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梦回煦园 / 《梦回煦园》之十九:大祸临头

《梦回煦园》之十九:大祸临头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十九、大祸临头刑将大辟话离别
  天子开恩流放卜奎行苦役
  道光八年(1828年)初夏的一天夜里,道光帝忽然梦见已逝的皇后在大海中向他呼救,遂被噩梦惊醒。待他静了心神刚刚入睡,忽又被海中皇后的呼喊惊醒,一连三次。道光帝连惊带吓被折腾得全无睡意,静下心对这个怪诞的梦反复琢磨了一会儿,终于悟到可能陵寝中地宫浸水,故此已入葬的皇后有梦托来。第二天一早,道光帝传旨,派人将自己的陵寝地宫打开,要御驾亲临验看。
  当道光帝再度来到陵寝地宫时,发现靴底潮湿,墙角处有水浸出。道光见了大为惊奇和愤慨,他惊奇自己的梦果然灵验。地宫才关闭几个月,就有如此不祥之兆出现,那待自己寿终正寝后,几十年,几百年,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模样?那时的地宫不成了江河湖泊?
  道光怒火冲天,立即传谕留京王大臣会同刑部堂官,对选陵修陵大臣庄亲王绵课、英和、戴均元等主要人员及地宫浸水原因“切实根究”。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严审和追访,终于查出了地宫浸水的三大原因:一是“北面墙帮间有石母石滴水”,虽已“用工拦挡,令水旁流”,但“仍恐日久墙内蘅湿”;二是原议两旁安设龙须沟出水,“因英和告以不用安置,是以停止”。同时英和还以“土性甚纯,无泉石”,“龙须工程可以停办”等语上奏过道光帝,情同欺上;三是英和在建陵时保奏牛坤督工,言“有伊在彼,英和即不必经常亲自督工”。而牛坤则声称自己“不管工程”,双方互为推卸,致使地宫工程质量受损,造成浸水之憾。
  穆彰阿等人借机将责任都推脱掉。道光帝认为“英和始终其事,责尤重”,于是将英和革职下狱,刑将大辟。没有很多人敢为英和求情。最后,太后念及英和为三朝老臣,认为不应该以家事诛杀大臣,道光念及英和往日功劳,加上审查英和在此案中并无赃私,查抄中发现英和没有多少财产,远不像其它官员家底深厚。道光帝略有感动,改罚英和发配到黑龙江充当苦役。英和长子奎照被革礼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职,次子奎耀也被免职,两子随父一同发配,。
  地宫依然浸水不止,道光帝并没有对地宫的浸水采取补救措施,却下令将这座征用了数十万工匠和数百万夫役、历时七载才修成的陵寝,无论地上地下的建筑全部废掉拆除,并不顾乾隆当年规定的“兆葬之制”,又毅然在易县西陵的龙泉峪另选陵址,重新建陵,致使几百万两白银铸成的建筑,全部毁于一旦。
  穆彰阿上奏说:“东陵宝华峪始修之地宫浸水,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都挪移到天花板上,就不会在地宫吐水了。重修陵寝时,要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形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之景观。”道光帝频频点头,觉得有理。
  后来,道光帝的慕陵在西陵龙泉峪破土,历时四年竣工。此项工程吸取了宝华峪地宫浸水的教训,选择了高平之地。慕陵里的隆恩殿别有情趣,不仅天花板的每一小方格都有龙,而且染坊雀替、门窗槅扇,全为楠木雕成蟠龙或游龙,这些龙不施彩绘,张口鼓腮、喷香吐雾,整个殿中弥漫着楠木香气,一点不比清代其它帝王陵寝逊色。慕陵实际耗银却达240多万两,也比号称清陵之冠的耗银为203万两的乾隆的裕陵,还多耗费了37万两。若再加上宝华峪工程的一建一拆的耗银,足可超过两个裕陵,哪里还有什么“俭约”可言?
  英和父子,就要起程离开承德。老百姓早就等在门外,依依不舍。忽然间,传来音乐声。英和抬头一望,原来是朱得石、何世来、大碗粥和独眼刘等“二人传”艺人,穿戴整齐,还带着大包小包。
  英和不解地问:“你们也要离开,要去哪里?”
  “我们跟着大人一起去黑龙江!”朱得石说。“二人转”艺人们知道英和被贬后,愤愤不平:“为什么好官总会受害呢?”。他们为回报英和多平日对他们的关心和喜爱,决定组成蹦蹦戏班随行到黑龙江,以消除英和的孤独寂寞。
  英和说什么也不同意,朱得石急了,指着自己的眉心痣:“英大人,你仔细看看,我是谁啊?”
