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第13节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族群开始扩大,而一个地域内的人口承载力是有限的,所以同一血缘的人也要开始到自己族群外的地方进行闯荡,其结果必然是迁出者与留守者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相互间建立了独立的生产生活模式,由此产生的利益分歧也逐步加大,最终形成了新的不同的利益共同体:这个过程既是血缘纽带奔溃的过程,也是地域国家形成的过程。
  
  最早的民族便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而一个地区的民族又并非是单一的,不同民族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征服与被征服。当征服者明白将自己凌驾于被征服者之上会获得寄生的利益时,他们会继续征服的道路,从而将地域国家的疆域一再扩大,进而形成一个又一个广大的帝国。
  但是,这些国家的版图大小真的只是由征服者的军事实力决定的吗?
  当然不是。
  军事和战争固然是奠定和维持早期国家疆域的直接手段,但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幅员大小的则必然是经济而非军事及政治。足够的经济基础可能未必能作为战争机器的必需品(特别是对于游牧民族),但强大的经济后盾却绝对是维持一个庞大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一个地区内的人民之所以愿意成长于同一个国度下绝非纯凭压制与威胁,而是出于一种社会的自然选择。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采取相同或互补的经济生活方式的人们会发现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共同利益,而如果他们结为一个统一体的话,这些共同利益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于是,在各种不同的过程后(战争或者契约),大家都走向了相同的结果。而在统一的国家内,该国的人民既受到来自剥削阶级的压迫,同时享有了一个共同经济发展体内的诸多公共利益,如安定的国内环境和相对公平的法律体制等。尽管压迫一直存在,但当一个国家人民失去“压迫的保护”后所面临的可能是更为可怕的灾难。
  
  这并非宣扬“压迫有理论”,而是因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类只能做出一定的历史选择。譬如幼年之童,岂会懂得多少是非对错?早期历史之人类,恰如人类懵懂之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将会不断增长,进而将会促进精神财富的增长,届时人类社会的各种不合理将会不断趋于合理——尽管我们现在未必能确切知道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和手段,但数千年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个趋势,而且我相信,它会永远被证明下去,直到人类和社会的灭亡。
  
  在铜器时代,世界所能形成的最大的国家也不过如埃及帝国、赫梯帝国和东方中国广阔而松散的夏商王朝,而且它们的政府尚未必能控制其国家的所有甚至大部领土,它们的文化尚未必能深入到其国家内的所有民族和群体——这些都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的世界上的某些国家才能做到。但是,随着铁器的推广使用,地域国家的疆域也在不断扩大。而随着海上民族对中东旧有国家机器的破坏,新的、更强大的地域国家也正在形成,而这将是我们下卷文字,即公元前10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中将讲到的。
  
  不过本卷的叙述还没有完成,在下一章,笔者将为各位讲述位于埃及-西亚-希腊三角洲遥远的东方的文明发展,进而为公元前10世纪的世界史画上句号。
  最后再来交代一下这次“铁器革命”的执行人——海上民族的最后命运。由于至今仍不清楚海上民族的构成,所以我们在此只能交代一些零星的关于腓力斯丁人的结局。
  说来也有趣,一个直接消灭了赫梯帝国、间接灭亡了迈锡尼文明和严重打击了埃及19、20王朝的腓力斯丁人,最后却败在了一个西亚小邦之手,而这个小邦,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以色列-犹太。
  根据《圣经-旧约》等文献的记载,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新建立的以色列扫罗王朝与腓力斯丁人之间爆发了战争,扫罗王的部下,来自南方犹太部落的大卫可耻地投靠了敌人,并借助了其兵力打败并杀死了扫罗,最后终于统一了以色列-犹太并即位为王,此大卫即后世赫赫有名的大卫王。之后大卫王又与腓尼基城邦推罗一道联合起来对抗腓力斯丁人,最后终于将他们赶出了巴勒斯坦地区,随后不久腓力斯丁人便逐渐在人类文明史上失去了踪迹。
  
  由这些文字来看,此时的腓力斯丁人大概是在中东大陆上寻找一块固定居住地时与以色列-犹太部落和腓尼基部落之间进行了一次搏斗,却不幸地被对方所打败,从此流散各地,进而被东地中海地区的各民族所同化了:历史虽不能假设,却还是允许想象的。为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腓力斯丁人,就此便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历史是残酷的,但这就是历史。
  本章完。
  日期:2012-07-0418:00:42
  第十三章东方和东方的东方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的印度历史被称为“吠陀时代”,“吠陀”一词的原意是指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翻译成中文可用“明”或“圣明”代替。吠陀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文献,其内容涉及甚广,起初由许多民间人士口头编纂,最后由后世汇编而成实体书籍。随着吠陀的产生,一批解释吠陀的文献也随之出现,它们被称为“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不过这些和我们现在要讲述的历史关系还不大,暂且打住了。
  
  雅利安人的原居住地大概是今天俄罗斯南部的乌拉尔山脉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已是一个进入了青铜时代的游牧民族。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内部,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了西亚和南亚,此次入侵印度次大陆的便是其南迁的一支。当世时,哈拉巴文明已基本凋零殆尽,所以落后的雅利安人并没有遭遇比他们先进多少的当地土著,相反他们自身在组织建制上要更为紧密,所以很快便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并将边境推至恒河流域,而当地人则在战争中被屠杀或变为奴隶。由于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和矮小黑皮肤的印度土著在形体上有着显著区别,所以征服者很不屑地将自己的对手称之为“达萨”(或“达休”)并给予其最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羞辱。然而,英勇的土著们并没有屈服,他们且战且退,在印度半岛南部的德干高原上建立了新的基地,而直至英国人登陆之前他们仍维持着半独立的状态。
  
  早期吠陀时代的印度仍然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这也是对雅利安游牧民族传统的继承。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组织也是大量存在的氏族和部落组织,氏族之下有村,每个村又有若干家族,氏族内的事务由大家共同开会讨论商议。但到早期吠陀时代晚期,由于贫富的分化,两个特殊的会议形成了,一个是由各氏族挑选而当长老组成,另一个则仅有部落内的成年男子参加。所谓长老,都是富有而服饰华丽的人,即后来的贵族;所谓成年男子,指的就是部落内的士兵集团,他们的会议主持人,也就是后来的军事领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征服活动的加剧,平民间的贫富差距在扩大,同时因欠债和俘虏而成为奴隶的人也在增加,于是阶级开始形成。当阶级形成之时,国家和社会组织机构的确立也就为时不远了。
  
  对于吠陀时代晚期的各种发展状况我们就先不提及,那是下个千年的事情。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的,是比印度更东方的文明大国——中国。
  与夏王朝一样,现世的人对商朝的历史也都不甚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前16世纪的时候,中国确实出现了一个奴隶制王朝,而它正好与史书上所记载的商朝相对应,那么,综合推断:这,就是商朝。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