,功名利禄难分人向之何为。
  而众人非人,亦非为物,在世亦空魂躯干之身。
  只由先人立矩而行,而天下立矩而行,而天下便亦非为天下。
  天下也亦非为万物,不若天灵挥手掌灯也。
  轮回不遣,天灵便与众人沦为一潭而无法挣脱。
  若死梦般不可苏醒,若牢笼般不可挣脱。
  明知悟行意而不可行天下之意。是为至惨,是为至悲,是为至苦。
  此所以行天下之争,天下之物,天下之宗。
  此融以天下之苦,天下之悲,天下之离。
  此救万民于死梦之中,万物于牢笼之细。
  但行天之意,触以人生悲苦之事,行已之责,但不行己之生,探人生万物之意,领至苦至悲至极也。
  而吾之所行之喜皆为苍生万物之喜。
  何不为天下之至喜至善矣。
  ————《寻生录》
  只见后半首的字是用磨出鲜血的手写下的。
  苍血孤痕,天下根本生于利,嚷嚷天下,鬓角独行。
  百般苦果,独上西楼。一条孤雁,二三齐行。
  “多少人入局?”
  凉亭内,全王执黑子放入棋盘边角。
  杜默轻轻将白子放入夏元之位,说道:“臣已入局。”
  全王大手一挥,起身离去,边走边说:“可知我之志。”
  杜默跪地拱手说道:“臣知陛下之志,虽心有疑虑,但……臣百死亦往。”
  全王回身看向低头的杜默,顿时风起云涌,眼中冒寒光:“如此!”
  说完,回首继续往外走。
  “便好!”
  杜默久久跪在地上,待全王走后,朝着全王离去的方向重重地鞠了一躬。
  ============================================================================(可直接跳过)
  (文本诗词翻译和注释:
  《长亭有怀五首》译文
  其一
  明月如轮,映照出我孤单的身影,满心的伤感哀愁啊,却不知何处可以依托。久久地坐在这长亭之中,只能独自欣赏那清冷寒冽的月光。
  其二
  寒鸦围绕着枯树盘旋悲鸣,枫叶纷纷扬扬飘落在城墙之上。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踏上归乡之路,却已然迷茫得不知故乡究竟在何方。
  其三
  落日的余晖下,孤城紧闭城门,那昏黄的光线苦苦地照着寒鸦栖息的水面。又有谁能知晓,那伤心之人,竟然在这长亭边的江水旁洒下了伤心的泪水。
  其四
  夜晚,蝉鸣阵阵,杜鹃啼叫,划破了夜月的寂静。天涯海角的落燕仿佛带着百般哀痛泣血而啼。又怎能嘲笑那满是悲情、茕茕孑立的孤独过客呢,他在风雨交加中依然稳如泰山,独自承受着内心的悲苦。
  其五
  早年凭借着那如旧的寒光(或许是某种回忆或信念),然而古往今来,世间万事都如那向东流去的江水,一去不复返。想要乘船渡河,却遇上水流湍急,那绝崖上的瀑布更是令人心生畏惧,乱了人心。
  《惜君不知君何在,独赏庭花为君舞》译文
  ——时光流逝,多年过去,岁月的沧桑如酒,千秋之事都似在喉间回味。我们都是这天地间的匆匆过客,一代又一代,无穷无尽。
  感受到你在长亭送别时折柳相赠的深情厚意,只是每当遇到那象征着悲伤的明月,寒意就会涌上心头。忧愁与怨恨、孤独与冷清,本应自行消散,就像那失群的燕子寻找光辉,直至泪干。
  轻抿轻纱,描绘蛾眉,勾勒出美丽的倩影,为了你,即便相隔千里,也愿为你舞动霓裳。
  在那柔弱似水、初秋微凉的夜晚。用衣袖轻掩面庞,哭泣之声划破了这悲伤的氛围。
  洁白的面容在压抑中映照着温润的美玉,浮动的手指反射出寒冷,与明月相互映照。
  芙蓉花悄悄地探出头来,在霜花似雪的情境中,就像那春江秋月随着流水逝去。
  眼眸中神色如潺潺泉水般流转,身姿在风中飘荡、袅娜多姿,慵懒地转身。抬起头来想要诉说,却在目光交汇的瞬间,仿佛光影交错,微微闭上如桃花般的双眼,与明月相融。
  双臂环抱,却只抓到虚空,归来之处徒留丝线(象征着回忆或情感的羁绊),久久地难以安心,身体也无法挪动。
  忽然转身,仿佛划破了这悲伤的月色,折下柳枝的姿态是如此凄惨,惹人怜爱。
  内心满是幽深的忧愁,浑身无力,这满心的伤痛又该何处安放呢?只能对着那映照花朵的镜湖之月,独自欣赏这清冷的月光。
  《感君百情赋》译文
  ——可爱的人儿啊,那轻柔的爱意就像风吹动帘幕,转而令人情动。此次你去往远方,过往千秋之事都深深印入我心。
  相思之情断绝之时,哀愁与寒冷之意涌上心头,孤月照着寒冷之地,寒意穿透身体,化作泪滴落下。月光映照出我心中无尽的心事,就像那失群南飞的燕子,唯有自己明白其中滋味。
  珍惜你却不知你是否还如往昔,只愿世间百花盛开、鸟儿欢快啼鸣。温暖的光芒能够融化寒冰。
  柔和的水流连绵不绝,家虽在万里之外,但感怀你在长亭、花畔的陪伴,仿佛春天布满了楼阁。满心欢喜交织。
  浅浅的沙粒映入眼帘,又随风掠过,竹子的影子相互交错,好似流动的雪花。只能听到杜鹃啼血般的叫声,举起酒杯对着天空明月,却只能独自惆怅。
  感怀你从天涯送来书信寄托情思,这江山明月都可为你珍藏。等到江花盛开、春水流动、微风轻拂之日,星辰闪耀之时,我愿随你而去。
  离别是如此凄惨痛苦,却不知何处可以依靠。还记得过往诸多事情,只因为自己是漂泊他乡之人啊。
  《无题》译文
  五彩的风云呈现出芙蓉般的姿态,六芒星汇聚众人之力,似能开辟天地。精美的佳肴汤羹能燃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道路上行人的健康或疾苦只有自己清楚。
