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十八、海漕再阻心灰意冷卧病榻
贬职热河移情别恋二人转
朝廷上英和仍然势单力薄,对于保守派的人多势众,经常处于劣势。
张格尔利用回疆地区民族、宗教矛盾,自号“苏丹”,屡次聚众叛乱。英和多次上疏陈进兵方略,筹备军需物资,并大力举荐长龄、武隆阿等人可担此平叛重任,多被采用。
道光七年(1827年),英和再次上奏请予商人到易州开采银矿,道光帝怒斥其冒昧,违反了先帝开矿的禁令,调英和到理藩院,罢南书房、内务府大臣。满腔热情的英和被泼了盆冷水,凉到了心。
穆障阿继承曹振镛衣钵,待人行事如出一辙,因善于逢迎而受道光帝宠信。穆障阿排斥异己、结党营私,渐渐地权倾朝野,堪比和珅。
海漕成功后,英和、陶澍等人极力主张海漕成为定制,但曹振镛、穆障阿等人却从中阻挠,认为海漕试运成功尚属侥幸,大量原来从事运河漕运的人员船帮无法安置,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容易聚众闹事。曹振镛巩固了首辅地位,保守派在朝中占主导地位。松筠、敬征、禧恩等内务府大臣,对英和恨之入骨,因为英和的改革建议,防碍了他们贪污受贿、中饱私馕。
同年,雨水量较大,运河畅通,朝廷下令恢复了河运漕粮。
英和病了,多年的劳累,加上心中的郁闷,一连几天都没有上朝。英和躺在床上,迷迷糊,梦到了海运,梦到了海船,但那海船却开不动,……这船怎么是两江总督署西花园内的不系舟啊!?”
英和想到了与陶澍在西花园的高谈阔论,想到了西花园的曾经留下足迹的名臣大吏,想到了自己还给西花园起了个“煦园”的名字。……英和自叹生不逢时啊!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构想,振兴国家的举措。
秀儿也病了,多年相夫教子、辛勤持家,早已落下了病根,为了照顾夫君,秀儿放弃了许多。两人躺在病榻上,回味着过去美好时光。
道光即位后不久的一个冬天,大雪衬着紫禁城内的红砖绿瓦,银装素裹,在暖阳下让人感觉不到冷。英和夫妇奉旨到后宫行家庭礼,英和与秀儿从东华门入宫,英和俊逸潇洒、风度翩翩,秀儿娴雅高贵、落落大方,郎才女貌,绿袍红袄,竟引来了许多人围观,交口称赞,令人羡慕不已。有一位翰林院编修后来就此情景画了一幅《比翼朝天图》送给了英和,并题诗云:“合卺相欢二十年,今朝比翼共朝天。风传漏刻香车度,日照旌旗彩仗鲜。顾我华簪鸣玉佩,看君盛服耀金钿。相期偕老粗家处,鹤发鱼轩更可怜。”《比翼朝天图》和《百秀图》都是秀儿的最爱,两幅画放在一起,想到昔日的夫妻恩爱,秀儿宽慰了许多。
过了些时日,英和的病好了许多,秀儿的病却越来越重。管家想给秀儿补补身子,自作主张地收了一家店铺的人参。不知怎的,这事闹得满城风雨,曹振镛、穆障阿、松筠、尚得勒等人借题发挥,添油加醋,上奏英和纵容家人收受贿赂,贪污腐败。
道光帝经不住众人蛊惑,认为:若非英和平时信任指使,何至狐假虎威,肆无忌惮?怒令撤去英和紫缰,革去太子太保衔、理藩院尚书职务,拔去花翎,降为二品顶戴,贬往热河任都统。立刻离京就职上任。
秀儿看到因为自己连累了夫君,自责不已,忧郁加重了病情,不久因病而亡。英和悲痛欲绝,拖着虚弱的身体,离开了京城,心灰意冷地来到承德,出任热河都统。
初到热河的英和,情绪低落、忧郁寡欢。后来,在众人的安慰下,好了许多,毕竟经历了太多的官场沉浮,英和也想开了许多,身体和情绪慢慢地都好了许多,写了幅对联:“会摆脱原多快活、难颟顸是大便宜”。表明自己洒脱旷达的处世态度,颇具禅趣。
英和已无意仕途,渐渐地迷恋上了承德当地的地方戏——二人转。
