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程处默经过花银子买诗的事情后老实了很多,学堂上再也没敢跟李正要过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随着李永年的奔走打点,李正无心所创的悯农诗顺利上达了尚书省吏部,余下的就是等吏部直僭天子。
朝堂之下,满朝大臣有一小半都在上书奏请关于各地饥荒的消息,李世民来回的走着,面无表情,足以看出一代君王遇事冷净沉着,对于大臣们所奏之事他早已有所耳闻,君王也是人,也有心力不足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别人可以乱,他却不能乱,满朝文武这么多双眼睛都在看着他,等着他的拍板。李世民是个好皇帝,在他治理下的子民,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于是:
程咬金听令,以朕的名义开苍放粮,长安各州县同步进行。另外,传令全国各州县免税一年,由户部督促!
大殿下群臣叩首:皇上盛名!程咬金国管一职是高祖皇帝李渊在位时亲封,到了李世民这里,也不好把老子所封的官员做太多的改动,毕竟他励志要做一个万人敬仰的好皇帝,所做之事处处都要在意那些老一辈大臣们的眼光,像长孙无忌,魏征,李靖等开国龚勋。
散朝之前,长孙无忌站了出来:启禀皇上,老臣门下尚书省近来传达一首诗,臣的几位客卿与臣过目之后尚感不错,此诗情虽然比不了皇上,却也前无古人。不知皇上是否有意一观。长孙无忌老奸巨猾,阳奉阴违的功夫早已练的炉火纯青。李世民眼神示意长孙无忌拿上来一观,心想国舅唱的这是哪一出啊,是不是没正事儿干了。当他看完诗之后,眉头舒展开来,捋着胡须:妙哉,此五言诗作的巧妙绝伦朗朗上口,把田园地间的劳作场面描绘的淋漓尽致,可鉴作这首诗的人拥有怜悯天下之心,好诗,好诗,如今大唐境内饥荒遍地,传令朕的儿子和公主们,每人书房都挂上这首悯农诗,国难当头,从朕的家里开始。魏征此时见状,也没忍住絮叨:吾皇万岁乃万世之楷模,万民之兴也,臣甚是欣慰。魏征是李世民亲封的宰相,有直谏权,上可誎君下可誎臣以及各个皇子,此时,李世民对着长孙无忌道:如此才情,何人所创?长孙无忌道:
是程枝节辖内一农户家小子,名为李正,此子年方二八,初入学堂。李世民听完想了想,李正,这个李正不就是程家大小子那日从他手里买诗之人吗?手笔真是惊世骇俗,这才几日不到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年纪轻轻若留落民间,恐难以成材,随既道:国舅,传朕旨意,让这个李正三日后到国子监就学,与朕的儿女们一起读书,另外,介于此子作诗的才情,你代朕略表赏赐加以鼓励,享我大唐春秋鼎盛,连农户家小子都能出类拔萃,国之幸也,民之幸也!说完散朝···
李正此时还是那副懒散的态度邪靠在那颗大柳树下,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时不时的拨弄一下散落下来的头发,在外人看来,这小子怎么看都是那种混吃等死的衣冠禽兽,老天真是瞎了眼,给了他一副好皮囊,生的俊俏不说,还总是在人前自诩不凡高高在上的样子,怪不得李永年每次见到他都是那几个柔情似水的字外加一个圆润的物体。李正自问自已勤快吗?哎!连他自已都忍不下心去评价自已勤快,也不知道是谁给他的这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正计划着自已的玉米成熟后的事情,远处来一骑马之人,远观这人生的眉清目秀,肤白鬓黑。头顶一冠赤红官帽,两鬓长长延伸两根绿色绳摆,衣服的颜色与之帽子一至,黑色长靴分别蹬在两侧马蹬之上。后面跟着急三火四的村长大老爷。李正判断其身份,这人是当官的,至于是什么官他无从知晓,可村长大老爷不断的对着李正挤眉弄眼,搞的李正一时不知所措,当官的咋的?我还得上前迎接不成?依然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姿态。只见这几人走到李正家门口停了下来,村长大老爷无比殷勤的扶着那位红衣官员下了马,当官的这时干咳两声润润嗓子后念道:
圣旨到,李家村李正何在?这个时候旁边来了不少看热闹的村民,李正一听到自已的名字瞬间懵逼了,首先从声音判断出这官是个死太监,这特么什么情况?圣旨!还是给自己的,没办法,圣旨大于天,李正来不急考虑太多离开大柳树小跑到自家门口双手抱拳,而这个死太监怒视李正道:大胆李正,听到圣旨还不跪下!在这个时代,很多时候举人见官可以不跪,但是说到圣旨,做为一个平头老百姓那必须得跪下,谁也跑不了。当然,李正也不能例外,脆下后只听:
传皇上口谕,李家村后生李正,诗才绝佳,且有怜悯苍生之胸怀,朕特赐纹银三百两,令李正三日后动身去国子监做陪读,钦此
草民李正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死太监听到李正后面的话吃了一惊,一副不可至信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个半大小子:
小郎君真乃大才,口才出众,奴家自叹不如,日后小郎君飞黄腾达之日还望多多提携。李正所不知道的是,这个时代的朝拜词还没那么生动,上一世电视剧看多了才说的后面那各大万岁万岁万万岁。李正谦虚抱拳:敢问公公尊姓?
