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劝降郑畋的计划失败,黄巢又听闻凤翔云集了众多唐军,这才想起日前朱温所言,悔不当初
遂命孟楷急召朱温前来商议
看到孟楷前来,朱温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日前我数次进言要求追击而不准,眼看着唐皇逃进蜀中,如今凤翔以逸待劳,偏要我出兵,这不是拿我送死吗?他娘的谁爱去谁去”
孟楷作为义军元老,又是当朝尚书,本就看不起后来的朱温,如今却被朱温当众指点大骂,虽面子上挂不住,但毕竟在朱温府上,还不敢造次,心中已暗暗记上朱温一笔
回禀黄巢,更是添油加醋的描述了,朱温目无天子,嚣张跋扈
黄巢虽奈何不了朱温,但并未高看这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唐军,依然以为大军所过,必望风而降
遂命宰相尚让与王璠携十万大军征讨凤翔
十万齐军浩荡西征,消息也迅速传到了凤翔,义军横扫关东的消息也随着与之交过手的唐军,在凤翔士卒中传开,凤翔城一时亦笼罩在恐慌之中
作为主帅的郑畋,决定在此时激励一下士气,遂于中军大帐,召集诸将
郑畋道,“贼军虽众,多是裹挟投靠的农民,士气很高,但消散的也快,如今远来,必不熟悉凤翔地形,只要我们多加利用,先堕其士气,再诱敌深入,必能击破贼军”
众将听得一扫先前暗沉,齐声喝彩
郑畋指着地图说道,“此地名为龙尾陂,地如其名,中间如龙尾盘踞,而四周林深茂密,便于藏匿伏兵,若有一军诱敌至此,必能聚而歼之”
“唐弘夫,程宗楚二人听令,各帅一万军伏于龙尾陂四周”
唐,程二人领命入座
接下来帐中死一般沉寂下来,每个人都知道,那个去诱敌的人,面对的是数倍于己的敌人,必是凶多吉少
没有人敢看郑畋的眼睛,送死谁都会害怕
“郑畋,亲帅五千士卒,迎敌”
所有人怔住了,反应过来的众将,忙劝到,“主帅怎可轻动,一旦有失,悔之不及”
郑凝绩亦跪地乞求道,“让我替父亲去吧,凤翔可以没有我,但天下不能没有父亲”
郑畋摇了摇头道,“老夫昔日在朝为官,忝居相位,想必也在贼军中有些名气。以活捉我这份功劳为饵,必引得贼军倾巢而出。今得陛下信任,祖宗护佑,必能与诸位将军,平息祸乱,再造大唐,诸位勿再多言”
众人看着沧桑的郑公,虽已年迈,却双目迥然,坦然赴险,遂士气振奋,人人高呼“必胜”
不知是谁哼起了秦王破阵词
众人皆你一言,我一语,高声歌起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天威直卷玉门塞,万里胡人尽汉歌!
是夜,无人不热泪潸然,三军兵将士气激昂,皆摩拳擦掌以待敌军
次日一早,郑畋引军出城迎敌,只见齐军黑压压一片,喊声震天,但闻其声,不见其尾
郑畋对身旁的宋文通道,“巢军严整,名不虚传,怕否”
宋文通厉目怒瞪,“不怕”
另边,尚让也看到了出城列阵的凤翔军,士卒稀疏,队形毫无章法,却虚立众多旗帜
遂对左右笑道,“郑畋老匹夫,果然是书生不懂军事,虚张声势罢了”
齐军众将闻言皆大笑,纷纷向尚让请战
尚让见众将立功心切,遂不等王璠后军,下令前军开拔
尚让意气风发的冲着全军大喝道,“冲,拿下凤翔,活捉郑畋”
而凤翔军果如尚让所料,毫无战斗力,不待与齐军相接,即纷纷溃逃
看着一触即溃的唐军和遍地狼藉的唐旗,尚让更加放心追赶,自信过头的尚让没有注意的是,唐军虽溃,却没有四散,皆是奔着一个方向逃去
郑畋谋划精细却忽略了尚让军的骑兵速度
眼见一伙齐军即将杀到面前,一小将挺身拍马杀回,齐军追了一路,皆以为凤翔军如惊弓之鸟,怎么也没想到会有人杀回,但见长戟翻飞,敌兵纷纷跌落马下
郑畋由是脱身,小将也不恋战,杀的百十人,便策马追回,此人正是宋文通
在宋文通的护送下,郑畋依计划,有惊无险的撤入龙尾陂
不多时,齐军亦紧追闯入龙尾陂,只见林深茂密,飞鸟远遁,猿猴低哀,却不见郑畋一行人踪迹,正纳闷之际
忽然战鼓雷动,埋伏多时的唐军自四面八方而出,喊杀声震天响,惊得齐军个个面如土色,双手颤栗到无法握紧兵器
唐军人人奋勇争先,以一当十,直杀到日落西山,天昏地暗
但见
齐军积尸数百里,丢失铠甲军械无数
而尚让仅携数骑,狼狈逃回长安
斜阳下,唐军个个精神振铄,万岁之声充斥山谷
郑畋浑身大汗,气喘吁吁的瘫坐依靠着一块石头
“我们胜了?”
