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我们男生刚才跳着的是学校唯一的标准跳高架,两边有立杆,下方有厚厚的软垫儿。我去教女生的时候,别人就调低了软绳的高度,大家纷纷在这里试跳。跳得次数多了,软垫儿的位置就会随着跳动的方向向前移动,移动得明显了,就得手动挪回来。
小北跳了一会儿,就去挪软垫儿。开始一切正常,小北也挪了多次,没什么问题。但就有这么一次,可能是小北把软垫儿挪得离立杆有点儿远,而偏巧赶上老金第一个跳。老金的落脚点正好位于软垫儿边缘,软垫儿的边缘有点儿硬,还是个直角,与旁边的地面有落差,结果把脚崴了。
老金因此认定是小北有意为之。
“老金,你想多了吧。小北又不是就挪了这么一次。”
“就这次是马上轮到我跳,小北知道我要跳,他才挪了垫子。”
“不会不会,小北肯定不是有意的。你可别瞎猜了。”
老金也不说了,开始观察他的脚。脚没肿。我为了安慰老金,还帮老金敷了一会儿冰袋。我们也都没有再说起小北。
万幸老金受伤不严重,第二天能来正常上课。可直到第二天,老金依然认为自己之所以会崴脚,就是因为用于缓冲的软垫儿被放错了位置,导致老金踩错了地方,崴了脚。虽然老金也没有再次强调跟小北有关,但他的话还是有所指向的。
我事后也去查看了软垫儿,我发现其实软垫儿的摆放并没有老金说得那么夸张,位置完全没有问题,别的同学也都在继续跳着,也会有人踩在软垫儿的边缘处,可并无大碍。
周五下午放学,周老师再次留下我和小北,让我们帮周老师整理卷子。趁着周老师不在的空隙,我和小北又聊了起来。
“塔可,你英语考多少分。”小北问我月度检测的分数。
“没考100。”我没说具体分数,小北也没有追问。
“你也是Nopets那道阅读题错了?”小北问。
“不是,那题我对了。听力最后一题,听句子补充单词,我把street写成了steet,还错了两遍。被扣了四分。你考多少?”
我实际上已经告诉小北我具体的分数了,我又问小北。
“我就是错了Cindy老师说的那个题。”
“哦!”
“塔可,你数学呢?”
“我数学100分。”
“哦!”小北说。
这次我没有反问小北的分数。但我确信小北的分数也不低,大概率也是满分。这时,我想起上周数学月度检测之后发生的一件事。
我们的月度检测都是随堂考,考试时间就是一节课40分钟。那天的数学检测,竟然有六名同学在下课的时候,没有答完试卷。其实,做不完卷子的情况也算常见,尤其比较多的出现在语文检测中,特别是有作文的时候。
数学检测答不完题的情况也有,但不多。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周老师就会终止检测,收齐卷子。这次由于临近期末考试,周老师也想让未完成答卷的同学把月度检测当成一次练习的机会,就破例再次给他们时间做完卷子。
而这额外的时间安排在当天下午,在阅读教室,周老师还特意安排了两名同学监考,这两名监考人就是我和小北。
我记得杨卓剩下的题最多,有半张卷子。文文没做完的最少,只有最后一题。施岩却都按时做完了,这次没有他。
文文在课堂上没完成卷子还是挺让我意外的。在我的印象中,文文学习一向是挺好的,最后这个题目没做完,可能是思路有问题,我猜。
为什么想起这事?因为这是周老师第一次安排同学监考,就有我,当然也有小北。
我还在想着文文没答完卷子的事,还在帮文文找原因。一旁的小北又问起话来。
“塔可,今天你跳高跳了多高?”
“还是70cm。其实不到,我上次跳过的高度,今天却跳不过去了。不知道为什么?”
“你胖了,重了。”
“瞎说,我没胖。再说,一周不到的时间,哪会这么明显?!”
“你知道老金怎么崴地脚吗?”小北问我。
“老金踩垫子边上了。我还给老金敷脚了呢。”
“我也踩过垫子边缘,很多人都踩到过,怎么没崴脚?”
小北这么一问,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那老金怎么崴地脚?小北。”
“老金太胖了,体重太重,脚脖子承受不了身体的重量,歪到了一边就崴了脚。”
我没想到不仅是老金说小北,小北也会背着老金说老金的不是,他俩儿还真的对上了。
###
驼背老人从背篓里取出几个小泥丸。这种泥丸个头不大,与枣核相仿,用黏土混合杂草,揉搓成丸,晾干可得。这小泥丸就是老人的秘密武器,他就是用这些泥丸来练习粘蝉的。怎么练呢?
老人在用于粘蝉的竹竿头上,放置一个泥丸,然后排除干扰、凝神静气,保持平衡,不使泥丸跌落。这个动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泥丸本身带有一定重量,但总体上还是又轻又小,表面虽不是完全光滑,但也很难寻找固定的着力点。
这就需要排除杂念,屏蔽干扰,不断反复练习。刚开始,小泥丸根本不听使唤,你往左,它就往右,你往前伸,它就往后缩。往往刚放上去,还来不及收手,泥丸就已经掉下。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重来。
这时候除了丝毫不能受外部环境影响,还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能因为不断失败而气馁,更不能有丝毫怀疑,就是简单地重复,重复着各种各样的失败,仿佛这就是一项终究会失败的练习,在练习中才能学会失败,学会了失败才能学会坚持。有了心无旁骛的坚持,才能再次投入到不断的失败中,从而没有丝毫的放弃之想。
这是一个怪圈,是死循环。
这个循环是有出口的,这个出口就在那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但老人相信,尽管不知道出口的位置,他已经在不断地向出口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