奴家姓高,小郎君别忘了三日后,进京入学,事情已办完奴家要回京复旨了,说完一个转身,仍是村长大老爷扶他上的马。高公公刚走,周围的村民们炸了锅,众说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无非就是那些夸赞抬举之词,而村长大老爷此时也是一脸的献媚,仿佛一位被驯服的小娘子般楚楚动人。
李正回到家,把事情一五一拾的跟老娘说,只见李正的老娘泪眼婆娑,此时不哭出几滴眼泪仿佛表达不出拨开云雾见日月的感觉来。李正上前安慰后出了家门,直接去了虎子家,把消息告诉虎子,自已就这么个朋友,算是提前道别吧。而后李正还去了趟闫夫子家和崔地主家。闫夫子虽说没有教会李正什么,名义上却是李正的师长,得徒如此,脸上有光。而去崔地主家的目地是因为老爹现下在为人家打工,平时多照应下也是好的。黄昏李永年牵着驴回来的路上碰到李正,这次破天荒的没有念那句咒语,更没有飞出那个圆润的物体。整个事件李永年听了一路恭喜,而李永年也忍着难以掩饰的兴奋点头回应到家。他家的独子得圣眷,这是天大的机缘,任谁都无法控制住情绪,所以,进了院子立马扯开桑子:
娃他娘,去打壶酒来,今晚高兴,少吃些酒。只见婆娘邪了自已一眼面带笑容的出了院子。就是这么一个笑容,李永年知道这是家里祖坟冒青烟了,令李正进祠堂给祖宗上柱香,父子二人一人上了一柱后又来到院子,没有万一,对着李正就是一顿苦口婆心的絮叨,什么收收性子啊,多勤快啊之类的全都冒了出来。那是个啥地方,皇帝儿子读的地方啊,里面除了皇子就是公主,个个非富既贵高不可攀,照李正平时这性子去了,非吃亏不可,突如其来的圣眷是天大的好事,但也充斥的凶险。
李正回到自已房间后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不就是做了首诗嘛,李世民何故如些看重他?因此,李正也是突然对诗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看法,其力道真的不容小视。幸好自已是个穿越人士,对他来说作诗简直就是如探囊取物一般,没有任何压力。担心的东西可就迷茫了,谁知道那些皇家子弟一个个都是些什么德行。按照年份来看,这个时候李承乾应该已经是太子了,而这个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嫡妻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史书记载,最终李承乾没能继承大统,其原因是谋反!想到这里,李正此起彼伏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这一家子的人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稍有不甚自已便会泥足深陷,以后的路步步惊心啊!虽说他是个穿越人士,但是在皇权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是时候好好计划下自已这一世该何去何从了。是碌碌无为的混吃等死呢?还是运筹帷幄步步为赢!此时,只有他自已知道。三天的时间一闪而过一夜无话
这日一早,负责接李正的车马来到门前候着,待李正收拾好行装直接上了车撵,马车不大,坐上去却很舒适,路上颠簸是少不了的,在这个时代,不管谁的马车都不可能带减震,于是,李正的屁屁悲剧了,是真的疼,长这么大没坐过马车,没晕车已然难得,如果没猜错这辆马车以后可能就是他专用的了,回家后一定做个物件来减少路上来的颠簸。车夫把他送到了国子监门口,只见此时好像还未上课,门外站着些许学生,李正知道,就在这些人当中基本上都是皇亲国戚,个个非富既贵。也没敢马虎,双手抱拳:学生李正拜见各位学长。站在前面几个同时也抱拳回应了李正,就在这时,一个身材纤细浓眉大眼的女子走近了:你就是那个有花堪折直须折的李正?李正一听,我擦!这首诗不是卖给程处默了吗?为何她说是我的?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看眼前这位女子年龄不大,估计和自已差不多,也不知是哪个大臣家的小姐,顺口回了句:粗漏之笔不足挂齿,未请教????别说,这一句未请教还真的是好用,第一次用就感觉这三个字有力劈华山之势,遇神杀神遇佛刹佛!