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汉末英雄列传 / 第一章,孙坚,忠于汉室的名将

第一章,孙坚,忠于汉室的名将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1、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
  作为东吴基业的开创者,孙坚自称孙武子之后(也有可能是后人给他美化的),这个家族世系是值得怀疑的,孙武子出自齐国田氏,辅佐吴王阖闾打败楚国之后就下落不明,窃以为是回到了齐国。
  当时楚国强大,楚庄王饮马黄河,领土疆域超过了晋、齐、宋、郑等中原各国的总和,且兵力众多、装备精良,中原各国在正面战场上无法战胜楚国,所以在楚国的后方扶植吴国来牵制楚国,使得楚国无法全力北上,典型的就是屈臣带领两千晋军进入吴国,教授吴军使用战车和先进的战阵之法,孙武子很可能也是这种情况。后来吴王夫差的时代,吴国与齐国交恶,孙武子就更加没有留在吴国的可能性了。
  孙坚是孙武子后代的可能性非常小,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来猜测孙坚的祖上到底来自何方,那就是孙家人的外貌,尤其是孙坚次子孙权的外貌。
  《三国志》上只说孙权“方颐大口,目有精光”。
  《献帝春秋》上则有这样一段: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
  《献帝春秋》成书大约就在三国后期,上面记载的,应该更加接近于事实,至于三国演义之中的“碧眼”,似乎没有找到出处。
  我们大概可以认为,孙权的长相是方面大口,身材高大,上半身更加强壮,下半身可能由于经常骑马的关系,比例上要稍短一些,这在游牧民族是很常见的。
  唯一的问题是:“紫髯”是什么意思。
  若是从字面意思理解,紫红色的胡须,那么孙权就明显带有了胡人的特征。
  也有一种说法,“紫髯”是形容他胡须茂密,威风凛凛,不知道这种说法有何依据,但我更加倾向于,孙权确实是有一脸紫红色的胡须。
  因为“孙”这个姓,的确有一支是有胡人汉化之后改姓的。
  我认为,孙坚这一支正是胡人汉化的后代,由于胡人汉化的身份较低,才冒认了孙武子作为祖宗,这种冒认祖宗的行为,在古代是相当常见的。
  另外,孙坚的祖上有个叫孙子远的,曾经做过西北的天水太守,若说孙氏是来自于西北的胡人之后,并非没有可能。
  2、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
  这一段里面,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里提到孙坚的父亲孙钟,据说孙钟是个富春江畔的瓜农,乐善好施,曾经送瓜给三个化作少年的司命吃,换来了家族子弟数代为天子。这当然是神话故事,从孙坚“少为县吏”可以看出,在孙钟时代,孙家已经是个相当有名望的大户了,所以年方十几岁的孙坚就已经是有编制的公务员了。
  遭遇海盗之时,孙坚不慌不忙,伪装成大队官兵,将贼人吓跑,并追斩了一名海寇,说明尽管年方十七,但孙坚已经参与过类似的剿匪活动,所以才能伪装得那么像,吓得海盗们落荒而逃;能够追斩一名海寇,也说明了孙坚应该是自幼练武,艺高胆大,甚至有可能已经在战场上立过军功杀过人。
  3、会稽妖贼许昌起於句章,自称阳明皇帝,与其子韶扇动诸县,众以万数。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馀人,与州郡合讨破之。
  许昌被称作“妖贼”,起事之后尊其父许生为“越王”,说明这次叛乱应该是越族人掀起的,会稽郡古为越国之地,山越之民,身材矮小,但民风剽悍,对于中原人的统治十分不满,经常反抗,秦、汉时期就常常发生战争,直到后来孙权的大力经营之后,山越受到沉重打击,才逐步融合,成为后世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这时孙坚已经是郡司马了,郡司马是二百石以上的军职,大概相当于一个郡的守备司令,作为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熹平元年,孙坚十八岁)能够做到如此高位,应当是已经立了不少军功,而且家族势力也能够在地方上站住脚。而能够一下子招募千余精壮,也说明了此时孙坚的名望还有财力都很强盛。
  4、是岁,熹平元年也。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坚盐渎丞,数岁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
