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梦回煦园 / 《梦回煦园》之十六:海上遇倭冠

《梦回煦园》之十六:海上遇倭冠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十六、招募商船可儿领命担重任
  海上遇险英和津门独咏荷
  陶澍在这次海漕中,大胆地用商船代替官船行运,他多次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实地考察、研究风向、绘制海图,雇沙船一千余只,三不像船数十只,分春、夏两批海运漕米。
  商船的招募也很顺利,只是还缺些熟练的漕丁。陶澍正为这事犯愁的时候,可儿、吴天明带着一行漕丁赶到了过来。陶澍说:“你们来得真及时啊。”
  可儿说:“海运漕粮是个大事,我们也想立个功,陶大人只管安排吩咐就行了,我们一定不辱使命!”
  陶澍将可儿、吴天明等人分配到各只商船,关心地问可儿:“海上行船,能适应吗?”
  可儿说:“在船上都好几十年了,海船比河船又高又大,要宽敞舒服了,陶大人你就放心忙其他事情吧。”
  “那你也要带我多张罗些!”陶澍对可儿说。
  “尊命!”可儿说。可儿带领水手、旗丁细致地检查每个细节,最后奉命负责头批船队的航行。
  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底,经过细致的准备,海漕将要试行。陶澍在吴淞口祭海神。并作《丙戌二月一日海运初发偕同事诸君赴吴淞口致告海神登炮台作》四首:
  “昔闻观水必观澜,吉祷今来得大观。万舳宝沙通转运,九重玉食念艰难。烟开岛豁黄龙远,潮满神停白马看。指点扶桑云五色,日边好路近长安。
  经营焉敢避迂疏,天府由来重积储。碣石旧程修《禹贡》,海滨新卤辟河渠。梯航远道归中极,溟渤多年奠左闾,香火乍收旗欲转,不惊铃语送吹嘘。
  两载茨防谕旨宣,疏盈未许滞红鲜。般仓刘晏原中策,作楫商岩有大贤。路认登瀛多伴侣。地非横海试楼船。同舟倍切同寅谊,郭李人曾望若仙。
  申浦连番策骑从,望洋复此话从容。脂膏每惜东南竭,杼柚仍荣大小供。帝轸闾阎纾税秸,海浮天地识朝宗。吾侪忝窃多民力,敬告群寮矢协恭。”
  林则徐、贺长龄等人纷纷和诗。
  尚得勒得知陶澍海漕试运进行顺利,马上就要从上海起航北上,气得不得了,暗中派人通知倭寇“海运漕粮”的时间路线,倭寇先说运粮线路不适合打劫,不感兴趣,尚得勒二次派人送上银两,要求倭寇一定要打劫漕粮。
  海运漕船由沙船千余艘,三不像船数十艘组成,分批开行。可儿、吴天明等人跟随着船队从黄埔县东行,出吴淞口,绕行宝山县的复宝沙,至崇明县的新开河,经佘山、南槎山,入东海向北航行。几多天过去了,一路都还算顺利,船队靠得不是很近,浩浩荡荡有好几十里。
  陶澍为了鼓励商人运漕,准许船只装米八成,留两成可以搭载其它货物,并可免纳课。可儿所在的是只大沙船,漕米压得沉沉的,船开得不是很快,但还算平稳。
  可儿是第一次真真地在海上行船,以前只是到过海边。可儿站在船前舱板上,深深地呼吸着,海风比江风大多了,还带着咸腥味,天蓝蓝的,飘着白云。真是舒心啊!很长时间没有这么畅快了。海阔天空任鸟飞,如果自己是只海鸟,可以无拘无束地飞翔。
  忽然,可儿发现了从东面有几只船直向运漕船开了过来,船速较快,几个小点子就不一会就能看出船形了。
  “你们快来看啊,海上还有开得这么快的船!”可儿对船舱内的众人说。
  众人走了上来。有人看了说:“不会是海匪吧?”
  “不会吧,海匪倭寇都主要都在东南沿海活动。”又有一人说。大家都在看着,那几只船越来越近。
  “不好,我看是海匪,大家做准备吧!”一位老船工说。
  “我们船上都是漕米,海匪总不会来抢米吧?”
  “不是还有其它货物吗?”大家有点乱了。
  “大家不要慌,真是遇到匪徒也没什么。”可儿站了出来,又问老船工说:“我们怎么办?”
  “向其它漕船靠拢,想必还有其它漕船也看到匪船,大家坚持住不让匪徒上船!”
  “好!”可儿拿出了一把大刀,众人也开始找出了各种各样的“武器”。
  那几只靠了过来,有不少人拿着刀枪,不停地喊叫着,用甩钩绳索等物想爬上船。
  漕船上人只有十来个人,能出来迎敌的都出来了。可儿及众人想尽办法不让
  劫匪上船,用刀、用棍、用火、用水,能用的都用了,瓦解了劫匪的一次次进攻。劫匪是有备而来,人也比漕船上多,慢慢地,可儿等人有点支撑不下去了,有个劫匪翻上了船,与可儿对打起来,其它劫匪也陆续爬了上来。
  可儿看到许多船工被押在了一起,动作渐渐地慢了下来,对劫匪说:“你们到底要干什么?这是大清朝的漕船,你们知道不知道?”
