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九月辽东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样浅显的道理崇祯却不以为然,做皇上的心里其实最怕的就是有哪个和尚太能干了,挑着挑着,就把他一口井都霸占了,所以,什么事,都得再找几个人来,大家一起抬,谁也别想吃独食!即——大搞神马所谓的“领导的艺术”,这种搞法,看似高明,其实未必,总以为人多力量大,每人搭把手,一定抬的又多又快,可事实上,这么做,多半都会砸锅!
对于“抗奴”这个问题,也是如此,在大明抗奴的最前线——蓟、辽两镇,三个抬水的“和尚”——蓟辽督师袁崇焕、蓟辽总督喻安性、顺天巡抚王应豸,也已全部到位。
九月癸酉(15日),皇上有旨:“以预防边警,关外听督师袁崇焕相机战守;关内古北口、喜峰口等各路,着巡抚王应豸严督三协诸将,分地扼守,以匹马不入为功;总督喻安性暂住关门,东西策应,待警信稍平,即还驻密云!”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大明的“九边”防御体系,之所以称它为“体系”,是因为它是一个依托长城(辽东镇外无边墙)、严格按照“镇、协、路、卫、所”架构进行组织、管理,是一套层级分明、分区划片而又组织严密的军事组织。
“镇”相当于军区,最高军事长官为总兵;“协”相当于军分区,最高军事长官一般为副总兵(副将)。
以蓟镇为例,该镇东起山海关,向西经永平、迁安、遵化、蓟州、平谷、顺义、昌平,直至居庸关南面镇边城,绵延两千余里。蓟镇下辖东、中、西三协,每协又分四路,共计十二路,沿长城一线,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包围京城,乃是拱卫京师最为重要的一个军镇,蓟镇有险,则京城震悚,蓟镇稳固,则京师无虞。
由圣旨可知,一个督师、一个总督,一个巡抚,各管一摊,简单地说,山海关外,辽东,由蓟辽督师袁崇焕负责,攻守兼顾;山海关内,蓟镇,由顺天巡抚王应豸负责,重在防守;蓟辽总督喻安性负责东西策应,重在关内。
后世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明、金对决是一盘大棋,崇祯的这个战略安排,看似煞费苦心、无懈可击,然而它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敌人会动!
高明的对手,从来不会等着你去打他,而他却总是会寻找你最薄弱的地方下手!而且你拉好了架势,手是手,脚是脚,可就是没带脑子,你又怎么能协调、配合、反击呢?从战场全局来看,大明一方,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位于几大战区之上的前敌指挥部、没有一个最高前敌总指挥,来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三个和尚抬水,各行其是,注定“无水可喝”!
(注:按大明官制,督师、总督、经略、巡抚均为中央派往地方的军政大员,督师一般由内阁辅臣兼兵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出任,相当于总理级;总督、经略常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副都御史衔,相当于部级;巡抚则相当于副部级或部长助理级;袁崇焕虽名为蓟辽督师,但非阁臣,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与蓟辽总督喻安性同为正二品,圣旨一下,袁崇焕实际管辖范围为辽东、天津、登莱(含东江镇)三地;蓟镇最高军政长官实为顺天巡抚王应豸。)
今日,蓟辽督师袁崇焕召集辽东诸将,齐聚山海关,召开上任以来的第一次辽东最高军事会议,布置辽东战守机宜。
辰时刚到,文臣武将早已齐集帅府大堂,众人分列坐定,正一起焦急地等待着袁崇焕的到来。
“督师大人到——”
随着一声洪亮的唱报,袁崇焕头戴乌纱、身穿大红官袍,在天赦的护卫下,从屏风后转入大堂,众人一见,齐声站起,一起拱手大声说道:
“参见督师大人!”
“诸位免礼。”
袁崇焕满面春风,一边还礼,一边又连忙招呼大家就坐。袁崇焕放眼望去,大堂里聚满了文臣武将,都是自己昔日的属下、与自己一起并肩作战的一班爱将,总兵祖大寿、赵率教等自不必说,更有何可纲、王承胤、刘永昌、彭簪古、徐敷奏、谢尚政等战将几十员,就是当年那个跟随自己从福建来辽东的小鬼头——罗立,如今也已是一位战功赫赫、威风凛凛的大将了......众人久别重逢,一个个自是喜不自胜,都争着向袁崇焕请安问好,袁崇焕一一作答,好半天,大家才又重新归于平静。
“此次,本部堂奉皇上敕谕,督师蓟辽,便是要与诸位一起,效命疆场、收复辽东!在皇上面前,本部堂已许下五年之期,五年复辽,还要全靠各位,将士用命,上下一心,方可无误封疆!”