一旁的宋文通淡然的擦拭掉铠甲上沾染的血迹,说道,“齐军小部溃逃,我军大胜”
郑畋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天佑大唐,大唐有救了”
郑畋等不及休息,在石头上书写了战报,命郑凝绩送入蜀中,呈于天子
对于宋文通的救命之功,郑畋更是着重墨书写了其奋勇杀敌的壮举
战报传入蜀中,僖宗兴奋的遍示群臣
“郑畋不负朕望!如此大胜,收复长安指日可待”
而堂下群臣也欢庆雀跃,不论几品,皆毫不顾忌朝堂形象,俄而狂笑,俄而泣涕
一旁的田令孜也趁机对僖宗说道,“前日,有人见红光如球坠地,挖出得一砖石,上有古篆六字,太上平,中和灾,这是上天预示贼军必败,而陛下马上就可以返回长安了”
见僖宗听得高兴,田令孜又讲起了行宫玄中观的来历,“昔日太清仙伯化身青童,降于青羊肆,遂有如今这玄中观,这是上天示意,大喜之兆”
僖宗听得是喜笑颜开,“既然是太清仙伯护佑,即更玄中观为青羊宫,当为成都府的行宫”
僖宗对于表中提到的小将宋文通很是感兴趣,特意回信向郑畋索要将其调入神策军中,护卫左右
首功的唐弘夫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程宗楚为泾原节度使
郑畋龙尾陂大胜,迅速传遍各地军镇
易定王处存,鄜坊李孝昌,夏州拓跋思恭,邠州朱玫,昭义高浔皆响应凤翔,宣布出兵长安
眼见形势利唐,李则裕便决定向郑畋辞行,“如今郑公统兵在京城西面,已大获成功,听闻东线唐军也已集结,我该去河中府相助王将军了”
虽相处时日不长,但郑畋甚是喜爱这个年轻后辈,分别之时,不禁流下热泪道,“今日大胜,全赖贤侄之功”
李则裕也赶忙回礼道,“郑公大义,方有此大功,待收复长安,定当登门拜访”
因为长安北面是唐军与齐军的主战场,无法通行,李则裕遂决定从关中南面绕行,再取道邓州,回到河中府
计划没有问题,南面的确没有黄巢军,但在邓州,李则裕却遇到了许州节度使周岌派来朝见黄巢的使团,使团返回许州的途中,也驻扎于邓州
这周岌原是忠武军节度使薛能的部将,薛能战败后被杀,周岌与秦宗权便瓜分了薛能的地盘,周岌自任许州节度使,秦宗权为蔡州节度使
二人在黄巢登基之后,便主动投降黄巢,如今皆成了齐国的节度使
这许州使团见李则裕鬼鬼祟祟,遂捉住送到王建的住所
王建,乃是周岌的部将,此次许州朝贡长安的使团,正是由王建带领
“你是何人,为何在此鬼祟”,王建上下打量,厉声问道
“草民本是投靠亲友,不熟悉此间地形,才误闯贵地,还望恕罪”,李则裕低头细声说道,不敢目视王建,生怕暴露身份
“来自何地,投何亲友”
“小人乃是洛阳人士,因避乱四处游走,而今要投靠邓州舅公,多年不见,已不知住所,遂到处寻找”
王建仔细端详着这个人,衣着整洁,气宇不凡,怎么看都不像是无事之徒
遂吩咐左右道,“搜身”
李则裕听到要搜身,自知要露馅,但还想狡辩,“大人,我是齐民,只是路过此地”
几个强壮的兵士早已摁住李则裕,从腰间搜出了河中府的令牌
王建看着河中府的令牌,冷哼道,“果然是河中府的细作,关起来”
王建目视李则裕被压走,又叫住手下之人,低声吩咐道,“好生看管,带回许州”
李则裕被几人,推搡着关入大牢,暗暗叹息,“万一是去长安的,那就惨了,算了,是祸躲不过”
想到此,李则裕反而坦然些,遂靠墙而坐,闭目歇息
夜里正熟睡之时,忽被牢中急促的脚步声惊醒,睁眼望去,却见之前审问自己之人,早已走进牢房
王建盯着李则裕,淡淡问道,“大唐已经亡了,这河中节度使为何还不来降?”
