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十五、漕运再阻朝议海运起波澜
海漕试运众志成城不言败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线。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运河梗阻严重,漕运延误。按惯例欲以米易换成银两,称为折漕,以停运治河,英和再次提出海运。陶澍亦上奏:折漕与停运均不可行,折漕之银数额巨大,必然造成民米难以出粜,而谷贱伤农。建议以海、河运漕并行为宜。待到秋冬时节,挑挖运河,以备来年湖水益增。道光帝觉得言之有理。
道光帝命地方官员仍旧用引黄济运、盘坝接运的老办法治堵无效,致使白白花了120万两帑银,道光帝大怒之下,降调处分了两江总督魏元煜等人,派琦善任两江总督。
海运之事多次朝议,曹振镛等众大臣都说因没有先例而大言不可。
清代的南北贸易、京师漕粮仍以运河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大运河在清代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同时,许多问题也都集中暴露出来。
首先,运河年久失修,河道日渐窄浅,有些地段竟成为了“死河”。严重影响了南北的运输。加上旱涝灾害及湖堤决口,造成河道不畅,以致漕运屡次受阻。多年来,朝廷不断拔出专款用于修理河道,采取“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等措施确保漕运。地方官员也将治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但也只能解决一时问题,难以根治漕运不畅顽疾,收效甚微。治河成了当时许多地方官员的最主要工作。
其次,漕运是国家经济的一件大事,多年沿袭下来,在营运上也形成了漕员冗斥、旗丁勒索、浮收严重、衿生抗漕、刁生包漕等许多弊端。漕运之利上不归国家,下不属百姓,其间中饱私囊者大有人在,上至贪赃枉法的高官大吏,中有无数层层关卡巧取盘剥,下到多代世袭的船户割锯赢利,许多帮粮船舵设教立派,敛财滋事……。结果造成漕粮成本的不断提高,以致官民交困。漕运不畅此时已经是个急待解决的大难题。
其实漕粮海运,从秦代开始就早已有之,在元代还曾大规模运行。元初的大运河运量小,劳役大,就远不能满足朝廷的需要,加之大运河经常因黄河水泛滥而被泥沙淤塞。因此海运曾在元代一度占据主要地位。海漕船吨位大,但是在海上抗风浪能力很差,无龙骨的结构也使船只容易在海上散架。因此失事的海上翻船比例高,损耗大,风险也较高。到了元末明初,倭寇猖狂,朝廷才改为通过较安全和便于防护的内河水系运粮。仅从造船、航海技术而言,明朝就是具备规模海运条件的,郑和船队浩浩荡荡七下西洋远航就是一个例证。但是经过元代的海运失败,奠定了运河在明清的南北主干线地位,明代甚至将大运河就直称为“漕河”。但是,每到河运受阻之时,各朝又都会有海运之议。
河漕、海漕曾朝议多次,均以海运暂缓而终。河漕派多是一些有权有势、思想保守的大官僚,海漕派则多是一些主张改革的小官吏和知识分子。
英和慷慨陈辞,认为海运、折漕二事是大势所趋,上奏《筹漕运变通全局疏》:治理河患与河运漕粮不能同时进行,只有先暂时停止河运以便治理水患,同时雇募海船以用于海运漕粮,而主管官员不敢海运,一是顾虑商船到津难以卸货交接,二是以前漕运的各等工种将难以安排。英和还提出了许多细节上防弊处置的方法对策等等。
漕运多次朝议。道光帝这次也谨慎了许多,说:“海漕之事朝议多次,朕也是决心难下,现在运河受堵严重,船帮淤滞,而商船从江浙北上,直上山东、直隶,每年载货往来数次,看来海漕也未必不可行,众看卿有何看法?”
曹振镛上前一步,手捧黄匣,高过头顶,大声说道:“海运漕粮慎行,理由有七:一为前无先例,实不放心;二是经费巨大,难以以筹措;三海船装运易发霉变;四军船与海船交接,多有不便;五沙船是否受雇,尚无把握;六旗丁不谙海性,如遇风浪,后果不堪;七河运设施闲置,造成浪费,大量旗丁河工难以安置,容易造事。臣以为还是以浚河漕运比海运更为稳妥。”一些大臣随声附和。
英和早有准备,从容地说:“国家承平日久,东部海域往来与内地无异。海盗出皆出闽、浙,其船锐底深,北洋水浅多礁,非船平底熟悉沙线者不能行,所以南洋海盗不敢越吴淞以北。大洋飓风都在秋冬,春夏多东南风,并无风险。商船既可平安往来,河运抵通州还需时数月之久,米多霉变,但海运仅需十日,何虑之有?因此风飓不足疑,盗贼不足虑,霉湿侵耗不足患。”
那些附和曹振镛的大臣们,觉得英和说得有理,有的退了回去。英和接着说:“以商船代官运,则舟不用造,丁不用募,价不用筹,因此事到如今,只有海运漕粮才是上策,臣力请暂顾海船以分滞运,同时内地才能全力治河、固坝。”
道光帝说:“英和说得有道理!”
