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消灭了吕底亚,波斯已经成功切断了新巴比伦王国的北方商路,接下来自然是应该发兵南下了。不过就在此时,波斯也受到了来自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使得居鲁士不得不先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继续其在中东地区的攻略。公元前545年至前539年间,波斯人征服了中亚地区的广大领土,大规模清洗了这一地区的各游牧部落,为自己国家的发展开辟了一大块战略后方。公元前539年,当居鲁士兵临号称固若金汤的巴比伦城下并做好了长期与两河流域强国新巴比伦进行拉锯战时,波斯人惊讶地发现自己眼前的这座宏伟城堡的一座城门竟然自己打开了。没错,正是由于新巴比伦王国内部长期不和,所以最后竟出现了有外敌入侵时一位祭司贵族擅自打开了城门,从而将波斯士兵引入了城内,新巴比伦王国也便就此而灭亡。进入巴比伦城的居鲁士并没有大肆屠杀降民,相反还释放了那些被关押了半个多世纪的“巴比伦之囚”犹太人,让他们回到了巴勒斯坦地区重新生活。这些政策无疑为其收拢人心、安抚被征服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位波斯帝国的伟大开创者却最终没能获得善终。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在远征中亚时遇伏身亡,享年60岁。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即位,是为冈比西二世,继续了帝国的扩张政策。公元前526年,冈比西远征埃及,次年吞并了埃及并建立了其历史上的第27王朝。然而,极不适应非洲环境的波斯军队在随后的扩张中遭遇了重大挫折,他们在继续向埃及周边地区挺进时连遭惨败,有一次还因遭遇沙暴而全军覆没。接连的打击重创了波斯国力,至冈比西执政后期,波斯国内的旧贵族、普通民众和被征服地居民都对国王的政策表示反对,其中贵族们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日益扩大的王权削弱,普通民众则反对无休止的征战,而被征服地的人民则不堪忍受征服者的重重剥削,三重矛盾齐聚一起,终于在公元前522年3月14日酿成了著名的高墨达暴动。
高墨达是波斯的一个宗教领袖(拜火教),他自称为冈比西之弟(一位反对冈比西而被杀死的波斯王子),并趁冈比西出征埃及之际在山区宣布起兵。起义得到了波斯境内的广泛支持,而仓皇回国的冈比西在途中却莫名死去,死因不明。高墨达暴动持续了7个月,最终在波斯7个大贵族的进攻下失败。随后,这7个贵族中的一位精明者以可能是假借神谕的方式获得了波斯上层的支持,进而登上了波斯帝位,此人即赫赫有名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即位后,波斯国内又接连爆发了两次大规模起义,波斯帝国处在了被肢解的紧要关头。这时,大流士充分发挥了其政治军事才能,接连击败了国内所有的反对者,重新一统了自己的国家。除此外,大流士甚至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从而使波斯成为了世界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超级帝国,并首次将埃及、西亚、希腊、印度4个世界文明中心沟通了起来,就此而言,大流士无愧为全球史上的第一位“世界征服者”。
而大流士真正最大的贡献其实并非军事上的。军事征伐,充其量不过是最低级的征服手段;能开辟万里疆域而不能守住这些领土的征伐只会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个人简历罢了,于国于民则只会有害无利。作为一个新兴不到30年的民族,面对自己辖下众多拥有数百甚至上千年文明的国家和人民,如何巩固这些领土则成为了摆在波斯人面前的重中之重。亚述帝国的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一些目睹了盛极一时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的人还尚在人世,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成为了摆在大流士面前的一大难题。
于是,著名的大流士改革开始了。
首先,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了20余个行省和5个大军区,所有行省和军区的长官和统帅均直接对国王负责,各地则负有向中央纳税的义务,此举大大增强了波斯的君主专制制度;其次,大流士统一了帝国的铸币,开辟了通行全国的驿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再次,大流士积极笼络被征服地区的统治阶级,一改过去征服者们残暴的政策,默许各地地方贵族对本地区实行有限度的自治;最后,大流士宣布以当时流行于帝国内部的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同时允许国内宗教信仰自由,拒绝信仰迫害。
通过改革,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波斯帝国终于在整体上获得了协调,全国上下出现一片安定和谐的政局,波斯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歇息时机,从而摆脱了其前辈们骤兴瞬亡的命运。
帝国的强大使大流士成为了当时西方世界的中心人物。传说大流士在平定叛乱、再统全国后便踌躇满志,巡行领土各地,直至一个小村庄时,他让人在附近的一处海拔1500米的石壁上刻上了一篇巨大的铭文为自己歌功颂德,此即至今仍然存在的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在这篇铭文中有着这么一句话——
“伟大的神阿胡拉马兹达,他创造了这大地、天空。他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的幸福。他立大流士为王,使之成为众王之王,众号令者之号令者。”
但大流士却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众王之王,因为在他所已知的世界里,还有一处地方未被自己征服。
那便是希腊那些面积不到自己领土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一点也不夸张)的小城邦们。
公元前500年,波斯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个希腊城市发动了反抗帝国的起义,希腊半岛诸邦均对其表示支持,这引起了大流士的极度愤怒。在残酷镇压叛乱后,大流士可能对希腊各国提出了无理要求并遭到了拒绝,于是,他的利剑开始指向了这片欧洲文明的发源之地。
这次他能否成功呢?
一场决定未来世界文明发展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本章完。
日期:2012-07-1805:11:01
第二十三章埃及-西亚-希腊(14):希波战争
公元前492年,一心征服希腊世界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宣布对所有曾经支援其境内希腊势力叛乱的希腊城邦发动了战争,著名的希波战争正式打响。
就战略上讲波斯是完全不必要发动这次战争的,因为以当时的情形而言希腊人根本不可能对帝国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其鼓动叛乱的范围也仅限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岸的狭长地带,充其量只是让波斯人烦躁一下而已——即便退一步而言,就算整个小亚西部的希腊城邦都独立了,它的影响尚出不了半岛,整个小亚细亚大陆被赫梯、亚述、吕底亚以君主制统治了上千年,所以根本不适合也不会接受希腊人的城邦制和民主制,所以大流士要做的就是偶尔打扫一下其国家西部,包括小亚细亚和欧洲的色雷斯地区的希腊化倾向,然后与希腊诸邦保持对立,再分化对手,各个击破。
但大流士可能过于自信了,他可能觉得自己绝不会失败,就像这之前的战争一样。确实,波斯帝国的领土和人口都是全部希腊城邦的几十上百倍,也没有证据表明希腊人在武器上会有多少优势。帝国正处于其发展的巅峰期,皇帝可以随时征调国内的壮丁出征,而希腊人那无数城邦内部之间便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样的战争岂会打输?
前492年的战斗是滑稽的,因为波斯人压根没有与敌人交手:他们乘坐的船只在海上遭遇了飓风,结果全军覆没。然而大流士却并不顾及这个警告,毅然再次征兵。公元前490年,大流士出动了25000海陆军进攻希腊,其直接目标是雅典和另一个城邦埃维厄。埃维厄很快沦陷,波斯人将其国民全部掳回国内充当了奴隶,雅典则危在旦夕。面对困难,雅典被迫向其死对头斯巴达求援,但却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雅典人发起了总动员,勉强凑出了一支10000人的部队开赴前线。两军相遇于马拉松平原,结果雅典军获得了胜利,以阵亡192人的代价换取了6400名敌人的性命。与此同时,商业国家雅典精锐的海军在海上偷袭了波斯海军,前后受困的波斯人只好狼狈逃回国内,第一次希波战争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