  书卷中感叹着风啊,像野马般狂奔,那是一种悲哀;也感叹风啊,带着寒月般的凄冷之意。十九年坐在这简陋的凉席上,写下的五六行字,如潭中泥泞般凄凉。
  放下笔,双臂环抱却沾染上墨滴,砚台的横梁上仿佛有风字在游走。我有一支笔,想向苍天发问;我有一杯酒,放置在平地上。
  百般悲哀,枯骨上又有新草长出,天地四方被重重划分。人为何要分为九等呢?又如何区分人的优劣呢?有男女之间的区别,还有人与人之间各种不同的差异。
  富贵人家酒肉飘香,而道路上是瘦骨嶙峋的穷人。涓涓细流汇聚,造就永恒。
  九十九重通往天地的门,三十二层仿若地府的牢狱。在这其中,看不到身着华丽红绿服饰之人去往天地间逍遥,只看到身穿黑色衣服的平民百姓排列在这如同地狱般的世界里。
  长亭之上,寒月相照。墨滴落在纸上形成圆圆的墨团,湿透的冰冷刺绣(这里或许是一种象征)难以让泪水安放。
  在繁华的红街清扫后拂袖离去,街道上车水马龙,乞丐在路旁哀求。生和死在人们看来都是那样荒诞不经,枫叶飘落在城墙边,落日渐渐消逝。
  没有台阶能让人登上高台去诉说那些为死者祈福的话语,只希望生死各自都有一份凄凉的归宿。
  《寻生录》译文
  万物都停止的时候,苍白的言语相对,就能体会到其中的苦啊。万物在虚空中运行,伤感、忧愁、离别、怨恨充斥其中,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悲啊。万法背离了根本,百事不顺,就可以知晓命运了。本来就知道万物都有生死,又何苦去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对一件事物通晓百般情感,又何必为离别哀愁而悲伤呢?逆着光前行的人看到行动后才跟上,又为何要叹息命运呢?
  生是苦,死也是苦。生病可悲,衰老也可悲。生老病死都是平常之事,又何苦在众人之中苦苦追寻呢?苦苦探寻天下的根本、根基、根源,这样一来喜怒哀乐都成了虚妄荒诞之事。万事不停息,又哪里谈得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万物不是虚空,又哪里有什么离愁呢?万法没有背离,又哪有什么命运之说呢?
  探寻上天的旨意,必须先探寻人生悲苦的根本。谋求众人的福祉,必须先经历万物圆满与残缺的过程。探寻自身的存在意义,就不能过度探究人生万物的意义。众人走在古老的道路上,谈论人生的意义,却不屑于修行空灵、脱离万变根本之法。这不正是人生万事之悲、万物之愁、万法之别的体现吗?可悲啊,那些自满于通晓万物变化的人,以对错、离愁来评判自身。不要把人生仅仅看作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啊。
  可耻的是众人把自己当作圣人,却唯独不知道截断水流、遮挡风势也是风水的一部分,沧海一粟般渺小的人也不过是冥顽的一粒罢了。人生本来没有对错、离愁的分别,也没有功名利禄的差异。无奈的是天下之事,本来就是上位者控制下位者,下位者又控制更下一级的人。上位者利用更下一级的人来权衡下位者的地位。从把自己当作主宰一切的人开始,就有了对错、离愁的区别,功名利禄的差异。
  万物的停止中有不停息的轮回。万物的虚空又有不虚空的荒诞。万法的背离又有不背离的短促。对错在轮回中却不清晰,离愁在荒诞中却不明白,人生短促却不领悟。这样一来,天下不再是原来的天下,而是人的天下,是浑浊的人的天下。因此,对错、离愁难以分清清白与混浊的差别,功名利禄也难以让人明白该追求什么。
  而众人既不是纯粹的人,也不是单纯的物,在世上只是有着空洞灵魂和躯干的身体。只是依照先人的规矩行事,天下也依照这些规矩运行,这样天下就不再是真正的天下了。天下也不再是万物的天下,还不如说是天灵挥动手掌点亮的一盏灯。轮回不停,天灵和众人就一起陷入困境无法挣脱,就像陷入死梦无法醒来,像被关在牢笼无法逃脱。
  明明知晓、领悟了行动的意义却不能践行天下的旨意,这是最悲惨、最悲哀、最痛苦的事。这就是要参与天下纷争、关注天下万物、重视天下根本的原因。这是为了融合天下的苦难、悲哀、离别。这是为了把万民从死梦之中拯救出来,把万物从牢笼的束缚中解救出来。
  但如果践行上天的旨意,触及人生悲苦之事,履行自己的责任,却不考虑自己的生存,过度探究人生万物的意义,就会承受极致的痛苦、悲哀。而我所做之事带来的喜悦都是苍生万物的喜悦,这难道不是天下最大的喜悦和至善吗?)
  ============================================================================(两首感情诗是当初写给未来老婆的情诗~。~)
热门推荐
太乙最强装逼打脸系统玄浑道章大魏读书人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一品丹仙大乾长生坐忘长生武侠之神级捕快洪荒星辰道仙府长生玄幻模拟器真君请息怒绝世强龙诸世大罗大奉打更人皓玉真仙女帝好凶掠天记天元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