众官沉默了一会,曹振镛说:“如若海运,事关创始,必先完备章程,如宸断施行,只怕再出事端。”
英和说:“海运目前乃权宜之计,试行后再定章程也不为迟。”
曹振镛说:“试行海运?万一出了差错,谁来承担?”
“臣愿以顶带花翎担保成功,如出现差错,臣愿革职谢罪!”英和面向道光帝跪下说。
英和在上朝前已下定决心,说服群臣通过海运。有了以前屡屡受锉的经验,知道先试行,后定制,才可行。英和以前的谏言大多半途而废,海运一定要成功,也就做成了一件大事。
道光帝终于下诏令各省拿出具体方案来,以试行海运。但是大多省份都推诿说不方便,朝廷内外都在纷纷议论阻挠。
就在海漕再次就要被搁置之时,已任江苏巡抚的陶澍力排众议站了出来,上奏表示赞成英和的海运方案,并毅然请奏亲自着手试办海运。陶澍以海漕的大势所趋得到了当时的两江总督琦善支持后,会同贺长龄、魏源等人反复商议细节及具体方案,并为海运之事,将海运路线分为六段,附图上奏。道光帝朱批:“所奏均悉。图留览。”陶澍为海运之事多次上奏,道光帝看到准备和如此充分,也增添了试行海漕的信心。批准陶澍的“拟拔苏、松、常、镇、太五地糟粮酌日海运”方案。
为了顺利完成海运,陶澍会同贺长龄、林则徐、魏源等人作了充分准备工作后,给英和回信:“请大人放心,海运试行一定成功!”
在江南已任职数年的林则徐对漕务之弊有深刻认识,曾多次与江督魏元煜商讨海运之事。陶澍接受林则徐、陈銮的许多建议,颁布实施了《约束水手章程》,完善了漕运制度,保证了漕运改革的顺利实施。
陶澍先派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到上海调查船商情况。上海一带有一支强大的沙船帮,估计有三千五六百只,再加上浙江蚤船、三不像船及开津卫船,则数量更多,船只坚实可用,船户主要从事上海与直隶、东北间的海上运输,完全有北运漕粮的能力。船只虽多,但招募、组织、接运、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困难也有不少。船户们顾虑重重、游移观望,不敢贸然应雇。
尚得勒派人鼓动河丁、水手,不但在各地寻衅滋事,还闹到了位于苏州的江苏巡抚府,不断喊着“官府停了河运,我们怎么生活?”,“我们要饭吃!”等等。
陶澍出来对大家说:“乡亲们!你们这么多年的苦还没受够吗?夏顶烈日、冬冒严寒,在拥挤堵塞的运河上寻找生计,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累,还要受层层盘剥,赚不到什么钱!海阔天空,男儿志在四方,为什么不出去走走,多看一看,为什么总抱着那连船都走不动的运河,生活日下,而不知道想想其它办法呢?”
“有什么办法?请大人指点条明路吧!”有人在下面问道。
“漕粮海运是大势所趋,你们如果愿意,完全可以到海上去做水手,离家是远了点,也要吃辛苦,但不会有陋规盘剥,能赚些钱,你们愿意的话,现在就可以报名。想回家种田的,各县也会组织免除部分税款,一定会给大家生计的。乡亲们放心吧!”
“陶大人说得对!我们听陶大人的!”可儿、吴天明知道有水手到苏州闹事,特地带了些人赶了过来。
水手闹事很快平息了下去,还有不少人报名海运,正好也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陶澍感谢可儿、吴天明,并将此事写信告诉了英和。英和知道后十分高兴,可儿不但平安过得不错,还知道为老百姓做事,为父母官分忧,想必不会只想着为父报仇的事了。
陶澍亲自到上海,发布《筹办海运晓谕沙船告示》,承诺对运粮商船免税、优价、奖励。陶澍还借复勘苏淞水利之机,到上海附近勘察,又亲自组织漕粮交兑。陶澍经朝廷批准后,在上海设立海运总局督办,主管漕粮交兑、雇募商船等事宜,由江苏派员管理,在天津设立分局,由朝廷派员验收。
苏、松、常、镇、太仓四府一州的漕粮占全国的近一半,达160万石。初改海运,首途上海,因此漕米的集中、验收、保管、损耗、上船、运送等,均有改变,出现了新的困难。陶澍制定了《海运章程》六条:酌给沙船耗米;专责赔偿船损;验米交米均由派遣大员直接经理,不许羁累、延误船只回南二运;沿海水师会哨巡防,保护海运;分级奖励商船;调剂军船。章程对海运作了通盘安排,既保障了海运安全、漕粮质量,又照顾了船户、水手、旗丁的利益。
陶澍还深入实地,查阅记载,调查访问,选择出海口。陶澍还亲自参加试航、察看水势、探明深浅、查看地形水情,对航线进行认真考察,绘制出了《海运图》,确立了最安全、最快捷的航线,将4000多里的航线分为六段,并对沿途经过的地名、里程、岛屿、水势、水深、水位、水色等做了详细的一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