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策字伯符。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有一个传说,当初孙坚向吴夫人求婚的时候,吴家因为孙坚的家族并非名门,门不当户不对,打算拒绝,但吴夫人说:“乱世将至,若此时拒绝这门亲事,将来恐有灾祸。”
这个故事应该并非虚构,如前文所述,孙氏家族并非什么孙武子之后,甚至有可能是出自西北胡人,孙坚向名门望族的吴家求亲,的的确确是高攀了。
孙坚兴兵去打董卓了,荆州却被董卓委派的荆州牧刘表压制,再后来,孙坚直接和刘表刀兵相向,孙坚的家小自然很难继续在长沙立足,所以就搬家到了袁术的势力范围,扬州庐江的舒地,在这里,孙策结交了那个著名的发小,周瑜。
庐江周氏,是比孙策母家的吴家更大的名门望族,周瑜之父周异,官至洛阳令,周瑜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比起刚刚在官场冒头的孙坚,声望不知高出多少,周瑜肯和孙策结友,并以兄弟视之,说明孙策的才能和情商都是非常之高。
作为名门吴家的外孙,又和周家子弟交好,再加上孙坚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成为声名鹊起的大英雄,孙策在江淮之间也有了不少的追随者,“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当然,能做到这一步,孙策的个人魅力也是加了很多分的,据说孙策相貌英俊,为人谦逊豁达,且擅长言辞,风趣乐观,还善于用人、勇于纳谏,有能力有本事的人自然愿意和他交朋友,为他所用。
不过据说时任庐江太守陆康对孙策很不感冒,甚至孙策登门拜访还被他轻视,这也成了后来孙策攻打陆康的重要原因,但孙策攻打陆康是受了袁术之命,后来孙策到了江东之后,陆康之子陆绩年纪尚幼,念及家族之仇,曾经在公开场合出言讽刺孙策,孙策也没有介意。
传说这时的孙策和刘备还有交集:孙策十四岁那年去寿阳拜见袁术。刚到不一会儿。豫州牧刘备就来了,孙策要走,袁术说:“刘豫州来了,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孙策回答说:“不然,英雄忌人。”说完就往外走,他从东面台阶刚下去,刘备就从西面台阶上来了,但转头看见孙策英雄一般的走路资势,便停驻下来不再往前走了。
孙策十四岁的时候,刘备以军功任安喜县尉,因为被督邮刁难,一怒之下鞭打督邮,然后挂印而去,绝不是什么豫州牧,甚至可能是个逃犯,而刘备被曹操表为豫州牧是九年之后的事情,那时的刘备和袁术已经是死敌了。所以这个故事,只能是虚构的。
2、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
这段历史有点模糊,孙坚不葬在故乡富春而葬在了丹阳郡的曲阿,然后孙策又搬家到了徐州广陵郡的江都去住去了,这中间肯定发生了不少故事,可以想象,孤儿寡母的孙家在故乡受到了欺凌,甚至于在舅舅丹阳郡太守吴景那里也难以立足。(倒不是说吴景无情,而是吴景与袁绍系的周昕在争夺丹阳郡的过程之中,很可能处于下风,无法保护姐姐和几个外甥。)
总之,还是个少年的孙策在丧父之后,几经颠沛流离,这两年的日子应当是不怎么好过。
3、徐州牧陶谦深忌策。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策乃载母徙曲阿,与吕范,孙河俱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
徐州也不是什么好地方,陶谦虽然算是袁术的盟友,但陶谦性情古怪,联想到后来陶谦派人袭杀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行为,孙策在陶谦处可能也是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所以还是逃回丹阳郡去了,并且招募了几百人,与吴景并肩作战,对抗周昕。
这就是张昭后来劝谏孙权时所说的:“昔桓王创业之时,众才一旅。”
后来的江东柱石张昭和张纮,应该都是从这个时候起跟随孙策的。这二位都是徐州人,不受陶谦重用,而随孙策渡江来到江东创业。
4、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在寿春以礼辟策,表拜怀义校尉,术大将乔蕤、张勋皆倾心敬焉。
袁术在匡亭被曹操打得大败,不得不退到了寿春,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经略扬州之上,势单力薄的孙策为了在丹阳郡站稳脚跟,只能前往投靠。
此时袁术将孙坚的旧部交给了孙策,但经过连续多场败仗之后,孙坚的旧部应该所剩无几了,可能只有几百人,加上孙策自己的部下,总兵力只有千余众。
李傕、郭汜等人派马日磾来拉拢袁术,被袁术羁押,马日磾表孙策为怀义校尉,有挑拨孙策和袁术关系的意味,因为马日磾还有李傕、郭汜等人所拥护的皇帝是董卓所立的汉献帝刘协,袁术并不承认,袁术拥护的是已经被害的汉少帝刘辩,孙策接受了这个怀义校尉的官职,在袁术看来是叛逆行为。
