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汉文帝刘恒,生母薄姬,原为魏王豹女人,被刘邦打败后宠幸了一次,就怀孕诞下刘恒(刘邦貌似对别人的老婆挺感兴趣的,比曹老板还早400年,应该是古代结婚比较早的原因)
渣男刘老板宠幸一次就忘了,反正薄姬命挺苦的,也可能是因为同病相怜,吕后掌权时期也没有对刘恒和薄姬下手,远在代地的刘恒对身居长安中央的吕后也没威胁。
所以对于刘恒来说,就老老实实把代地百姓什么的治理好就行,没必要去跟中央刷存在感。(容易被盯上)同样地,因为秦末农民起义打的太狠,民间财富人口锐减,有一则传闻是丞相萧何,因为找不到马只能用牛车,可以侧面反映汉初的局面。
因此,在他母亲的教导下,刘恒很早就体验到民生疾苦,知道作为统治者,应该代领着百姓过的好。同时,爱民如子不代表人家没有政治手腕,吕后可不是啥大善人,能从她手下活下来还不能证明他的本事(当然刘邦的其它儿子都嘎了,就剩他一个了)所以说,看人不要太浅。过刚易折。适当的该认怂就得认怂。所以知道诸吕之乱结束之前,刘恒一直在修炼政治实操课,源源不断的学习治国之术。
所以在他听说皇帝给他时,第一个反应是不信,不信,并派舅舅薄昭去长安刺探真假。(这对于皇帝来说是优点,从不听一家之言,崇祯那个大怨种就没做到这个,偏信东林党,帝王之术最重平衡,留着魏忠贤或者重新提拔一个太监与文官集团制衡才是帝王之术)
所以从以上没成为皇帝,人家就已经拥有的能力有1.治国之术(治理代国比较好),2.帝王之术(不偏信一方,怀疑一切)3.体察民情(战争刚结束才没几年)4.而且为人处世之道不弱(参考他的兄弟们的下场)5.隐忍城府(面对吕后的专权,能忍就忍,哪怕非常屈辱)
这些优点坦率地讲已经足够去作为帝王了,而且不出意外还是雄主
但是接下来,刘恒刘大导演为我们策划了一出好戏。再确信皇帝真被推举成皇帝后(谁说古人没有民主精神的,这不就是嘛),刘恒才前往长安。
当然,天上是从来不会掉馅饼的,尤其是皇帝这个位置,如果能力不行,这可就是一个要命的位置了。尤其是当时久居代国的代王刘恒,面对着一群刚把吕家灭门的功臣集团和汉室宗亲集团,如果能力不够,是非常容易给自己弄成傀儡皇帝的。(刘盈)
所以他的第一步就是派舅舅(古代舅舅就是天然的嫡系,有血缘绑定但没继承权,所谓娘亲舅大就是这个理)去刺探虚实,得到确切消息才出发。毕竟代王跟皇帝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步之遥的距离拼一把大多数人都是愿意的。
第二步,一路慢行,到距长安50里处再拍人去刺探虚实。这个距离很讲究,在高祖陵前停着,即便被杀了,杀他的人也得陪葬,何况刘老板做人非常可以,好歹有点香火情,即便是杀也不能在刘邦坟前杀他儿子吧,这让当年刘邦的老臣和后代怎么看你。所以说,汉文帝可不傻,他的每一步就在步步为营,一步三算。
第三步,渭河直面群臣,我之前就说了,群臣推举他做皇帝,无非是刘大导演平时装孙子装的太牛了,把所有人都给骗过去了,还以为是头人畜无害的小绵羊,结果是个心思缜密城府极深的翻版刘邦。(刘老板的种子挺好用哈)
所以到这里周勃(诛灭吕家的最大功臣)直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想要单独谈谈,刘大导演城府心机极深的人怎么可能会上当,直接拒绝(王者无私),因此群臣才慢慢回过味来,这不是个温顺的绵羊,他的温顺全是装的。不过流程还是要走的。因此,开始了皇帝禅让的通常流程。(群臣多次劝你上位,你死活不愿意,直接第三次才十分不情愿的上位,尤其是最好带点眼泪鼻涕啥的,效果最好,最经典的就是曹丕,就是这种流程)只不过哈,刘大导演比较特殊,他用了5次,可能是3辞3让的规矩还没形成,反正不管咋样,人家最好是当上了皇帝了。顺带着在这段时间里,对于所有的人有了大概的判断。因此当流程差不多了后,刘大导演不装了,我摊牌了,老子就是皇帝。
下面是刘大导演做皇帝后的措施
第一步,将吕家一族定性在谋反,这样就能拉拢大多数的人,(你们的意思我懂,都是无罪的,反而是功臣)。第二步,大赦天下(一般皇帝刚上位,需要拉拢天下民心都会这样干)第三步,派代王班底亲信宋昌掌握军队,以及张武(也是代王班底)去守卫皇宫,这样,刘恒的皇帝位置才算坐稳了,手里掌握不了军队,谁会听你了啊(教员都说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好了,权力正经到手了,功臣集团“目前”也搞定了(跟谁打工不是打工,都是为了讨生活,何苦相互为难呢)然后就是汉室宗亲了,我之前就有提到,老刘家的人治国确实感觉,论私德可就不怎么样了。只不过刘大导演手段更加高明,他既想要达到目的,又想保留名声,政治手腕是真滴牛。
