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耶?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笑出声来,年轻的太史慈这波神操作,将州里那位官吏给忽悠得找不着北,为郡守打赢了官司。
有人说太史慈这波操作不太厚道,但看一下时代背景,那个时候黄巾之乱还没完全平定,汉灵帝是个有名的昏君,朝中有十常侍把持朝政,地方上又冒出一大堆的土皇帝,即使是官员们,也会遭遇很多不公平的事情,脾气大的,像安喜县尉刘备,就在同一年搞出了殴打督邮然后甩官印撂挑子走人的大事情。
这次州郡打官司,谁曲谁直暂且不论,但是,双方都找不着一个好好评理的途径,朝廷那边居然是谁先到就谁有理,可见昏聩到了极处,太史慈为了打赢官司,来了这么一波神操作,实属无奈选择。
结果虽然打赢了官司,太史慈却遭到了州里的打击报复,郡里也保护不了他,只能跑到辽东去避祸。
从这一段看出,太史慈家庭出身并不很高,但能够读书,又能年纪轻轻便到郡里当差,也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应该是和前面所说的孙坚的家庭出身差不多,是个大户,但算不上名门,而且他家应该没孙坚家有钱。因为在他外出避祸期间,老母在家生活困难,需要孔融接济。
这个故事说了年轻的太史慈的灵活机变,而下面一个故事则说的是这个年轻人的勇谋兼备以及过人的武艺。
2、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
就是小时候让梨的那个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世子孙,且文采出众,名扬天下,因为人狂嘴贱,被何进抱着借刀杀人的想法派到了黄巾军余孽最为猖獗的地方当官。
尽管是名士,尽管人狂嘴贱,但孔融还是有一点豪杰气的,知道太史慈家中老母生活困难,就派人送钱去接济。
有人说孔融这是知道太史慈是个好汉,想要重用太史慈,所以施恩布德,以图太史慈的回报,个人觉得不是,第一,太史慈当时年纪尚轻,也并非出身豪族,唯一拿的出手的事迹也就是忽悠了一个低级官吏,还没到那种锋芒毕露的状态;第二,孔融作为当时最大的名士之一,未必看得上太史慈的出身,后面的许劭就是例子。
3、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三国演义》上也有这段,小时候看得是热血澎湃,觉得太史慈的老妈真的是深明大义之人,女中豪杰。
到后来,就看不懂了,要知道太史慈也只是一个人,并不是真的能够以一挡千,哪有老妈为了几顿饭的恩情就把亲生儿子推出去送死的?
也有可能太史慈的母亲并不知道事态有多严重,不知道儿子这一行,可能会送命。
再看看时间,这个时候是初平三年,太史慈已经二十八岁了,也就是说他辽东避祸一避就是七年,也就是说孔融非亲非故,养了太史慈之母足足七年,所以母子二人愿为孔融效死,也说得通,。
4、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昔府君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融乃然之。
孔融是名士,但绝不像同为名士的卢植、韩遂等人能打仗,见贼人众多,又信不过太史慈的军事能力,只能是请求外援。
这时的刘备,在公孙瓒手下效力,与袁绍作战,立了不少军功,已经被公孙瓒任命为平原国相(两千石的高官),有点名望了。
一方面平原离北海不是很远,另一方面,青州当时算是公孙瓒的势力范围,所以孔融向刘备求援。
5、于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正史之中记载的武艺高强的三国豪杰,也就是吕布、刘备、鲁肃、关羽等寥寥十数人,太史慈也是其中之一。
6、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能言善辩,让同为英雄的刘备立刻派兵解了孔融之围,算是报了孔融的恩情,
但太史慈没有留在孔融处,也没有到刘备那里谋差事,应该不是这两个人看不上他,而是太史慈另有去处。
7、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
如前所言,太史慈在北海的表现,足以令他得到孔融和刘备这些大佬的赏识了,他若是想,自然可以在这两人之中挑选一个出仕,但太史慈却选择去往扬州找刘繇。
刘繇和太史慈同郡,两人应该是很早就相识了,而且这两人有不少的共同点:
第一,事母至孝。“英雄记称岱孝悌仁恕,以虚己受人。”
第二,有胆勇。所有影视作品之中,刘繇都是一副白面书生的文官形象,事实上,刘繇年轻的时候,也是有名的勇士,当时他的堂叔刘韪被盗匪所劫持为人质,刘繇为搭救堂叔,召集十多人混进贼窝,趁隙将盗匪头目斩首,成功救出堂叔。刘繇那一年才十九岁,比起孙坚的十七岁斩海盗,似乎也是不遑多让。
刘繇是汉室宗亲,又很早就在郡里有了名望,而太史慈早年在郡里当差,两人应该那时候就认识了,年龄相当,志趣相投,关系可能是非常之好,所以在刘繇就任扬州刺史,与袁术的势力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太史慈不远万里赶到江东丹阳郡,来助刘繇一臂之力。
但后面又有了一句“未去”。说明太史慈准备离开了,这就很令人费解了,只能是认为太史慈在刘繇这里待得不开心,然后看看刘繇在战场上对阵吴景和孙贲处于上风,没什么危险,所以准备走了,至于为什么不开心,后面马上就说到了。
当然太史慈没能走成,因为孙策带着一支大军来援助孙贲和吴景,刘繇的情势又有点危急起来,所以太史慈不走了,留在刘繇军中。
这时,大概是有人听说了太史慈在北海解救孔融的光辉事迹,向刘繇进言,建议刘繇任用太史慈为将军,却被刘繇拒绝了,刘繇拒绝的原因也很令人费解:“会被许子将笑”。
许子将就是许劭,是享有盛名的名士,出身豪族,他和哥哥许靖在当时搞了个叫“月旦评”的活动,品评天下人物,得到好评的,无不名声大噪,所有的名士,都以得到许家兄弟的一字评语为荣,可以说,这哥俩是当时最大的大V。