说着,袁崇焕又扫视了一遍众人,严肃地说道:
“临出京之际,皇上又授我尚方宝剑,假以临机决断、便宜行事之权!这五年当中,众人务要遵我号令、听我调遣,尽忠职守、努力进取,切不可玩忽懈怠、违犯军法,本部堂号令森严,但有违犯军令者,本部堂定斩不赦!”
“我等敢不遵命!”众人慌忙一起拱手称命。
“前日,我已奏明皇上,崇焕自期五年复辽,倘届期不效,本部堂自当请死于国法!今日,本部堂与诸位共聚一堂,崇焕誓言,愿与各位,赴汤蹈火,收复辽东!还望各位能与我袁某同心协力,共图进取!”
袁崇焕一番话说完,众人无不动容,也都一起大声说道:
“我等愿誓死追随大人,赴汤蹈火,收复辽东!”
会议开始,袁崇焕先是向众人宣示军法,又对众人勉励一番,随即,便切入正题,说起具体的军事部署和安排。
“全辽两千里,而今我之所有,仅关外四百里之地。为复全辽,本部堂特向皇上疏奏措置,日前,已获皇上恩准,此后关内、关外只各设总兵一员:关外合宁远、锦州为一镇,俱受关外总兵节制,乃为前锋;关内总兵下辖蓟镇东协山海、石门两路及关外前屯一卫,将东协燕河营、建昌营两路还与蓟镇,如此,则关内关外,两相支援,而内外愈坚。
现任总兵赵率教,久习辽事、老成持重,着即以原官加一级、挂平辽将军印,出任关内总兵,进驻关门;
现任总兵祖大寿,知兵善战,勇冠三军,着即晋升都督同知、挂征辽前锋将军印,出任关外总兵,进驻锦州;
现任中军何可纲,素有韬略,忠贞无私,着即晋升都督佥事,仍属中军,进驻宁远。
祖大寿往来宁锦以为前锋,何可纲驻宁远以居中,赵率教往来关前而为后劲,其余诸将俱需各归统属,谨遵号令!”
“末将遵命!”
袁崇焕分拨已定,众将连忙一起站起,叉手接令。
待众将重新坐定,袁崇焕又继续说道:
“今年五月,东奴破我锦州、杏山、高桥三城,并毁十三山驿以东台站二十一处,如今,我欲复辽,当自恢复锦州始!”
说着,袁崇焕又转向祖大寿,亲切地说道:“祖帅,今锦州残破,现命你进居颓城,实是万分危险,还望你能入得城去,一面加紧抢修,一面严密防守,务使我锦州再成固若金汤之势!”
祖大寿一抱拳,朗声答道:“请大人放心!有我祖大寿在,就有锦州城在!鞑子敢来犯我,我必叫他有来无回!”
“好!祖帅豪气冲天,英雄盖世!好!哈哈,哈哈......”
袁崇焕听罢,不由高挑大指,连声称赞,高兴的哈哈大笑。
笑了一阵,袁崇焕又接着说道:
“辽乃骑地,故欲复辽东,必用骑兵。今我欲编练“中、前、后、左、右”骑兵五部,每部三营,共计十五营;往日我辽东已有降丁营,多为蒙古兵丁,作战最是勇猛,今特编为两营,号为“平夷左营”、“平夷右营”,各设游击将军一员,分由桑阿尔寨、那木乞二将统带;另设一“招练营”,以编练新兵,补充各营。
祖帅,待你进驻锦州之后,可立即收拢内喀尔喀及察哈尔残余部属,以为我用。
人言,“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然想当日宁锦大战之时,我军首次列阵于城下,与东奴一刀一枪,来往拼杀,终于击破敌军野战不败之神话,十年来,疲天下之兵力,未尝敢与东奴合马交锋,而宁锦一战,始挫东奴狂锋!