于是对于汉室宗亲中功劳最大的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采用了拖字诀。尤其是刘襄,按照礼法,作为长子长孙的刘襄才算第一顺位继承人。然后他还有俩兄弟,这让相当于从刘襄手里抢走皇帝位置的刘大导演怎么去对待这仨人。万一哪天真挂了。下面的打工仔反手就把刘襄给推上皇位了,到时候别说病死了,搞不好坟都混不上,这三兄弟可是把刘盈的后人(亲不亲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所传递的信号,没有权利的皇帝可活不长久)给斩了个干干净净。
因此对于这仨兄弟。只能采用拖字诀,我不想爆发战争,你也别想着要赏,我怕我给了下面的人又墙头草到你那边
刘襄应该是看到这一点了,啥也没说,回自己封地了(兄弟,我不跟你抢,我回家养老总行了吧)而且刘大导演还给了三个郡做信号(你明白就好,你老实点我就不动你,别逼我去动刀子)而且该有的打压也有,比如刘襄死后的谥号是“哀”(汉文帝不是圣人,圣人可坐不稳皇位,他这么做就是为了传递信号,看谁敢反对,反对的就算刘襄一派的,随后收拾了)并且把齐国给拆的四分五裂,拆出来的郡归刘襄的其它俩兄弟,这样子一搞,成功地将汉文帝与刘襄三兄弟的矛盾转化为刘襄三兄弟内部之间的矛盾,只是他们之间齐心协力是不可能了,对于汉文帝就再也没有威胁了(要是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汉文帝估计要天天看)
然后就是应对功臣集团了,毕竟汉文帝只是稳住皇帝了,他还要做真正掌握实权的皇帝,军权有了,宗亲搞定了。在江湖上还剩下的威胁就剩功臣集团,这帮子人可都是狠人,就杀吕家就杀,并且大多数还是刘邦的旧班底,刘邦在,他们自然忠心,可是刘邦都没好几年了。指望一帮子从血雨腥风的秦末乱世杀上高位的人去为了死人卖命有点不太现实,尤其是对于皇帝。(皇帝严格地讲不算人,而是彻头彻尾的政治生物,因此皇帝也自称孤家寡人)
所以呢对于刘大导演来说,他需要去动这一帮子狠人的蛋糕(他想掌握朝廷实权,人事任命权需要拿到手里)不过嘛,人家可不傻,功臣集团内部也不算铁板一块,是可以争取的,当时功臣集团功劳最大的有三个人:陈平、灌婴、周勃。其中灌婴当时跟齐王刘襄对峙,周勃却比较狠,吕后在十分顺从,吕后一死吕家全灭。因此汉文帝决定拉拢陈平为丞相(谋士,没军权,而且是聪明人,四朝不倒翁),灌婴没有直接参与诛灭吕家的行动,因此可以争取(在太尉位置(国防部长)善终)而对于周勃,汉文帝比较复杂,一方面为了稳住他,把女儿跟他家联姻了,并且丞相位置给他,一方面有希望他能自觉退出政坛,保留君臣体面,因此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汉文帝默默地寻找时机彻底送他出局(没说要他命)在陈平死后送他当丞相,不过人家也不傻,知道怎么做才能保命,于是赶紧辞退丞相,甚至对于汉文帝请求列侯回封地的请求,也只能走了,不久就被送进牢里了(刘大导演亲自请客,估计是有指示,连狱卒都敢欺负他)虽然不久后成功出狱,但是他的声望基本损失殆尽,但是汉文帝的政治目的自此已经全部达到了,功臣集团也被他搞定了。
彻底稳固皇权后他就开始施展自己的治国之术(一步步实现用了好几年,政治手腕杠杠的)
然后就是重用提拔有才能的人比如贾谊(写过秦论那哥们)、晁错等人,然后就是施展什么轻谣薄赋什么的,怎么爱民如子什么的,就不在此赘述了,因为哈,我个人觉得,汉文帝坐稳皇帝这一段最重要,这才是人家的真本事,往后就没啥意思了,毕竟文景之治谁不知道啊,名气那么大,我就不跟着凑热闹了,
咱们这本书的重点还是从历史人物身上去逐步分析人性,重在人性而不是历史人物,如果全是历史事件的话,那还不如去专门看历史书,好了,有点废话哈,
总之,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传递做人做事的道理,德行还是非常重要的,靠阴谋诡计只能强盛一时,真正强盛一世还是得看德行,虽然这玩意看不到摸不着。但是确确实实有,人不能只盯着向上爬,还要考虑一下万一落寞时的下场,我个人不愿意写小白文,因为哈,写小白文的除了让人热血沸腾之外没有一点用,我的这本书引用的书籍我也不太清楚,反正看书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顺便写写书赚点稿费,维持生活,如果有大神对于文笔有更好意见的话,欢迎留言,明年大学毕业还要去考公,懒得考研了,自学习惯了,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看书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