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周末两日四连更,第三更)
继圣三年,北国派出五万血衣客,攻打兖、幽两州,而这两地分别就是兖王聂煜和幽王聂熠的藩地中心,两州都在京师以北,聂炘的意图也是让自己的这两位好弟弟作为屏障,抵御北国的变乱。
别的不说,聂煜和聂熠统军打仗的才能确实是一流的。可是血衣客这一支神秘的军队,可不是好惹的。
继圣三年八月,兖地告破,聂煜战死。正如聂煜自诩的那样,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很高超的,可是兖地告破,只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
两个月之后,幽州城遭到合围,兵败只在旦夕之间。
御威将军林易临危受命,携十万军队驰援幽州。林易赶到之时,血衣客兵临城下,战火纷飞,百里荒芜。熟悉的弯刀,仿佛无常的勾魂索,把一个个勇猛的士兵拖下地府。
破城槌一下一下地撞击着城门,仿佛宣告死亡的警钟,城中百姓闭门不出,哀泣不止。
林易当机立断,分兵三路,趁着北军先锋正在急切攻城,以合围之势切断后方弓弩兵,减少城墙所受的远战压力。谁知这帮家伙,丢了弓弩,提起弯刀,居然和先锋有着同样的战斗力,甚至超越了先锋!
中计了!
此刻,血衣客的主将立在战车上,仰天大笑。
“林易将军!你终于来啦!可想死我了!”
如果说前方的血衣客先锋有着以一敌三之能,那么这些后方的家伙,简直可以以一当十!
他们的弯刀招数是同样的,并非乱挥乱砍,显然是某种特定的刀法。
可林易被称为“小淮阴”可不是浪得虚名,当即令两翼军队急袭攻城的军队,中军且战且退,矛后盾前,以拖延为主。军队本身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去用兵,才是真正的制敌之道。
不止战场上,各种方面都是如此,靠硬刚可不行,得动脑子。
不负所望,正在攻城的血衣客被逼退了,林易明确了军队此次战斗的主旨:只求退敌,不较高低。
可是血衣客没这么好商量,北安帝这次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拿到兖王聂煜、幽王聂熠、林易这三人的项上人头。
如果拿不回来,就是败,败阵而逃的所有人,全部处死!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退了也是死,厮杀还有活下来的希望。置之死地而后生,险之亡地而后存。
战!杀!别无他法了。
苦战五天五夜,陈军的士气已经消磨殆尽。再打下去,全军覆没!
两军谈判,血衣客的条件很明确,聂熠和林易主动赴死,献上人头,此战就可休止。
林易和聂熠商量之后,也提出了条件:让我们死可以,既然只为了我们三人的性命,那剩余的百姓,北军不得擅自屠戮,且要交还兖、幽两地。
这谈判似乎有些可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你说还给你就还给你了?按理来说,不但是兖地,就连这幽州,也是北国的囊中之物了。
可是对方偏偏同意了,你敢信?我是不敢,林易和聂熠也不敢相信。
不是,大哥,你来真的啊?!这么好说话?
两颗人头,换取两处战略要地,还换来那么多百姓与士兵的生命,值!这是真的值啊!
再三确认后,双方立下契约,血衣客交出了兖地,林易和聂熠被掳,北军就此退兵。
奇怪!太奇怪了!
这军报送至京师之时,文武百官都不理解。可是聂炘却心绪不宁,他知道,那该死的北安帝在跟他玩脑子!
兖州和幽州固然重要,可是他拿走的,是自己的两位亲弟弟和当时陈朝最大的名将林易的性命!聂炘赶忙召集自己信任的重臣议事,他清楚地知道,快有大麻烦了。
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土地不行,更需要军队,更需要人才,更需要上下一心。林易一死,陈国哪里再去找这样的将领?
承天年间的“定北之役”就是林易指挥着打出来的。当时他还是一名副将,此战过后受封“御威将军”,战功只在罗渊之下。
正如北安帝所说的那样,威名赫赫的罗渊只不过是一介莽夫,相当于是血衣客,虽然有着独到的武艺,能够独当一面,但是带兵打仗,要靠兵法。
如果来驰援的将领不是林易,只顾往上冲,与那些被刻意安排在队伍后方的血衣客进行血战,那么不仅幽州沦陷,十万大军也会如同草芥一般被血火燃尽。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再加上兖王聂煜和幽王聂熠,这俩人虽然造反在先,但是他们的统兵之才也是一等名将水准。而且他们还是聂炘的至亲兄弟。
北安帝为什么非要取他们的人头?甚至可以为了他们,连打下来的城池都可以还回来?
这位北国的枭雄究竟在想些什么?本以为大开互市,可以为南北争取少说十几年的太平,怎么才两年就出了这样的事情?
继圣四年初,危机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