  臧旻是后来的侠名远播的臧洪的父亲,父子俱有才干,臧旻曾经出任匈奴中郎将,与鲜卑的檀石槐交过手,不过是被檀石槐打得惨败,此次平定许昌之乱,臧旻是主将,征战三年之后,许昌父子被生擒,孙坚在这一战中的表现不算高光,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战后被臧旻升官为县丞,也就是副县令,俸禄比起郡司马略高,孙坚连续做了多年县丞,这段时间的孙坚在仕途上似乎是遇到了瓶颈,一直到十年之后的黄巾之乱。
  5、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讬有神灵,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发,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俊将兵讨击之。俊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俊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俊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孙坚不是治世能臣,只有乱世才是他大展身手的舞台,黄巾之乱的爆发给了已经在县丞位置上蛰伏了十年的孙坚机会,面对声势浩大的黄巾军,朝廷动员一切力量,剽勇凶悍且在吴越一带盛有名望的孙坚自然不会被忽略。
  除了那些很早就跟随着孙坚的“乡里少年”之外,孙坚组建的私军主力是“淮、泗精兵”,淮泗一带是楚国故地,也是大汉朝的龙兴之地,民风剽轻,人民习战,从秦汉时起一直到明清都是优质的兵源地,孙坚作为下邳县丞,招募淮泗精兵很正常。
  不过孙坚还招募了很多商旅从军,这个应该和孙坚的家庭背景有关了。商旅重利,一直不是优质兵源,汉朝初年的陈豨之乱,陈豨的手下士卒之中有很多商旅,就被刘邦针对性地采用了收买分化的策略,直接导致了陈豨的失败。孙坚大量招募商旅,一方面是由于急需扩充兵员数量,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说,孙坚的家族很可能是来自塞外的胡人,在吴越一带是新崛起的暴发户,在传统豪门面前,被视作低人一等的存在,和这些商旅,倒是有很多的共同语言。
  相比较起来,曹操就招募到了很多官宦之后从军,因为作为曹参之后的曹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传统豪门。
  孙坚在宛城大战之中有先登之功,但官职也没得到太大的升迁,无论是佐军司马还是别部司马,都不是什么高阶武官,俸禄应该和之前的县丞差不多,但孙坚在这场战争之中,不但积累了名望,更重要的是,战场经验和战略战术知识。
  如果说十七岁追斩海寇的那个孙坚只是个勇敢的少年勇士,到现在,三十岁的孙坚已经是个成熟的将军了,但是在政治上,还是不够成熟,在后面这件事情之中,可以看出来。
  6、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坚时在坐,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温曰:“卓素著威名於陇蜀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坚曰:“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於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於是在矣。”温不忍发举,乃曰:“君且还,卓将疑人。”坚因起出。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议者以军未临敌,不断功赏,然闻坚数卓三罪,劝温斩之,无不叹息。拜坚议郎。
  从古到今,都有一种论调,说是这个时候若是张温采纳了孙坚的建议,斩杀董卓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大乱了。事实上,东汉走到了末期,大厦将倾,董卓只是个被历史选中的掘墓人而已,就算此时杀了董卓,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甚至包括孙坚都有可能会成为这个掘墓人,杀不杀董卓,与东汉王朝的气数无关。
  抛开孙坚和董卓日后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重新梳理一遍:凉州的羌族在边章和韩遂的带领下起兵作乱,另一位与羌族关系密切的凉州大佬董卓拒讨无功(从下文看,董卓是在划水,很可能与叛军有所勾结),朝廷只好派了个大官张温前来坐镇,而董卓对这个张温很看不上,开会迟到,说话语气还很冲,这时,一个叫孙坚的低级将领向张温提议,杀了董卓,以正军纪,而张温考虑到董卓的名望,拒绝了这个提议。