连曹操都不能免俗,追着许劭要评语,结果许劭给了他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流传后世。
这个许子将,现在正在刘繇军中效力。
所以太史慈在刘繇处待得不开心的原因,应该就是这个许子将了。
从许劭的“月旦评”可以看出,自身出身名门的许劭,向来只尊重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名士,连曹操这样,家庭出身稍稍有点污点的人,许劭都不愿意给评语,后来那个乱世英雄是被曹操逼着说出来的。
像太史慈这样,出身比较低,凭着智勇和灵活机变闯出名头的年轻人,入不了许劭的眼,而估计太史慈也看不上这位没啥真本领,只知道指指点点的一代大V。
太史慈可以看许劭不顺眼,刘繇却不得不重视许劭,因为刘繇的麾下几万大军,多数都是像周昕、华歆这些名门望族带来的,若是许劭大V这个时候给他一个恶评,不说这些老爷兵会做鸟兽散,士气重挫是肯定的。
所以,刘繇只能是委屈自己的老朋友太史慈了,既然太史慈不走了,刘繇也不能委以大权,所以就让太史慈跟在自己身边,用他超卓的武艺,来负责侦查工作。
对太史慈有些不公平,但在刘繇来说,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8、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孙坚孙策的老毛病,轻身犯险,被太史慈撞了个正着,太史慈可能是没带弓箭,或者是对自身勇力过于自信,想要生擒孙策,所以没有选择用弓箭射孙策,而是冲上去和孙策近身格斗,对照前面太史慈在北海展示出来的弓术,这里孙策算是躲过一劫。
孙策身边跟着十三员勇将,战斗经验丰富的太史慈直接冲上去和孙策缠斗厮打,两人搅成一团的情况下,宋谦、黄盖这些人武艺再高,也是投鼠忌器,不敢用兵器招呼,只能围在旁边,却苦于插不上手,可以参照一下荆轲刺秦王时的情景,一屋子的文臣武将,在荆轲追着秦王砍的时候乱作一团。
何况这时候宋谦等人都还骑在马上,骑马不像走路那么灵活,想调转马头过来帮忙也是要时间的,太史慈就是想利用这个时间差,擒住孙策,然后用孙策做人质,安然回营。后来南宋辛弃疾就是这样在万军之中生擒了张安国,然后以张安国作为人质,将其带回南宋处决。
不过孙策不是张安国,年轻力壮、武艺高强的孙策在厮打中和太史慈平分秋色,甚至占了点上风:他刺伤了太史慈的马,还顺手扯出了太史慈的手戟,而太史慈用手去抓孙策,却只是将孙策的头盔给拽了下来,再打下去,孙策有很大概率能将太史慈砍死。
不过这时双方的大部队都到了,无论是太史慈还是孙策都不敢再打了,这两人都算是逃过了一劫。
9、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末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由于李傕郭汜之乱,刘繇失去了归属感,扔下地盘和部队,跑到豫章去除暴安良,打笮融去了,太史慈不愿意和他一样沉沦,何况那个许劭也跟着刘繇跑到了豫章,看着心烦的太史慈干脆就离开了刘繇,到丹阳郡的山区,利用山越各部和孙策打游击,最终由于众寡悬殊,被孙策给活捉了。
孙策来问他:“如果神亭那一次,你得了手,抓住了我,会怎么做?”这是孙策胜利之后,得意的表现,
结果太史慈直接回了一句:“我要抓住了你,会怎么对你可还难说呢。”这是太史慈的心气还有点不平,他觉得自己失败是因为刘繇的临阵脱逃,孙策胜之不武。
孙策的气量体现出来了,他用大笑来化解尴尬,然后说:“以后,你就跟着我干吧!”
孙策授太史慈折冲中郎将的官职,这是比二千石的高官了,比起一般的杂号将军还要高一点,同时期的周瑜也只是建威中郎将,孙策给这位新投降的太史慈和发小周瑜一样的待遇,显得极为器重。
这是很反常的,太史慈在刘繇手下,除了突袭过一次孙策之外,也没有什么高光的表现,孙策凭什么给他这么高的待遇,高到了太史慈连拒绝的话都说不出口?
10、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这就是孙策给予太史慈超出常规的重用的原因。
刘繇在宰了笮融之后不久,自己也病死了,那个许劭也差不多同时病死,刘繇麾下的军马群龙无首,孙策想要把这一万多人连同豫章郡招降过来。太史慈与刘繇有很深的故交,和他手下众将应该都有交情,可以去做这个招安的工作。
另外,重用太史慈还能起到一个千金市马骨的效果,那些原先刘繇麾下的众将看到曾经突袭过孙策的太史慈都被孙策不计前嫌地重用了,投降的顾虑也就少了很多。
11、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策于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后来的蜀汉猛将黄忠此刻正在刘磐麾下,刘磐军的战力应该不俗,但太史慈以一支偏师,压制住了刘磐,为孙策稳住了南部边境,算是报答了孙策的信任,也表现出了超强的能力。
12、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着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
身高七尺七寸,大约一米七七到一米七八的样子,相貌出众,武艺出色,单论弓术,应该可以和辕门射戟的温侯不相上下。
13、曹公闻其名,遣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曹操想挖这个墙角,可惜以孙策对太史慈的重用和信任,太史慈绝无可能背叛,孙策的御下之术以及个人魅力,在当时恐怕唯有刘备可以差相仿佛。
14、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可能与长期在南方坐镇,感染时疫有关,东汉末年瘟疫大爆发,太史慈作为一个北方人,长期在江西、湖南南部的湿热之地,更加容易染上瘟疫。
太史慈临亡之时,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