很难说马日磾的挑拨行为有没有成功,不过看袁术在九江太守和庐江太守的任命上,连续两次放孙策的鸽子,很可能与此事有关。
也有可能孙策与袁术麾下的乔蕤、张勋等大将的交好,有些引起袁术的猜忌,所以袁术和孙策的关系,渐渐有些疏离了。
乔蕤很可能就是大小乔的父亲,也就是孙策的岳飞,而张勋在袁术死后曾经试图带领袁术残部投靠孙策。
5、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隐于内厩。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
孙策有名将之风,袁术也有豪杰之气,只可惜后来渐行渐远。
6、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常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
有人因为陆康说袁术是叛逆,认为陆康是汉室忠臣,孙策助袁术攻打陆康是助纣为虐的行为,事实上,陆康接受了董卓的拉拢,董卓授陆康忠义将军,是九卿级别的高官,而此时袁术尚未称帝,依旧以汉室忠臣自居,所以孙策为袁术攻陆康,并无不妥之处。
袁术屡次对孙策食言,引起了孙策的不满,但两人还没到分道扬镳的程度。
7、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
李傕、郭汜等人拉拢袁术不成,转而扶植刘繇,于兴平元年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这是一种恶心袁术、牵制袁术的策略,若刘繇能像刘表压制荆州一样完全压制扬州,那么袁术就彻底失去了后方根据地,这自然是袁术所不能容忍的。
8、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时吴景尚在丹杨,策从兄贲又为丹扬都尉,繇至,皆迫逐之。景、贲退舍历阳。繇遣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以距术。术自用故吏琅邪惠衢为扬州刺史,更以景为督军中郎将,与贲共将兵击英等,连年不克。
此刻的扬州北部,完全是袁术的势力范围,刘繇无机可乘,所以他选择渡江,试图经营扬州南部各郡县。
刘繇本为汉室宗亲,颇有名望,得到了很多豪族的支持,又有袁绍一派的周昕与之联合,吴景、孙贲等人原本在和周昕的拉锯战中就不占上风,现在刘繇一到,就更加窘迫了,就算有袁术的大力支援,也没能占到便宜。
江东局势陷入僵持,给了孙策展现才能的机会。
9、策乃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于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有人说,孙策前往江东,就是为了脱离袁术独立,事实上,孙策将自己的母亲送到了阜陵,阜陵在九江郡范围内,是袁术的地盘,孙策主动将母亲送到袁术的地盘上作为人质,是一种表忠心的行为,孙策此时依然是袁术的部下。
孙策渡江之后,短期之内,兵力扩张了好几倍,印证了前面所说的“江、淮间人咸向之”。
10、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这句说的是孙策的个人魅力,颜值高、性格好、知人善任,得到了士民的信任和拥戴。
11、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
刘繇由于多次击败吴景等人,被李傕、郭汜把持的朝廷擢升为扬州牧,兵力有好几万,但在面对孙策之时,只做了象征性的抵抗,小败之后就弃军而逃,去豫章死磕那位邪教的祖师爷笮融去了,孙策的这场胜利,更多的是已经失去战意的刘繇送给孙策的。
联想一下当时朝廷方面的局势,李傕、郭汜在长安发生内讧,献帝逃离长安却遭到了追杀,险些死在路上,若非曹操率军及时赶到,保护着献帝迁往许昌,大汉朝已经提前倾覆了。
作为汉室宗亲,却接受了李傕郭汜所授官位的刘繇,内心一定是很矛盾的,正好此时笮融带着他的邪教徒众从徐州一路祸害到扬州,所过之处,鸡犬不宁,刘繇就干脆把军队和地盘都扔下任其自生自灭,而自己冲到豫章去为民除害去了。
刘繇攻杀了笮融之后,自己也很快病死了。
12、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
严白虎这个名字,明显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渠帅,应该是山越人。
扬州南部,本是百越之地,趁着军阀混战之机,很多山越人试图脱离汉人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
13、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
东冶是以前闽越的王城,孙策“屠东冶”,很可能是彻底地摧毁了闽越旧王室的残余力量,然后再将严白虎这些群龙无首的渠帅逐一清除,这是一种擒贼擒王的战略。
而按照吴景等人的想法,先逐步攻打严白虎这些外围势力,最后再攻击会稽郡,很可能就会形成一场持久战。
