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商朝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曲折的。首先是内因,商朝建立后没有确立一套完备的继承法案,结果开国君主汤死后其重臣伊尹便进行了疑似篡位的政治活动,将储君放逐于外,后世不明就里,将此次事件美化为了储君不肖,伊尹以此对其进行教育,至于真相究竟是如何,我们也无从得知。伊尹之后,商朝的继承法又极其混乱,他们规定父死传位于长子,然后兄弟相传,最后幼子再传位于长兄之子——事实上遵循过此方案的国君也没有几个,所以上层贵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大,相互间的斗争日趋激烈。除此之外,黄河的继续水患也严重影响了商族人的发展。为了生存,同时为了趁机削弱政敌力量,商朝国君总领着自己族人四处迁移,其中有9个国王迁了4次都,直到第20个王盘庚的时候才把都城确定在了殷(今河南安阳),以后273年再未改变,这期间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原则也比较接受了认可,商朝的政局由此而稳定了下来,所以后世一般也称商朝为殷朝。
盘庚之侄武丁统治期间,商朝的国力达到最鼎盛。武丁在位59年,曾多次远征周边部落,这既扩大了商人在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的声望,却也大大损耗了国家的实力。约公元前11世纪时,殷商国君帝辛(即后世所称的纣王)试图重振国威,对东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此时兴起于西方周部落却趁机联合不满商朝统治的诸部落一齐东进,在牧野地区大败商军,帝辛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也由此灭亡。
尽管同为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文化上与其前辈夏朝和晚辈周朝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夏、周之君皆称王,独商君称为帝(夏君似有称帝者);夏、周之民均重农抑末,而商之民却好贸易活动,是故后人有认为此为“商人”一词的由来。但抛开这些差异,商朝时期确实是中国奴隶制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具表明其生产力水平已具有相当规模,而人殉墓地和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的记载亦能说明奴隶制关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商人对外敌的大规模征服,华夏族文明也随之不断扩散。商朝的灭亡并非中国文明的中断;相反,不久之后,中华文明将在一个新的主人手上再次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那时,中国将迎来其奴隶制王朝的巅峰。
现在,我们要讲一件奇闻。
商朝灭亡后,有部分国民不愿意接受周人的领导,于是开始策划逃亡。现在比较能确定的几支是:一支向东南,朝帝辛等国君开辟的新殖民地挺进,后来怎样已难考证;一支向东北,据说是由帝辛的同族萁子率领进入朝鲜,并建立了朝鲜的第一个文明政权——萁子朝鲜。
而这最后一支,却令人匪夷所思了。
著名航海史学家房仲甫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83年北京大学教授邹衡应邀赴美讲学,有一次他被邀请参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节日晚会,会上认识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学教员。教员亲切地告诉邹教授,他的祖先来自中国,是殷人。邹教授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唐人,而单说是殷人呢?他答道,我们是世代相传的。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界便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即认为美洲最早的文明是殷商遗民或和当地土著一道所建立的,此观点虽看似荒诞不经而玄幻之至,我们却着实能找到许多文物和文字加以证明。不过不管此事是否属实,一个时间巧合确实发生了,那就是在商朝灭亡前后,美洲最早的文明诞生了,那就是至今仍和谜一般扑朔的奥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大约存在在公元前1200年至前400年的中美洲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该地土壤肥沃,所以当地人很早便开始了种植农业,其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等,耕种方式则为较原始的刀耕火种。奥尔梅克人建造过较埃及人略小的金字塔、崇拜各种各样图腾性质的神、使用一些至今尚未破解的文字。关于其历史,我们只知道少得可怜的一部分,甚至于有历史学家认为他们不应该列入“文明”范畴。到公元前400年左右,这个我们还不知如何诞生的文明,以我们同样尚不清楚的方式走向了灭绝。
以上便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中东地区以东和东方的东方(就球形的世界而言,也可以说是西方)的文明史。
至于世界其它地区,非洲南部一直有人,澳洲大陆在30000年前也有我们的同类,但他们文明史的发生,还要过很久,很久……
本章本卷完。
日期:2012-07-0615:25:02
第三卷:公元前10C-前3C
第十四章中国(1):周王朝的确立与巩固
周朝时一个可能拥有800年国祚的古老王朝,在此期间周的统治者始终为姬姓血脉,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周王朝对黄河流域中下游大部和长江流域一部的统治地位在公元前8世纪末便因南方的楚国称王而解体,至公元前770年后仅能控制今洛阳附近的少数地区,再到公元前334年中原地区也开始互相称王而不再尊周室为“共主”,至此周王彻底丧失事实上和名义上的权威,至公元前256年终被新兴的封建制王国秦国所消灭。
历史学家一般以约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的周朝称为“西周”,因其都城在地处华夏族聚居地的西部地区陕西境内,另将公元前770年以后因受少数民族侵扰而迁都东方的河南境内的周朝称为“东周”;其中东周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之前的历史因孔子编纂的一本史书而被后世称为春秋时期,其后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整个东亚大陆东部的历史则因期间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而被后世称作“战国”,二者的分界时间有多个版本,我们后面再详细叙述。
周人有记载的第一位首领叫后稷,名弃,据说是其母于野外踩了巨人的脚印而生出来的;有趣的是,商人的祖先契也是由一种莫名其妙的方式出生的(其母亲因吞食了一种名叫“玄鸟”的传说鸟类的卵而怀孕)。撇开这些不靠谱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商周二族在弃和契之前尚处在母系氏族时代,故没能留下完整的父系族谱。周人兴起于黄土高原的渭水流域,距离当时的中国文明的中心——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有一定的距离,是否是华夏族旁支尚待考证,尽管他们和商人一样也被传言为黄帝后裔。周人身处高原地区,交通不如平原地区方便,故其经济亦以农业为主,贸易活动不甚明显。相传周人在耕作技术方面是颇为擅长,故他们的种植业大概是本区域内比较发达的。弃之后约二十余代之时,周人遭遇西北的游牧民族侵扰,于是集体东迁至岐山附近,这时他们开始改茅舍为城郭,“以邑别居之”,初步建立了粗糙的社会国家制度。
商朝武丁时期,周人曾追随武丁一道远征西北少数民族并成为了商王朝的附属国。后来周族逐渐强盛,在西北一方独当一面,基本确立了其在渭河流域的统治,由此而遭到商朝的猜忌,故商王寻找了一个机会杀掉了当时的周首领季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