“热河二人转”产生于热河街(今承德市),是在“平地跷”(地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热河五音大鼓”、“莲花落”、“梆子”、“评剧”、“皮影”等艺术营养形成发展起来的歌舞演唱艺术形式。在清顺治年间第一次移民时,承德就有“莲花落”和“蒙古书”,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汉秧歌”、“座腔”、“热河五音大鼓”、“热河二人转”及各类曲艺形式。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以后,睿亲王后人运玄在热河街兴起了“世子清音会”,又称“普天同庆韶音花会”声名大噪,有力地影响着热河一带各类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嘉庆年间,受当时戏曲、“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发展的影响,分衍出承德所独有的“热河五音大鼓”(坐唱)这一新的曲艺形式。后来,它又吸收了“莲花落”和满族的“道瓦喇”唱腔及表演手段,同时还吸收了民间秧歌的表演形式,衍化出以“热河五音大鼓”为基础的“热河二人转”。五音大鼓以坐唱戏曲片段和诗词为主,以五声音调谱之,后来又吸收了“太平歌词”的曲调。表演形式是,乐手们兼唱一角或数角,边奏边唱,化入化出:其乐器沿用了韶音花会的花腔鼓、扬琴、阮、筝、琵琶、三弦、双清、匙琴、提琴(也称“二弦”)、笛、箫、笙等。
孤独的英和对热河二人转很感兴趣,平时整天与艺人们在一起,有时兴致上来,还与艺人们一起出演,艺人们深受感受动。
英和感到“热河二人转”太文静,只是坐着唱,他想到了当年在山东看到民间艺人的“莲花落”艺人的活泼打趣。英和派人到关里请了朱得时、何世来等莲花落艺人,到热河“抚慰戍边将士”。
从莲花落艺术流入热河以后,对五音大鼓产生了很大影响,原来坐唱的形式与莲花落相比显得乏味而呆板,于是便离开座位扭了起来,形成了被时人称作“二人大鼓唱”的新表演形式。这个时期,汉族的“地落子”和满族的“地平跷”在热河一带的民间花会中已很活跃,“二人大鼓唱”在这些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很快就与它们融合了。
当地百姓十分开心,纷纷说道:“道光年以前,热河也有二人转,主要是没有后来的好,净唱民歌小曲、大鼓。多亏了英和老爷好戏,才把‘热河五音大鼓唱’、民歌小曲、单出秧歌戏揉到一块儿,成了热河二人转了。”
英和还亲自为“热河二人转”改编撰写了剧目《鸳鸯嫁老雕》,主要讲一对相爱的鸳鸯,公鸳鸯不幸死了,扔下母鸳鸯整天愁眉不展,在麻雀的说合下,母鸳鸯改嫁给老雕为妻,老夫少妻不般配,母鸳鸯还是闷闷不乐,老雕为了讨得母鸳鸯的欢心去村庄偷小鸡,不料被猎人的夹子抓住,后来母鸳鸯也愁死了。《鸳鸯嫁老雕》与《西厢》、《下南唐》三个曲目,被艺人们齐称这为“热河二人转的骨头戏”。
热河二人转的表演者终于离开了座位,走动了起,还随着音乐鼓点扭动着腰肢,真是亦歌亦舞,有唱有逗,语言风趣、幽默,表演生动、活泼。英和整天沉醉在“二人转”中,乐不思蜀,好不惬意。英和常想,如果秀儿还在有多好,可以两人齐演二人转了。
九月,英和主持的宝华峪工程竣工。为了表示重视,道光在竣工之日亲临东陵宝华峪祭奠,并将先前薨逝的孝穆皇后的梓宫安奉于地宫之中。当道光看到陵寝规制完备,建筑坚固,艺术精湛之时,心中甚喜,并欣然传谕:归还热河都统英和一品顶戴及花翎,对穆彰阿、敬征、宝兴、继昌等臣工均论功行赏,有关匠役也得到了相应的赏赐。
道光还想将英和调回京城。英和知道后,随口说了句:“我早已习惯这京外生活,还嫌离北京不够远呢!”
穆彰阿等人就此上奏说,英和逍遥惯了,整天沉迷于游玩观戏,诗琴书画,舞枪弄棒,无意回京,还想到更远更荒凉的地方去,一点都不领圣上的情。
道光帝听了有点不高兴,既想到了英和刚正不阿、勇于直言,也想到了英和不近人情世故,经常搞得自己上下两难,处境难堪。
次年,回疆平叛,英和复太子少保,授宁夏将军。英和以身体有病请予解职。道光帝应允,命英和长子奎照为军机大臣。英和留在承德,心想是继续逍遥下去,还是告老还乡,绝意仕途安度晚年了。
但是,又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