  孙坚的提议,无疑是有理有据的,董卓不但延误战机,还怠慢军纪,对主将无礼,甚至与张温以皇帝诏书召他前来,他还能迟到,张温若因此斩了董卓,是名正言顺的,但张温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那就是董卓在凉州的威望很高,斩杀董卓,可能会对平叛的军事行动不利,还有一个原因张温没说出来,在凉州,在董卓自己的地盘上,斩杀董卓也并不容易,说不定会被董卓手下的骄兵悍将剁成肉泥,然后把锅甩给边章韩遂手下的羌族人,一点没毛病。
  所以张温拒绝了孙坚的提议,也不能说是错误的选择。
  孙坚在这次事件之中,表现出来的,还是个忠于大汉的年轻将领形象,他并没有张温想的那么多,他只是觉得董卓该杀,却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的凉州,董卓已经是个杀不得的人了,同样的,还有益州的刘焉、北平的公孙瓒这些土皇帝,军阀割据的雏形已现,凭着一纸诏书,根本杀不了这些一方之雄。
  所以我觉得,孙坚此时的政治素养,还不够成熟。
  不过孙坚在这次事件之中的表现,得到了不少忠于汉室的官员的赞赏,官职也得到了升迁,被拜为“议郎”,这是一个六百石的京官,属于光禄卿,可以参预朝政,可以说,一次政治上不成熟的热血建言,倒使得孙坚的仕途得到了一个大的进展。
  另外,孙坚在这次平叛中的表现也得到了董卓的注意和赞赏,后来董卓曾经和刘艾有一段关于孙坚的对话。
  当时董卓对长史刘艾说:“关东的部队屡遭失败,都怕了我,只有孙坚,颇能用人,应该告诉将领们,让他们有所防范。当年我和周慎到金城去征讨边章、韩遂,我曾请示张温,希望率部驻扎在后,为周慎作后续部队,以备万一,张温不听。我当时便上书,说明形势利弊,并预料周慎一定不会成功。这些,台阁中均有记载。事情还没有结果,张温又派我讨伐先零叛羌。以为这样一来,西土就可一举扫平了。我明知此事不会成功,但又无法阻止。只好领兵出发,不过,我留了一手,让别部司马刘靖率领四千军队驻扎在安定,营造声势,以为呼应。所以,当叛羌要截断我的归路时,我率军轻轻一击,他们便让开了道路,因为他们害怕,因为我在安定地方有军队策应。叛羌以为我们在安定有几万人马,其实不过是刘靖那四千人罢了!孙坚当时跟着周慎,也曾向周慎献计,愿意自己率兵一万,先到金城,而让周慎引兵二万驻扎在后,以为接应。边章城中粮食不多,要到外面运粮,他们害怕周慎后续大军,一定不敢轻易与孙坚交战,而孙坚的兵又足以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当时,如果采用孙坚之计,或许能够平定凉州,可惜周慎小儿,未用其计。张温不用我的计谋,周慎又不听孙坚的建议,结果终于失败。当时,孙坚小小一个佐军司马,见解与我大致相同,确有过人之处,其才可用!”
  刘艾说:“孙坚虽然时出奇计,但到底不如李傕、郭汜。听说他在美阳亭北,率领一千多人与敌合战,差一点丢了命呢!”
  董卓却反驳他:“孙坚当时率领的是乌合之众,兵不如虏精,且战有利钝,不可完全以成败论。”
  7、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馀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於零、桂,与星相应。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这年孙坚三十二岁,官职完成了三级跳,从六百石的议郎一下子变成了两千石的封疆大吏,太守,还封了候,有了食邑。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孙坚以前的战绩和战功,当然,在凉州发生的事情应该也有很大作用,在朝中很多人看来,孙坚能打战,还对汉室忠心耿耿,自然是重点的培养对象,假以时日,说不定又是一个力挽狂澜的大将军。
  区星之乱,孙坚只花了不到五十天就平定了,一方面是区星太菜,一方面孙坚的军事素养得到了显现。
  8、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长沙太守任上两年,孙坚对时局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斩杀王叡是一处很严重的事件,尽管王叡在官职上不如孙坚(刺史不是州牧,州刺史俸禄六百石,比起两千石的太守,级别上差了很多),但同为朝廷官员,且没有上下级关系,孙坚斩杀王叡,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有人说这时的孙坚,已经失去了对汉室的忠诚,也有人说,孙坚还是忠诚,只是受到了武陵太守曹寅的欺骗和挑拨,才干出了滥杀朝廷官员的事情。
