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在睡梦中被父母的一阵争吵中吵醒,从他们的争吵声中得知,又是母亲听闻村里又有人准备偷渡去香港了,在动员父亲也跟着去偷渡,父亲依然不为所动。
我小心翼翼走到厅里,父母吵得互不相让,我协生生的叫了一声:“妈妈!”,母亲没有应我,眼睛扫了我一下,冷冷地说:“两个都是没用的东西”。眼神里满是嫌弃,我知道在她的眼里,平时沉默寡言的我和她眼前这个懦弱的丈夫一样无能。
在这一刻,一种无比的失落从我心间溢起,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我从家里跑出来,穿过竹林,来到阿莹家前,拿出事先藏在一块石头下的一个小镜子,从窗口把月光反射照进去阿莹和华生的房间里,晃动了几下,不一会儿,阿莹从窗口探出头来,我说:“阿莹,我一个人好害怕”。阿莹看到失落的我似乎已明白了一切,说:“我们马上就下来”。
阿莹拉着睡意朦懵的华生,我们穿过竹林,来到了浮月楼的四楼。这天阿嫲外出了,浮月楼里只有我们三人。
那是一个深秋满月的夜晚,我和阿莹坐在窗边,华生早已在旁边的椅子上呼呼入睡了。我们抬头从窗口仰望着那轮明月。那是一轮巨大的银盘,散发出柔和而神秘的光芒。月光如水,倾泻而下,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它映照出万物的轮廓,使得整个世界都显得格外静谧而神秘。
月亮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它似乎在向我们微笑,那是一种安详、宁静的微笑。它的光芒如同诗人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月光洒在窗户上,形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我们不禁来到楼顶,眺望着潭江,潭江依旧日夜不停向东流去,今晚的江面很平静。一轮明月倒影在江面和几点渔火相影成趣,微风吹过江面泛起涟漪,波光粼粼,美极了。
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了阿嫲,阿莹想起了她妈妈阿娥。她们是否也在这一时刻,与我们共赏着这轮明月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眼前的美景,令我们陶醉,心中郁闷心情也消失了一大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我的口中脱口而出。
“香港的月亮和这里的一样吗,是不是一样这么美?”
“诗人看到的月亮美还是我们这个的美?哪里的月亮最美丽?”,阿莹问。
“我们这个月亮应该是最明亮的,每个人的心中,故乡的月亮最明亮的,正如杜甫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最美月光应该在扬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的就是扬州的月光”,我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也是在扬州写的,当年李白举头望明月,望的就是扬州那轮月亮,”我说。
“还有个中唐的诗人徐凝,写过: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他说:全天下的月色呀,三分之二都在扬州”
“晚唐时期,有一个叫杜牧的诗人,看到了扬州的月亮,写下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阿莹听得入迷。
“阿莹,我以后带你去扬州,看看那轮就美的月亮,好吗?”我说。
阿莹嘴角微笑望着我,点了点头。
阿嫲第二天早上回家,看见我们三人睡在椅子上,也明白怎么回事,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阿嫲轻轻帮我们盖上被子,望着熟睡的三个孩子,不由陷入了沉思中。
她想起了从一本书上看过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父亲和母亲,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父爱和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