  “我们来劫的就是漕船,兄弟们到处搜一搜,别空着手回去!”一头目说道。
  可儿还想反抗,劫匪开始把刀架到了船工脖子上,可儿没办法,只好放下刀,与船工们押到了一起。
  过了一会儿,几个劫匪跑了过来,都说船上找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头目大怒:“不能白跑一趟!看看漕米里有没有藏宝贝”劫匪们又开始疯狂地搜索起来。一袋袋的漕米被捅破,白花花的大米泼洒着,可儿心疼漕米被劫匪糟蹋,从身上掏出个小包,对劫匪说道:“这儿有些银两,你们拿去吧!”
  头目走了过来,打开包裹看了一下:“那我就收下了,这多些就想打发我们啦?”
  一劫匪对头目耳语了几句后,头目对可儿说:“干脆你跟我们一起走吧!”几个劫匪开始对可儿动起手脚。
  可儿大怒道:“不要欺人太甚!我跟你们拚了!”
  船工们一哄而上,船上又开始打了起来,漕米洒得到处都是。
  “有船过来了!”一位船工兴奋地喊道。原来是吴天明的船看到可儿的船出了事,正朝这边开了过来,但还有段距离。
  几个劫匪将可儿逼到了船边,可儿已经有点招架不住了。头目对可儿说:“再不跟我们上船,我就把船打洞沉掉。”
  “不要!”可儿边招架着边说。一个劫匪砍断船桅,船桅倒在可儿面前。劫匪们开始了最后的疯狂,可儿退到了船沿上对劫匪喝道:“你们看,我们的船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还不快逃跑!”
  劫匪们看到了其它漕船越来越近,也急了。“只要你肯束手就擒,我们就不沉船了!”
  “好!我跟你们走!”可儿说,劫匪一哄而上。许多船工都受了伤,眼睁睁地看着可儿跟劫匪下船离去。
  ……
  吴天明等人的船终于靠了过来,知道可儿被劫匪劫走,痛哭不已:“好妹子,哥哥我一定要救你回来!”众人劝说吴天明还是运漕要紧,漕船又开始向北航行了。漫长的航程,吴天明时常对着大海想到可儿,可儿真是个不寻常的女子,做的许多事情常人难以理解。不过,可儿真是个好妹子。
  漕运船队按计划继续航行,一切都还顺利。
  陶澍将海运按时出发情况写信告诉英和,还特别说到了可儿带着漕丁押船赴津。英和知道可儿将随船运漕抵津,十分高兴,连夜画好了一幅荷花。英和再题些字,但后来一想还是不题为好。秀儿知道英和很少画画,见了荷花图后,也没多问。英和本来想不告诉秀儿,但在临行前还是将可儿的事说了。秀儿觉得可儿挺可怜的,关照英和一定要带可儿回家看看。
  英和请命赴津门验收漕粮。道光帝本来也是想派英和为钦差大臣天津验收漕粮,但“河运派”大臣坚决反对,只好改派穆障阿前往,并防止经办人留难勒索。英和还是不放心,还是请假,以个人身份赶到了天津。
  二月中旬开始,海运船只陆续抵达天津。码头上沸沸扬扬,人头攒动,漕船有秩序地停在码头上,有人下货,有人清点。英和在寻找着可儿,派人到处去问,很久都没有着落。
  穆障阿验看漕米,莹洁光亮,成色远过河运。穆障阿做诗云:“宸谟不是法元明,航海吴杭达帝京。道阻秋防臣力瘁,筹深旰食圣心诚。目经凤阁陈对事,便绘蛇山纪启程。此举创行非得已,肯沿前代悻功成。”
  船只下完货后,载上北方大豆等货物返行上海,二次再运漕米赴津。英和看到漕粮顺得抵津十分高兴,但还在焦急地寻找着可儿。
  吴天明听说有人在寻找可儿,来到英和面前,伤心地将海上经过说了一遍,英和愣住了,再次确认吴天明所说的就是自己要找的可儿。吴天明不明白英大人为何如此伤心,英和只是说曾经受过可儿的帮助,又问了些关于可儿的事,发现吴天明并不知道可儿的身世。
  可儿这次是流落异国他乡,下落不明了。英和拿出画好的荷花,一个人坐着,看着荷花,想到了可儿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一个娇生惯养的掌上明珠,最后竟隐名埋姓,生死未卜。英和本想题首诗在荷花图上,真想不什么合适的词了。
  英和将荷花图包好,交给吴天明,说:“这幅画是为可儿画的,回去后一旦知道可儿消息,立刻通知我。”
  吴天明不知道朝中的英大人竟为可儿画了幅画,也猜出可儿的不平凡身世,心想回去问父亲便可知其中缘故,也没多问,就起身告辞了。
  至二月底,两次运至天津漕米共计一百六十余万石,只有个别船只发生故障,损耗远小于河运,而且运到京城的大米,成色晶莹,质量超过河运,海运成本是河运一半都不到。商船再载运北方产的大豆等物南下返回。如此更加节省银米各十余万。
  这次海运的成功,是继元朝开创海运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漕粮运输。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是漕粮海运节费增赋,利国利民。由于利用商人的力量和已有的运输工具,又取消了沿途的各种杂费,制止了官吏的勒索和贿赂,漕粮由河运抵京师,以前每石约费银3.15两,此次海运平均每石用银0.85两,只是河运费用的27%。这样一来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开支,人民的负担也减轻了许多。