女子眼神楞笑出了声:哈哈,你这人真有意思,我叫东阳。李正听后也是异常的吃惊。有点印象,书上看到过,东阳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女,生母不详。东阳公主下嫁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之长子高履行。唐高宗即位,进为长公主。眼前这位可是名副其实的公主了,这可不是后世中那些女子说那种小公举,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李正装作不知道,微笑点头,也正因为李正这副皮囊长的好,说话又知书达理,这个微笑在这个还没成年的公主心里产生了好奇。李正此时反正谁也不认识,一个劲的微笑点头以示好,一路来到学堂里。发现台上端坐的老头也在看着他,没办法,继续抱拳打招呼,学生李正拜见夫子。台上的老头没什么表情,你就是李正?李正答道:
正是学生,学生受陛下蒙恩初来国子监,日后请夫子多多关照。老头看着眼前的少年郎,又想起那首悯农诗,此子如此才情,竟没想到这么小就能得圣眷,这时外面的学生们陆续都来到自已的坐位前坐下了,你去房遗爱旁边坐位坐下吧,李正扫视四周,这时房遗爱伸手示意他过去坐,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就是大唐的绿帽子王房贵爱房相公啊,坐下之前还不忘说句久仰久仰,失敬失敬。李正的举动让初次见面的房遗爱一头雾水,这好像是头一次见这小子吧,何出此言呢?莫明其妙!但身为读书人又生在官宦之家,从小的礼数不能破抱拳”李兄客气客气“。李正右手边坐着的就是刚才打过招呼的东阳公主,人家没拿公主的架子压他,他也没那闲心思去认公主,难德糊涂。这个时候,台上的夫子开始上课,李正不知道这位夫子姓甚名谁,在底下悄悄问了房贵爱才知道,要说这夫子还真是个大人物,大名鼎鼎的权万纪,剧说此人天生正直,就连权倾朝野的宰相房玄龄都曾被他弹劾得体无完肤。让他做皇子们的老师为免太过苛刻了吧,莫非这帮子弟过于顽劣?所谓“治乱世用重典,治逆子用严师”,被儿子气得眼冒金星的李世民不得不把权万纪抬了出来?这样就有意思了。李正虽然不学无术,但对有能力的人则另眼相看,说的就是台上的权万纪这种人。
这时,权夫子手拿戒尺,等等,为何老师的手里都会有一个应景的戒尺,李正不清楚,笔者也不清楚,难道所有的老师都缺安全感?不拿戒尺上课就找不到灵感?言归正转,只见权夫子另一只手拿着一本书,口若悬河的讲着论语,我了个去,是巧合还是剧情需要?老师,戒尺,论语,这三者莫非有着很高深的学问?又是论语,大唐没有别的课业讲吗?对此,李正心里有点小迷茫···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吴王殿下,老夫说的可有理解?角落处站起一个比自已还小的小子,白白胖胖却不失俊朗,李正心想,原来这小子就是吴王李恪,果然长的一表人才,这也难怪李世民口中所说的英果如我的第三子。李恪的眼睛也很清澈,来到唐,李正见过两个眼睛清澈的人,一个是自已的兄弟虎子,另一个就是这个吴王李恪,这种人心善,决不会是那种大奸大恶之徒。李恪一本正经答道:
学生知道了,顿时脸上红光满面,要知道,这里可都是有头有脸之人,再加上,今天还刚来一位新的同学,这个时候点他的名,让他这个吴王的脸往哪搁!权夫子:嗯,你且坐下,房贵爱!房贵爱战战兢兢站了起来道,回夫子,小子知道了。权夫子接着点名字,尉迟宝琳你可知否?接下来,就间中间一排站起一个黑脸汉子,从外观看,没有半点读书人的气质,吱吱唔唔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台上权夫子摇了摇头示意他坐下,要说这尉迟宝琳大家可能不知道,但他老爹的名字却是如雷贯耳,凌烟阁24功臣中的黑脸将军尉迟恭是也,当初李世民在御果园遇刺,要不是这位黑脸汉子及时赶到,哪里会有什么贞观,甚至大唐。李世民做秦王时对曾经的这帮得力干将个个够意思,每一个不是封官就是封爵,可鉴其帝王之术权衡的可见一斑!对于这一块,李世民是拿捏死死的,没有之一。相比之下,汉高祖刘邦以及明太祖朱元章简直就是一小人,成就大业后出奇相似的把身边这些功臣杀的干干净净,后世为人所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