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今天我们来谈论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飞将军李广,
首先,老规矩,出身贵族李信(就想秦始皇说20w军队就征服楚国那哥们)之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将门之后。
对于这个人,我也能说他时运不济,他成长在文帝、景帝时期,这两位皇帝都是不怎么喜欢战争的主儿(继续推行无为而治,恢复社会生产秩序,坦白的讲,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一时期应该是古代少有的对于百姓来说的真正的盛世,政府不动刀兵,轻谣薄赋,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就够了,至于什么国家大事,说实在的,对于老百姓确实有点远,毕竟考虑到古代的文盲率,他连皇帝来哪里儿都不知道,甚至连皇帝都不知道,因为郡国并行制的存在,因此对于这个飞将军李广,他确实算生错年代了,在武帝时期他已经年老了,毕竟武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好了,不废话了,正片开始。
他在文帝十四年以良家子(汉时,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所以说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军的,毕竟封建社会讲人权确实有点不现实)的身份参军。善骑射(将门世家,家里有钱)、勇猛无敌(之前说了,穷文富武,壮汉+一身重铠打一群小兵)因此多次打败匈奴,被封为中郎将(文帝的侍从)在此期间,由于在一次出猎行动中,李广以为是老虎,便射了一箭,结果走近一看,原来是块石头,但是李广射箭的力气之打,直接将箭头射进石头里了,因此在文帝听说后发出了这样的赞赏:你要是生在高祖时期,定能封为万户侯(结果一语成谶,努力了一辈子到死没混到侯,确实挺倒霉)所以说人家的军事才能是有的,不过因为文景之治时期算太平年间,战争不算频繁,因此不太好评价人家的军事才能到底算几等。
好了,然后就是人家的高光时刻了,在七国之乱中,由于跟随太尉周亚夫作战勇猛,表现出色,结果在鬼使神差下接受了梁王私下给的将军印授(相当于站队,当时梁王跟景帝政治斗争激烈,这种行为就差告诉景帝我是梁王的人,你让景帝作为领导怎么想?所以说做人不要飘,刚打了胜仗就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因此本该得到的封侯之赏没了,功过相抵,不予表彰,熟悉吧,反正李云龙习惯了)因此,封侯的奖励没了,景帝还成功地记住他的名字(黑名单),给他打发到北境去跟匈奴打交道了(用刀剑交流也算民族交流吧)终景帝一朝他都没怎么得到重用。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飞将军(因为对战匈奴屡屡取胜,匈奴人送的称号)李广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带兵方法,平时对士兵比较宽松,同吃同住,军中事务一切从简。属于战术比较灵活的那种人,尤其是在和隔壁的程不和相比完全不同。程不和治军严明,以军纪著称,而李广注重与士兵们沟通感情,平时比较轻松,但是真到了战场上士兵也愿意效死力,两种作战方法各有各的不同,反正被打的又不是我,那种方法好得让受害者(匈奴)来评价。
所以呢,李广几乎跟匈奴打了半辈子的交道,经验也刷的够够的。直到来到汉武帝时期,得益于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初年国库富的流油(因此有了汉武帝那句名场面:从今天开始,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所以汉朝不用接着装孙子了(从高祖时期就在忍,早就就搞死你了,手里有钱那就打呗)因此对于汉武帝的军事行动,李广也多有参与,在加上平时积攒的军功,食邑两千石(高级干部)
但是吧,可能是因为打了半辈子的防守仗,打仗的思维方式已经固化了,尤其是汉武帝手里有新的后起之秀崛起(卫子夫的陪嫁品,帝国双壁+武帝留下的权臣霍光),因此对于李广来说,一辈子的奋斗目标封侯他必须得再拼一波(当时已经60多了,属于没几年好活的那种)因此,在汉武帝准备的漠北决战中,他主动请缨,请求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再拼一次。(也确实是最后一战)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也对他不太放心,李广晚年打仗没有年轻时期猛,毕竟巅峰期不在了,反正提醒了卫青(双方有一点共同的认识,李广不能当先锋)因此他在这次决战中不在前锋,而是在后卫。李广对此挺不满意,因此他要挣军功封侯,而后卫拿军功概率低,即便他不满意,也无力改变,卫青从大局考虑驳回了李广的请求(为了这次漠北决战。汉朝下血本了,十万匹战马,尤其是还有专门吃粮食的粟马,比较壮,以及数十万后勤民夫,自古农耕文明打游牧民族都是亏本的,人家马背上的民族,骑着马就来了,没啥后勤,农耕文明不行,补给线还要考虑。尤其是越远,补给越困难,毕竟运粮的也需要吃饭不是吗?)
结果不出意外,人还是要服老啊,晚年的李广确实不复年轻时期的战力,跟张骞(打通西域的人)结果整的俩人都迷路了,李广自知大错难改,一死了之,结果连带着张骞好不容易挣的侯也给弄没了,实在的有点苦笑不得。
因此我反复强调,人在得意忘形时不要飘,李广飘了一次,本来凭借七国之乱的军功足够封侯了,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直到死都没混到侯。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都算意难平,可是我想说,平时的努力都是为了等待机会的出现,机会来了抓住了就能翻身,翻身后不飘才能稳扎稳打,步步高升。身居高位之人最容易飘,哪怕是我才写了这么几章,各位读者老爷们也看到了多少历史人物因为飘而最终以结局告终(尤其是项羽,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结果他瞧不起的人给他送走了)。好了,李广的故事到此就结局了,生不逢时是对他最好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