  二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南北物质文化的交流。清代康熙以后,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已十分发达,南北商品贸易频繁,大量商船来往于东南沿海和北方之间。商品交换的发达、大量商船的存在为漕粮海运创造了条件。而海运实施中的以商代官、予商以利的政策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筹办海运晓谕沙船告示》就为运粮沙船提供了许多优惠措施,而且在漕运途中由于减少了沿途损耗,缩短了运输时间,回载没有空跑,承运商船又很是得利。
  道光帝大喜,诏奖有功之人,特赐英和紫缰,赐陶澍花翎以示表彰。英和举荐陶澍进京为官可大用。
  因朝中首辅曹振镛年老体弱,一时间,朝中传言英和将为首辅大臣。英和府上宾客络绎不绝、车水马龙。秀儿劝英和一定要热情接待同僚,借此机会,将平常的误会打消,其它大家都是为朝廷做事,政见不同而已,并无私人恩怨。英和想想也对,自己经常独树一帜、舌战群儒,搞得像“孤寡老人”,又是何苦呢?秀儿硬撑着虚弱的身体协助丈夫招待宾客。
  穆障阿到英府,与英和谈得时间最长。穆障阿盛赞海漕壮举,提出要将海漕制度化、永久化,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陈规陋习的改革措施。英和觉得穆障阿是个难得的人才。
  穆障阿还去了曹府,与曹振镛谈得更投机。穆障阿说海漕只是权宜之计,不可长久,河运才是维系朝廷万无一失的命脉,上上下下许多官员对英和意见很大,搞得许多官员都面临裁撤,旗丁、河丁失去饭碗,只顾自己出风头,牺牲别人利益搞政绩等等。
  曹振镛说:“你别急,像英和这样干下去,早晚会出差错的,到时候没几个人会为他说好话。”
  穆障阿知道自己羽翼未丰,但又不愿看到英和担任首辅,就一再地赞美曹振镛,希望他再多干革命几年,朝廷离不开他。这几句话中曹振镛下怀。曹振镛说:“不知其它大臣是否此意。”
  穆障阿马上说道:“我回去后,就联名上奏。”最后穆障阿还说了英和与河运帮会暗中来往。
  曹振镛只是轻轻地对穆障阿说:“知道了。”
  一日,道光帝问即将因病告退的首辅曹振镛,朝中众臣谁可重用。
  曹振镛先问道光帝:“大清江山何以能传承至今两百年,都是因为每朝都有一大批循规蹈矩、忠心耿耿的臣子为朝中主流,延续多位先帝旧制,国家才没出大错,得以长治久安,……”
  道光帝打断说:“不要光说好听的,先帝都说过,各省督抚中洁身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曹振镛不慌不忙接着说:“臣也对因循怠官场风气深恶痛绝,但是法不责众,只能加以时日慢慢改变,朝中像英大人这样的好官也会多了起来。”
  道光帝感到吃惊,朝廷上曹振镛与英和经常争得是面红耳赤:“你也认为英和是个好官?”
  “英大人是三朝老臣通达政体,遇事有为,屡掌文衡,爱才好士,是个难得的耿直之人。但是圣上您没发现英大人的想法建议都好,但执行起来就很困难,群臣都反对。现在还有许多人说是您护着他呢!”曹振镛接着说,“这次海漕成功,如果没有陶澍的周密布置,也难以成功。另外穆障阿在津门调度得当,收验没出差错也是功不可没。”
  “那陶澍怎样?”道光帝有意将陶澍升为内阁大学士调到京城。
  曹振镛也早已料到道光帝会有此主意,但他嫉贤妒能,生怕英和与陶澍一起在朝堂上与自己作对,便说:“两江乃漕赋重地,陶澍治理两江已初见成效,盐政、治水、赈灾、漕运均离不开陶澍,如果调陶澍进京为官,那么两江的改革成效将付之东流。”道光觉得有理,也就打消了调陶澍入京的念头。
  “那我朝中还有何贤人?”道光帝问。
  “我朝中众臣各有所长,但能担大任者确实少矣,年轻些的虽有潜力,但还需磨砺。”曹振镛振振有词。
  道光帝又问了几位大臣。这些大臣们都在盘算着英和担任首辅对他们只有坏处,而没什么好处,也都违心地说了些不得英和的话。
  ……
  数日后,穆障阿接任户部尚书,英和成为首辅之事也没了下文。
  细心的秀儿提醒英和:“该上没上,必有缘故,要防小人,一切小心从事。”
  英和口头答应,心中正没当回事,一心想着海漕定制及其它改革的事情,一心想逞海漕成功之势,再干些利国利民的事情。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