孙策这一次镇压了山越各部的叛乱,但只是暂时性的,到孙权之时,山越又时常出来捣乱,孙权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将山越基本上消化掉。
14、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扬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这应该是袁术称帝,孙策与袁术决裂之后的事情了,孙策任免江东各郡官员,正式从袁术势力之中独立出来,将扬州南部四郡(将豫章分成了两个郡,再加上后来攻占的庐江郡,是为江东六郡,其实庐江郡到了孙权时期被曹操占领了一半,整个三国时期,一直是魏吴激烈争夺的主战场)。
15、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李傕郭汜覆灭之后,汉献帝落入袁术死敌曹操之手,彻底对汉室失望的袁术自立为帝,成为众矢之的,孙策也是直到此时才从袁术的势力之中独立出来。
没有说在阜陵做人质的孙策之母吴夫人是怎样脱险的,可能是乔蕤、张勋这些朋友的营救,也有可能一身侠气的袁术根本没有利用吴夫人要挟孙策的想法。
脱离袁术之后的孙策,承认了汉献帝,所以才有曹操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侯这件事,待到袁术覆灭之后,原先讨董联盟的各路诸侯,除去被灭的,基本上都承认了汉献帝(袁绍原本也是不承认汉献帝的,而打算另立刘虞为新君,袁绍曾经在和袁术的书信中,宣称汉献帝刘协并非汉家血脉,但后来刘虞被公孙瓒所杀,袁绍和公孙瓒都相继接受了董卓所授的官职,算是接受了汉献帝)。
16、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
这个刘勋正是孙策攻灭陆康之后,由袁术委派的庐江太守,孙策攻灭刘勋,消灭了最后一支袁术的残余力量。
17、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吕布、袁术相继覆灭之后,孙策和曹操两大势力之间没有了缓存,爆发冲突是必然的事情,事实上,孙策很快就派孙权和周章率军数千渡江攻击广陵,广陵太守陈登据城死守,曹操的援军又到得及时,方才击退孙权。
这时孙策没有对曹操发动大规模攻势,因为孙策很忙,短短几年时间打下了江东,需要慢慢消化,特别是豫章、会稽等地的山越渠帅们,很多都还在深山据险而守,时不时地出来骚扰,西边的宿敌刘表也常常来捣乱。
孙策命孙贲等人蚕食山越各部,派太史慈去对付刘磐,自己率军西征给刘表和黄祖来了一顿胖揍。
18、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安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
这段时间许昌爆发了“衣带诏”事件,即董承自称领受汉献帝衣带诏,联合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密谋诛杀曹操,结果事败,除刘备外,几个主要参预者尽数被杀。有一种说法,这次的“衣带诏事件”事实上是孙策的手笔。
“衣带诏”事件是不是孙策的谋划很难说,但是,曹操与袁绍相持的阶段,确实是孙策北上的大好时机。
偷袭许都,从曹操手中救出汉献帝,然后以汉帝名分,挥军北上,先全取扬州和徐州,应该是孙策这时的谋划,可惜,孙策没有机会实施了。
19、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江表传》中:“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馀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袁宏汉纪》中:“袁、曹相持于官渡。孙策欲袭許,迎乘輿。部署未发,为许贡客所害。先是吴郡太守许贡为策所杀,其小子与客谋报曰:‘孙策勇锐,若多杀人于道,策必自出,则可擒也。’客从之,乃杀人于江边。策闻之怒,单骑自出,客刺伤之。”
《江表传》说的是孙策单人独骑出门打猎,遭遇了刺客,《袁宏汉纪》中则说是孙策听到有人在江边滥杀无辜,一怒之下单人独骑跑去除暴安良,结果被刺客围攻刺伤。
不管哪一种说法,都是说孙策犯了他父亲孙坚一样的毛病,轻而无备,单人独骑出行,陷入了刺客的圈套,受了重伤,不久伤势加重而死。
有很多人说杀死孙策的刺客是曹操所派,因为郭嘉有一段神预言:“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不过这段更有可能是后人对郭嘉的神话,若真是曹操派人刺杀孙策,郭嘉不会将此事堂而皇之地说出来,所以,应该正如史书所说,孙策是被仇人的儿子还有门客刺杀的。
年方二十六岁,坐领六郡之地,拥兵十余万,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却因为“轻而无备”,英年早逝,委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