  英和还是摇了摇头。
  “我是小豆子啊!”朱得石做出一副可爱的样子,“山东五峰山下……”
  英和终于想了起来,说:“啊,小豆子,都长这么大啦!”
  “我们艺人本来就是四海为家,大人,你就让我们和你一起去吧!”朱得石及众艺人都跪了下来。……
  英和在众艺人的陪伴下,一路顺利地到了发配地黑龙江卜奎。
  英和来到了偏僻的黑龙江卜奎(现齐齐哈尔),看着茫茫雪原、朗朗星空,想着自己跌宕的官场生涯。像自己这样的旷世才子,学富五车垒起的尊严,曾经倜傥风流的孤傲,这严酷的现实更容易让他万念俱灰。流放对于英和来说,就是用刀子在慢慢地割他的肉,使痛苦在寂寞中一点点毁灭。
  但是,被流放到极边苦寒之地充当苦差英和没有就此消沉下去。到达卜奎的英和一家,寓于木城北门外,更号为“脀叟”,英和教育两子虽处逆境,仍不废诗书,“垂老犹存姜桂性,不因贬谪气颓唐”。英和常说:“身体可以流放,但人格不能流放,信念不能流放。”
  英和携带着老师刘墉的诗集,并饱含思念之情写下了《夜读刘文清公遗集》长诗。
  英和觉得自己应该算是对得起士子这一称号了,入仕前,不慕权势;为官时,心揣基业。英和回忆着往事,“垂老犹存姜桂性,不因贬谪气颓唐”,教育着两个儿子,要他们能够在极其惨烈的命运中保持住“士子”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操守,保持文人的骨气和正气,莫道天黑不见日,终有云开雾散时,英雄早晚还会有用武之地的。
  差役们同情英和父子,许多时候都是给予照顾的。夏日的卜奎,白天特别长,英和闲时,坐在树林中的暖阳下,享受着寒冷中的温暖。而冬日到来,则似乎是漫漫长夜,大家都围坐着唠嗑。
  朱得石、何世来、大碗粥和独眼刘等人的“二人传”不断发展,更加活泼有趣,英和常召集大家一起来看,“二人转”从此在东北开始流传开来。看着“二人转”,英和仿佛年轻了许多,没想到“二人转”的魅力竟有这么大。“承德二人转”在这块黑土地上吸取营养,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形成了风靡全的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融汇了关里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叙述抒情,又吸纳了东北大秧歌奔放自由的舞蹈表演,相互交汇渗透,合流重组再生。二人转讲究,分“唱、说、做、舞、绝”五功。文学上注重通俗活泼的口语化,乡间俚语丰富夸张,《西厢》、《蓝桥》、《回杯》等都是传统代表作;音乐曲牌儿丰富流畅多彩,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博采众长;秧歌舞蹈表演和各种扇子手绢绝活,更是二人转艺人们代代相传的拿手好戏。二人转崇尚简约自然,大气热烈,骨子里透出了奔放豪迈的黑土地情结,它胎里带的自由艺术基因,铸就了它全部的历史,体现出文化的精神。
  英和不光给东北带去了“二人转”,还写下了许多文字,对当地的风物研究提供了很好素材。
  在卜奎,英和不以罪人之身苟且难保,却以剑胆琴心润泽着日煎月熬的每一天。于是在戍所,他写下了《龙沙物产咏》等大量的咏诵塞上风光景物、民俗物产的诗篇,并带领两子“目验所及,询彼故老,征以旧闻”,终成《卜奎城赋》一篇。这被称作是文学题材的志书,具有极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时人誉之为“为封疆增色”,“足以垂不朽之作”。《卜魁城赋》记述了卜奎的方位、建制、官制、风物、民俗,为后世提供了宝贵资料。此书至今流传有序,品相完好,不可多得。
  英和长子奎照,一直随父遣戍卜奎,在戍所写有长达1490余言的长诗《龙沙纪事诗》,与其父的《卜奎城赋》可以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堪称史诗。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国内发生了许多事情,远在卜奎的英和父子不知道:海漕已被搁置,中国的海域内的外国船只却越来越多,这些外国船只私易银钱,走私,特别是英国商船最甚,并借常借故要挟,朝廷虽然制定规章,但屡禁不止,源源不断流入,越来越多的人吸食,摧残国人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加深朝廷财政及统治的危机;社会赌风极盛,全国城乡各个角落“以赌博为消闲之具,日夜不休”,上至公卿大吏,下至编氓市民,甚至绣阁闺秀,莫不好赌,赌博难禁,成为一大社会公害;西北边陲战事再起,浩罕军队入侵新疆,先胜后负,朝廷竟与之媾和……
  国家内忧外患正在加重,危机四伏,暗流涌动。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