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书奇将近一米七的个子,在这个年纪能长得这么高,非常不错了,但十分的消瘦,脸色还有些苍白,同时也有了一些青春痘的痕迹。他把行李包跨在肩膀上并用手扶着,背着书包,把一个塑料水杯放在书包的侧面,另外一只手还提着一个黑色包包。跟在老奶奶一家人身后,走下火车,顺着拥挤的人群走出火车站时,书奇脑中一片空白,母亲一直的叮嘱回响在脑海中:老奶奶一家人的老家在我们三湾乡的隔壁一个镇上,你只需要紧跟着他们就行了,其他的爸爸都已经交代好了,他们会送你到我们街上的,到时候你找一辆摩托车就能回到买家湾。
书奇从三湾街上坐摩托车往买家湾走的路上,虽然他跟着父母亲离开家乡去广东读书时才10岁,但是家乡的一切让他感到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当摩托车路过一座破败不堪,长满青苔,地坝周围长满了1米多高杂草的房子时,他的记忆涌上心头,这座房子是1993年他出生时,父亲治旭专门修建的,这座房子由于当时治旭担任农技员的便利,不需要过多的手续便可以使用大量廉价的石头,使得这房子成为了当时整个金庙子村最庞大的一座砖石结构的房子,整体分为三楼,除了治旭一家人住以外,还专门为书奇的幺爸治武留了几间房,炤屋卧室等都是按照两套来设计的。但也因为这座房子的修建,使得治旭背上了一万多的债务,在那个还盛行“万元户”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笔巨债。随之而来的下岗潮,彻底压塌了这家人,使得治旭不得不出外打工。几年时间不到,这座曾经高达威武的房子,随着村里越来越多现代化房屋的修建,而变得越来越不入眼,四周的野草,因为四周漏水而变得辩驳不已的墙壁,掉落的墙皮,这一切,都让书奇悲伤不已。
书奇向着买家湾婆婆(四川话中奶奶的意思)家中走去,映入眼帘的还是那一座熟悉也是整个湾里最为破烂的一座老式的篱笆房子,两扇门中,其中一扇门显然是从里面关上的,另外一扇门用一个不知用多少年的锁子挂上的,中间留了一个空隙,应该是方便牲口(鸡)进圈的。看样子,婆婆是在坡上干活去了。这个时候,一个中年妇女走了过来,书奇知道这是二婆婆家中的女儿治美,书奇叫她三姑。二婆婆只有三个,丈夫去世得早,便留下了三女儿当做儿子,以便操持家业,养老送终,从这几年的二婆婆家的光景来看,作为一介女流,在肩挑背磨,耕田挑粪的农村,三姑无疑是合格,乃至优秀的。
三姑:狗日的书奇,几年不见,长这么高了,啥时候到的?这两天你妈妈天天都给我打电话说你要到了,每想到你龟儿这么快就到了。
书奇把东西放在婆婆家的屋檐下,挠了挠头道:三姑,从通县坐了一辆出租车,路上吐忙了,晕车。我婆婆呢?
三姑:肯定在坡上干活噻,她还能做啥子,看你这个样子,肯定饿忙了嘛,快点把东西放下,今天中午就在我这里吃饭,我叫二婆婆做饭,你去坡上看看你婆婆,也叫她回来了一起吃饭。
书奇对婆婆的田地并不陌生,因为父亲,二爸,幺爸三兄弟都外出打工,婆婆实际上干的就是父亲的地,书奇不过五分钟便来到了地边。远远的就看见婆婆佝偻着身躯,握着锄头在慢慢地挖着地,挖了几锄后,还把锄头倚在肩膀上,朝着自己的手心吐一口口水,以防止锄头在使用过程中滑出去,书奇大声的喊着婆婆,婆婆没有反应,书奇知道婆婆的耳朵一直就不好,便从路边走到地里去喊,婆婆才回头看见书奇,立马停下的手中的锄头,面容瞬间展开笑容,在一番交谈之下,两人才一前一后的往家里走去。
婆婆不愿意在三姑家去吃饭。由于爷爷去世早,婆婆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把老二治秒,老幺治武拉扯大,虽然老大治旭已经成家立业,实际上治旭除了能够勉强把自己的家维持住,收稻谷,耕田耕地等重体力活帮着母亲干外,家里的其余事务,一概还是婆婆在操持。这期间,不知道多少人劝婆婆改嫁,但都被拒绝。后来治旭三兄弟都出去打工了,家里一个壮劳力都没有了,这期间,又不知道其中发生了多少辛酸让人怄气的事情,连换一个灯泡,都得二婆婆的女婿帮忙换,尽管快七十岁了,婆婆还是自己去进里面挑水吃,也拒绝了治旭三兄弟想给母亲打一口水井的想法,她想着自己还能够动,能够孩子省一点就省一点。不得不说,作为一介女流,能够在农村中生存下去,还有如此的骨气,这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尽管她除了背几句语录,唱语两首红歌外,一个字也不认识。
书奇还是拗不过三姑的热情,在三姑家里吃了一顿,用大瓷碗炒了满满一碗的肥肉,粉条,还有一盘洋芋,一大碗白菜汤,书奇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又坐了一路的车,肚子早就饿的咕咕叫了,丝毫不客气,便立刻吃了起来。
三姑:这几天你妈妈一直在打电话,说你要回来读初中?