看我今日,战将如云,士气高昂,诸君还当努力,整军经武,加紧备战!假以时日,待五部骑兵练成,必可为我辽东之“关宁铁骑”,到那时,我铁骑尽出,再与东奴野战争锋、一决高下!”
“关宁铁骑?”
众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都感到十分好奇,武将们更是异常激动、兴奋,一个个都在摩拳擦掌,纷纷叫着请令,“大人,请让标下带领一营兵马吧!”......
袁崇焕微笑着看着大家,抬起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待朝廷马价一到,本部堂自会给大家马匹、器械,各位务要加紧训练,早日成军!”
“好,各位,今日大家齐聚山海关,本部堂还要向各位介绍一位大人......”
军事部署已定,袁崇焕又用手掌一指坐在一边的梁廷栋,“梁廷栋梁大人乃新任关内道,大家共事辽东,还望各位今后能与梁大人同舟共济、精诚合作!”
梁廷栋闻言,赶忙站起,拱手向众人施礼道:“廷栋才疏学浅,受朝廷之命出任关内道,今后还望各位大人多多关照,助我梁某一臂之力,廷栋唯有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为我辽东效犬马之劳,上报朝廷、下安百姓,方不负朝廷所托。”
“梁大人客气了。”
众人也赶忙还礼,客气一番......
“好,各位大人,各位将军,今日我等难得一聚,袁某真是欣喜非常,趁如此心情,诸位且随我一起登临关城,一览我辽东壮丽山河!”
“好!”
众人一听,一起叫好,随即纷纷起立,都陪在袁崇焕左右,大家一起说说笑笑,一路向山海关城楼走去。
山海关又称榆关,依山襟海,以城为关,威武雄壮,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山海关以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又历经多次整修,当时当日,已成一个拥有完备防御体系的坚固堡垒,山海关西联长城,扼守辽西走廊,乃是东面长城上、拱卫大明京师的第一道雄关。
袁崇焕等众人登上高大的箭楼,凭堞远望,但见关外一片苍茫,关城西面,群山连绵,东面,则是海波荡漾,一夫当关,正是一派“气吞万里如虎”之势!
和风吹过,袁崇焕心潮激荡,不由地高声吟诵道:
“隔别又经年,今来再执鞭。
相看人未老,忆旧事堪怜。
兵法三申罢,军容万甲前。
诸公同努力,指日静烽烟。”
众人都心情大好,又一起顺着关城走了几处,谈笑间,便见不远处正有两名花季少女,一路欢快地向这边走来......
“贞儿,你一个姑娘家,不在府里陪母亲,怎么却来到这里四处疯跑?成何体统!”
待到近前,众人一看,却原来是袁崇焕长女婉贞带着丫环小青到关城上来玩耍。
“爹爹,孩儿刚听府里说您在关城,孩儿一时兴起,便拉了小青一起来看望爹爹。”婉贞见父亲责怪,连忙怯生生地回道。
“我哪里要你来看,玩儿够了还不早些回去。”袁崇焕假装生气地说道。
“哈哈......,袁大人,这就是您有所不知了,婉贞小姐哪里是来看你,人家是来看我们这位罗将军的,是吧?婉贞小姐,哈哈,哈哈......”
还是一旁的祖大寿心直口快,一见面便拿婉贞开起了玩笑。罗立和婉贞,一个年轻有为、英武挺拔,一个青春靓丽、温婉端庄,两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这在辽东上层军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袁崇焕对罗立也是欣赏有加、待如亲人,罗立和婉贞,正是众人心中一对令人艳羡的天作佳人。
罗立和婉贞被祖大寿这么一说,当即满脸通红,两人恨不能立时便找个地方赶紧躲起来,众人见状,又都一起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又都一起跟着袁崇焕下城去了。
袁崇焕刚回到府中,便有一名亲兵抢步上前,低声禀报:“大人,京城余大人有书信来到。”
袁崇焕赶忙进到书房,从桌案上拿起书信拆看,这是兵部职方司郎中兼太仆寺少卿余大成的来信,袁崇焕快速地浏览着书信,不觉间,一抹愁云已悄悄爬上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