  从后面发生的几件事情看来,孙坚此时依然是对汉室忠心耿耿的,不过他杀王叡,也不是被曹寅欺骗挑拨之后的没脑子的行为,因为后面有这一句,“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凭一个小小的长沙郡,还要兼顾守备,很难拉出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这几万人,应该是斩杀王叡立威之后,从荆州各郡兼并过来的部队。
  董卓虎踞洛阳,麾下的兵马,包括从凉州带来的,也包括后来延揽到手下的并州的吕布、张辽诸部,还有原属何进的吴匡等人的军马,总数可能超过十万,孙坚要讨伐董卓,为了筹措兵力和物资而不得不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王叡这个倒霉蛋算是撞在了刀口上。
  9、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便牵咨於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鲁阳城。
  又一个撞在孙坚刀口上的朝廷命官,不过孙坚杀张咨,应该是出于袁术的授意,因为得到好处的是袁术,南阳在东汉末年有三十七县,人口达到了五十三万户近二百四十万人,是当时的第一大郡,人口规模几乎与整个徐州相当,张咨又是董卓委派的官员,对驻扎在鲁阳与董卓对峙的袁术军多有牵制,杀死张咨,既夺取了庞大富庶的南阳郡,又清除了讨董联军侧后方的一个威胁,可谓一举两得。
  有说法是张咨虽为董卓委派,但却是站在讨董联军这一边的,从他毫无防备的与孙坚互相宴请看来,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袁术和孙坚斩杀张咨更多的是为了夺取南阳,当然也不排除讨董联军对于董卓委派的官员并不信任,所以还是除掉来得干净。
  袁术得到了南阳这块大肥肉,以后将军的身份,表孙坚为破虏将军,还让孙坚兼任豫州刺史。
  豫州刺史原为孔伷,算是讨董联军的一个队友,此时已经被李傕击杀,所以豫州刺史的位置空了出来,所以袁术想凭借孙坚的能力和威望,兼任豫州刺史,统帅豫州的各路兵马。
  至于破虏将军这个杂号将军头衔,后来就一直伴着孙坚了,好像是被所有人承认了,有可能袁术的这个表奏,还走了正规程序,不过坐镇洛阳的董卓是怎么同意的,就不得而知了,也可能董卓忙着打战没管这类官职任命的事情。
  反正从这个时候起,孙坚就算是正式地投靠到了袁术的门下,这件事在今天,有很多人表示无法理解,英雄盖世的孙坚为什么会成为那个几乎没打过胜仗的草包袁术的部下,而且这个袁术不但草包,后来更是干出了称帝的大逆不道之事,和孙坚的忠于汉室的准则似乎也是背道而驰的。
  孙坚是没办法知道后面的事情的走向的,在那个时候,袁术是声望极高的后将军,而且是各路诸侯之中,少有的真正派兵和董卓刀兵相见的,作为官职和名声都还相对不是很高的孙坚来说,选择袁术作为自己的旗帜人物很正常。
  而且袁术在与孙坚的合作之中,表现出了很高的个人魅力,具体体现在,对于孙坚的前线指挥,袁术不置一词,完全放手让孙坚去做,自己只是源源不断地在后方为孙坚供应物资。
  可以想象,若是换做袁绍、刘焉或者公孙瓒(曹操此时同样名声不显,孙坚不可能去投靠曹操),会不会给孙坚这样的信任,是很难说的。
  10、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於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
  这应该就是“空城计”故事的雏形了,这个故事一方面表现出了孙坚的胆勇和智谋,另一方面,孙坚还没站稳脚跟,董卓的几万大军就到了,说明了关东各路讨董联军之中,袁术这一支作为中坚力量,是一直与董卓军主力在周旋。这应该也是孙坚选择投到袁术门下的重要原因。
  11、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
  《三国演义》之中,祖茂因此而战死。
  梁东这一战,初来乍到的孙坚被董卓大将徐荣击败,孙坚只带着几十个人突围而出,应该是一场惨败,但紧接着孙坚就能重整旗鼓,然后接连打败胡轸、吕布、徐荣,直到在洛阳城外击败了董卓军主力,似乎孙坚在这一战中的损失并不大。
  看上去有些矛盾,但联想一下孙坚和孙策父子都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喜欢带着小队人马亲临险地,孙策在神亭就险些被太史慈刺杀,而孙坚本人单马行岘山被黄祖属下军士射杀,都是犯了这个毛病,包括孙权后来在逍遥津亲自为大军断后,结果被张辽突袭,身边只有凌统的三百士卒,几乎全员战死,孙权自己也差点被擒,可见,孙家这父子三个都有点喜欢逞血气之勇,爱冒险的性格。