李则裕冷哼一声,“天子在蜀,凤翔大捷,诸军镇携精兵聚拢长安,何来大唐亡了一说,而你世代为唐人,却与奸贼勾通,真是辱没祖宗”
这王建,本次长安之行,亲眼看到齐国从皇帝到百官的奢靡残暴,又听闻凤翔唐军取得的大胜,关中震荡,已隐隐感觉,这天下又要变天了
看着李则裕寥寥数语,便道破形势,言辞铿锵,更觉大唐有良臣,自不当亡
遂主动上前,扶起倚在墙角的李则裕,替其解开枷锁
“这是为何?”,李则裕甚感惊讶
“适才委屈先生了,我乃许州人王建,祖辈虽是贱民,但世受皇恩,自是心向大唐,此次长安一行,乃受许州节帅周岌所托,周帅闻听朝廷陷落,势单力薄无法抵抗,方才屈身事贼,并非本意”
李则裕闻听此言,也舒了一口气,“将军能深明大义,自是国之大幸”
王建稍作停顿,又说道,“另有一事,还想拜托先生”
“请讲”
王建恭敬温声道,“周节帅现在正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地,还望先生能去许州,帮忙说服”
李则裕片刻思忖,若得周岌的忠武军于后方协助,自是大事可成,遂答应道,“如此甚好,我愿随你去许州”
王建闻言亦是高兴,连忙吩咐左右,伺候换洗,并收拾上等客房招待李则裕
此时许州城中,周岌的日子过得也是谨小慎微,虽然投降于黄巢,但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只是软禁了大唐的监军宦官杨复光
王建返回许州后,立即带着李则裕前去拜见周岌,并详细汇报了沿途的所见所闻
“看来这大齐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周岌听后,瘫于坐榻之上,喃喃自语道
李则裕见有机可乘,遂站出道,“将军迫于形势,暂时事贼,情有可愿,若能及时醒悟,与诸军镇合兵围剿黄巢,他日功成,必定为再造功臣”
周岌见此人面生,遂问道,“你是何人”
“在下乃河中府的使臣,特邀将军一同起兵讨贼”
闻听是河中府而来,周岌这才明白王建已经串通唐军,然当下形势,王建的做法也不愧是一个好办法
周岌一时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李则裕见周岌已经方寸大乱,又添了一把火道,“周将军,我听闻您还一直善待着忠武监军杨复光,由他出面解释,天子必会明白您的一番苦心”
“对,对,王建,快去请出杨监军”,周岌终于放下了戒意,对着王建喊道
被关了半年的杨复光,突然被精心梳洗,换了一身行头,心知这天下必定有变
被人带至前堂,却见周岌,王建早早等候,不过还有一个未见过的年轻人
周岌连忙上前相迎,“下官拜见杨使官”
杨复光此前身为忠武监军,自是对忠武军各级将官了如指掌,唯独这个年轻人不知是谁,并没有回应周岌,只盯着李则裕一番打量
“在下太宗皇帝第八子李贞后人,李则裕,拜见杨使官”,李则裕恭敬的朝着杨复光行礼
听闻是皇族后人,杨复光眼睛一亮,“外面形势如何?我大唐是否要反攻长安了?”