书奇:嗯呐,三姑。
三姑:你爸爸跟我说了的,那个三湾中学的李晓明是你爸爸的同学,他现在在中学可是高级教师,教的好得很,下学期就要带初一,还是带尖子班。我上次去街上赶场的时候,专门去中学找了李老师,他已经答应了,不过你到时候还要参加一次分班考试,考得好才能分到尖子班,你这段时间把书好好看一下,你书都带回来没得?
都带起的,我觉得这个考试应该没有问题。书奇颇有些骄傲的回答道。
三姑:你个狗日的,千万莫骄傲,到时候考不上,那不丢人呐!
书奇丝毫对三姑的话,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吃完了便自顾自出去收拾行李去了。
转眼间,开学的时间即将到了,但对于南方农农村孩子来说,开学前都有一项巨大的任务,那便是收稻谷。婆婆家实际上就只有两块田,面积也不大,加起来只有两亩不到,但婆婆她一个妇道人家,一直也没有准备收稻谷的机器,连扁担也只有一根,用了不知道多少年,弯的不成样子,颜色已经变的深黑色,两头用麻绳不知道缠了多少次。婆婆偏说就这根扁担,她用起来十分习惯。婆婆家以往年收稻谷,都是先去三姑家帮忙,三姑家便顺便就把婆婆的稻谷给收掉。三姑家的稻谷面积达到了快十亩,算是买家湾里的劳动大户,一介女流能有这样这样的气魄,着实让人感佩。当然了,这也得益于在她因丈夫车祸去世后,新找的一个丈夫。这个湾里晚辈眼中的姑爷,为人十分的和善,什么活都愿意干,而且十分的耐心,甚至连传统意义上认为是女人干的针线活,他也信手拈来。在农闲的时候,还能出去帮别人办酒席,也能推点豆腐去村里到处去卖,据说他来到三姑家后,就不愿意走了,三姑把他称作“赖皮”。加上三姑正在读大学的大儿子,卫星也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上初中的小儿子,卫红,三姑家的农活一直便是湾里数一数二的,家庭条件也相对而言较为宽裕。
八月中旬的南方农村,天气炎热的晚上睡不着,所以收稻谷一般都是天还未亮,趁着天凉,便下田去收割,起早床对于刚从广东回来的书奇而言,虽然有些起床气,但也能接受,最为难过的是中午那会,书奇穿着短袖,戴一双袖套,打着赤脚,踩在半干不干的稻田里,将近膝盖处全部陷入到田里,加上稻谷隔的身上到处都是小口子,汗水顺着额头在流到身上,真如在伤口上撒盐搬难熬。
每天从田里结束后,大人们还在地坝里晒挑回来的稻谷,书奇便等不住跟着卫星,卫红还有其他家也在收稻谷的伙伴跑到湾里的池塘里游泳,这是一天当中书奇最为开心的时候。晚上回到家,吃完饭,婆婆总会搬一个凳子坐在书奇旁边,跟书奇耐心的讲,我们没有机器,也没有壮劳力,我们只能跟着三姑家收稻谷等道理,希望书奇好好读书,以后脱离农村,不要再过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书奇虽然难受,但是也能体会到婆婆的良苦用心,便没有再发过一次牢骚,往后每年,都能坚持把收稻谷的任务完成,在晒稻谷,搬稻谷进仓的这些环节中,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书奇显然成为了婆婆重要的帮手,书奇也因为这点而自豪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