  所以徐荣在梁东击败的,应该只是孙坚带领的一只小部队,跑来侦查军情,结果遭遇了徐荣的大军,孙坚本人险些被擒。
  另外,早在讨伐黄巾之战中,孙坚就有一则轶事:一次,他乘胜追敌,单骑深入,失利,受伤堕马,卧于草中。当时,军众分散,不知他在什么地方。亏得他所乘战马跑回军营,咆哮嘶鸣。将士们随马找去,才在草中发现了孙坚。孙坚回营养了十几天,伤势略好,又奔赴疆场。
  作为一军主将,老是喜欢以身犯险,为孙坚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12、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这里的都督,有说是都尉,也有说是持节督军,都是两千石的高级武将,这一战,董卓方的主将是胡轸,副将是大名鼎鼎的吕布,孙坚击破这支董卓军,斩杀一员大将,华雄(一说是叶雄)也是讨董联军杀死的最高级别的董卓军将领。
  13、是时,或间坚於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馀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唶,即调发军粮。坚还屯。
  《三国演义》中,袁术的不肯运粮,导致了孙坚的梁东之败,但看起来,此事是发生在阳人之战之后的事情了,因为孙坚在阳人击败了董卓,声望大涨,再加上有人(很可能是董卓军奸细)的挑拨,导致了袁术对孙坚有所怀疑,这个怀疑应该和《三国演义》上说的一样,孙坚势如破竹,打败董卓入京之后,会不会也和董卓一样,凭借兵势独揽大权。
  孙坚的反应很快,没有等局势恶化,日夜兼程,飞奔一百多里,找到袁术理论,袁术理亏,立刻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这也显出了袁术的性格,袁术一直有游侠之称,重情义,讲义气,所以孙坚才会毫无顾忌地连夜闯进他的卧室里和他讲道理,换做另一个主公,只怕孙坚只能是用另外的法子了。
  14、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前文说过,孙坚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一直是忠心耿耿的,所以董卓情急之下,许出一大把高官厚禄,也被孙坚拒绝。
  15、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脩诸陵,平塞卓所发掘。讫,引军还,住鲁阳。
  洛阳城外九十里的大谷关,董卓亲率主力与孙坚决战,被孙坚击败后退往渑池,随后退守长安。
  董卓在这一年前迁都长安的计划,在孙坚的强大攻势之下,不得不提前发动。此时,洛阳已经被董卓掠夺一空,连东汉历代皇陵都被董卓命部下盗掘,留给孙坚的,是一座残破的空城。
  因为前面有被袁术怀疑的事件,孙坚在击败董卓、占领洛阳之后,没有在洛阳多做停留,就撤回到了鲁阳,与袁术会合。
  说明此时的孙坚,在政治上已经不是那种愣头青了。
  16、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兄子贲,帅将士众就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
  董卓只是败退,还没被消灭,关东群雄就陷入了内战之中,或者说袁氏兄弟陷入了内战之中,陶谦、田楷等人站在袁术一边,曹操、刘表则是站在了袁绍一边,交战的规模甚至超过了联军讨伐董卓之战。
  袁绍派了个叫周昂的来和孙坚抢夺豫州,迫使孙坚放弃了对董卓的追击,回过头来反击周昂,在袁术军中效力的公孙瓒之弟公孙越在这一战中战死,这也导致了公孙瓒站到了袁术一边,在河北发动了与袁绍的大战。
  刘表作为董卓委派的官员,以过人的胆识,单骑入荆州,逼走了曹寅等人,直接断绝了孙坚军与大本营长沙的联系,刘表更是和袁绍结盟,对抗袁术,所以袁术才会派孙坚攻击刘表,试图夺取荆州,稳定后方。
  只可惜孙坚喜欢以身犯险的老毛病发作,结果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被人伏击杀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17、坚四子:策、权、翊、匡。权既称尊号,谥坚曰武烈皇帝。
  孙坚连同他的长子和次子,是群英荟萃的汉末舞台上,最闪亮的明星中的三颗。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