杨复光被关押半年,与外界消息隔绝,此时迫切想要了解外界情况
“是的,天子已于蜀中安顿朝廷,我大唐将士于凤翔大破黄巢军,关中军镇皆竖起唐旗,不日定能收复长安”
“哈哈哈,我就知道,大唐岂能是这些宵小之徒能覆灭的”,听到李则裕如此述说,杨复光仰天大笑,一扫数月以来忧国颓容
周岌在旁也连忙陪笑道,“我许州将士愿听使官调遣”
杨复光,本姓乔,幼时便因家贫而净身入宫,拜内常侍杨玄价为父,而这杨玄价还有一个养子,名杨复恭
提到唐代宦官,大部分都是权宦,把持朝政,擅自废立皇帝,而杨复光却是宦官中的异类,为人正直刚毅,富有胆识谋略
前王仙芝起义,杨复光便为监军宦官,参与镇压,立下大功
此次黄巢起义,杨复光再为忠武军监军,却不料遭遇战败,周岌叛乱后,又为周岌所擒,关押至今
再次复出掌握军权,杨复光急切的想要统帅忠武军西征,以期早日和各军镇汇合
此时李则裕提出了一个建议,“如今我们虽名为忠武军,却只拥有半个忠武镇,南方还有蔡州秦宗权蠢蠢欲动,我们如倾城西去,一旦秦宗权袭击后方,我们必自乱阵脚,不如先行降服秦宗权”
在一旁的周岌面有难色,“这蔡州,虽在忠武镇名下,但那秦宗权却根本不听我的号令”
李则裕早已想好对策道,“那秦宗权亦曾是杨使官的下属,今杨使官复出携大军南下施压,再于蔡州散布黄巢兵败的消息,秦宗权必能看出此时归顺朝廷才是大势所趋”
杨复光点头赞许,遂决定先收复蔡州,合整个忠武军之力,再行西征
杨复光率军征讨蔡州的消息也迅速的传到了秦宗权的耳中
秦宗权召集诸将商议道,“全城尽在传言黄巢在长安惨败,被数个军镇围于长安,现在军心惶惶,该当如何”
牙将王淑道,“忠武军近在咫尺,天子困于长安,远水不解近火,不如开城纳降,杨使官曾为忠武长官,必不会洽罪”
秦宗权本就畏惧杨复光,见诸将皆无心守城,遂出城纳降,并亲自拜见杨复光
一见到秦宗权,杨复光厉声问道,“你从一介布衣跃升为一方诸侯,这是当今天子赐予的,而你为何要舍弃天子向贼人称臣?”
秦宗权虽内心无比慌张,但依然强装镇定道,“下官也是迫于无奈,但我秦宗权守得是大唐的蔡州,如今您来了,我愿携整个蔡州,听候差遣”
杨复光自知这秦宗权鼠首两端,但为了维持和谐,减少不必要的战斗,只言辞震慑,也接受了秦宗权的投降,并继续以秦宗权为蔡州节度使
拿下蔡州,详细的分析了当前局势,杨复光决定将对黄巢的首战,定在了邓州,一是邓州防守薄弱,便于突破,另一方面拿下了邓州便可与河中府接壤,以便与王重荣合军
杨复光于许州和蔡州军中挑选精锐八千人,并分别提拔骁勇者,鹿晏弘、晋晖、王建、韩建、张造、李师泰、庞从、王淑八人担任都头,号为忠武八都
时,邓州的齐军守将为宋岩,闻听忠武军来袭,遂率军出城迎战
不料这忠武八都皆如饿虎扑羊,杀的邓州军是丢盔弃甲,宋岩只得狼狈弃城,逃至同州去投奔朱温
杨复光挥师追击,一路所向披靡,又收复商州,一直追击到蓝田方才停军休整
此时杨复光已控制邓,商,许,蔡四州,杨复光立刻派人携战报入蜀,禀明天子,以期得到朝廷指示,名正言顺讨贼
僖宗数日之内,接连得到东西两线喜报,更是对光复长安充满信心,遂加封杨复光为天下兵马都监,监督诸路军镇,早日收复长安
至此黄巢的大齐,已被唐军压缩在关中地区,唐军也由杨复光,王重荣,郑畋,以及关中诸军镇完成了对长安的四面包围
似乎大唐的胜利,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