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其实卫宁最为喜欢的还是陌刀,但是因为后世陌刀战法已经失传,加上其主要针对的是骑兵,是一种以步兵克制骑兵的战法。对准备以并州作为根基参与群雄之争的卫宁来说,发展骑兵部队才是最为合适的。
首先汉时自武帝起便不缺马,各式的战马都可以买得到,朝廷自己就有专门的牧马场和负责管理的官署太仆寺。西汉时,武威、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七郡皆设牧师官,养马三十余万匹。不仅如此,在民间还积极鼓励百姓养马。文帝时,颁布了“复马令”,“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以免除兵役的办法鼓励私人养马。
到了本朝,朝廷更是将所有养马之苑下放给各郡国自营,除了汉阳有新设的流马苑归宫中以为皇帝仪仗之用。因此民间牧马之风盛行,各地乡亭邮驿之所皆备有马匹,车驾。
其次,并州地处边塞与匈奴直接接壤,民风彪悍,人人皆习练马术。况且骑兵在此时的战力是最高的,又有足够的条件可以组建。经过两汉长时间的对外族作战,骑兵的战法和装备已经非常成熟。所欠缺的不过是大规模的组织和训练,将其运用于实战。
所以,当卫宁决定给卫氏部曲配备骑兵装备,那么武器装备就呼之欲出了。明制的斩马忉和近代的骑兵刀或者倭刀是很接近的,增加了厚度和宽度之后,劈砍破甲的能力便极为惊人。当然卫宁不是铸剑师和相剑师,对刀的样式虽然见过,但是要直接打造出来是不可能的。好在汉朝此时不禁私人铸剑,卫氏在河东和上郡都有铸造兵器的工坊和剑庐。而之所以选择短兵刃当然是有所顾忌,虽然汉朝不禁武器,但是大规模的铸造和持有长兵器是很惹人注目的。再者卫宁希望尽快把卫氏部曲付诸实战,以应对七年后的黄巾之乱,就需要现在就能大规模配置的武器,用近身佩刀无疑是当下最为适合的。
既然配备了兵器,自然也要配备铠甲。汉朝不禁兵刃但是铠甲是绝对不允许私人打造的,所以卫宁便想到了棉甲。棉甲是明代后期明朝研制出来的颇为实用的铠甲,由布甲进化而来。后来由清朝发展优化,并全面装备在八旗兵和汉军骑兵中。优点是保暖、对冷兵器如刀剑弓矢和火枪都有一定的防护力,缺点是不耐久战和重兵器。但是卫宁最为看重的却是另外是两点,一是重量轻,毕竟是棉花打造的,不影响士卒的行动。二是甲片嵌在衣服夹层里,平常看不出来。当然在南方三伏天穿是肯定露馅的,但是在此时的并州就没什么问题了。
复合弓就比较复杂了,是现在工艺衍生出来的产品,想完全复原出来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做简略版的。好在威力至少比现在的弓好得多,和大黄弩的相比,要么射程差一些,要么威力差一些。因为复合弓根据弹簧的角度会有不同模式,角度越大威力越强可射程和精准差一些,反之则是角度越小射程越大,精准高力度小。因为复合弓是三根弓弦,以轴轮带动,利用杠杆原理发力。只是复合弓需要做的准备颇多,研制需要的时间也很长,所以卫宁先不做考虑,近期仍是准备以斩马忉为主要制式武器。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发现的东西确实是高岭土,这就需要等自己从南阳回来才能前往上郡确认了。卫宁接着看完最后几份书简,稍微休息了一下,就开始翻看第三堆竹简。
第三堆竹简倒是很轻松,不像第二堆全是账目,汉代记账都是以文字形式书写,看得又晦涩又难记。这一份书简记载的是汉朝自桓帝以来直到去年终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些正史有记载,有些没有。以叙事的形式,按时间排列写下,看得比较容易。除了傍晚时分和母亲一起进飧食(晚饭),卫宁就一直手不释卷,翻看着手中的这些书简。直到戌时才看完,长叹一口气,卫宁让卫五把这些书简全部收拾、存放好后便让其下去休息,自己在书案前沉思。
“此时的形式虽不至于立即崩溃,可已经极为不妙了啊。”卫宁暗道。从之前书简上记载的内容上卫宁了解到,自桓帝以来朝廷到地方所有的豪强世家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兼并土地。从而引发的最为关键的三个问题。收成减少、太平教兴起、以及盗匪横生。
卫宁知道,土地兼并是自有封建王朝以来就无法革除的问题。从春秋战国到满清灭亡,数千年时间,将其中最强大的两股力量概括来说就是:地主、士人。春秋时代的领主是地主,管家的官僚就是士大夫也就是士人。秦汉则是豪强与世家,唐宋元明清就是乡绅和官僚、有功名的读书人。这两个阶级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时代,是整个王朝统治的特权阶级和核心力量。所以统治者只能与之妥协并进,不能直接对抗,不然就会像秦王朝那样瞬间覆灭。
秦王朝的覆灭虽然起于陈胜、吴广,可是灭秦王朝的却是刘邦、项羽为首的六国遗民贵族和地方豪强。虽然卫宁还不是统治者,但是未雨绸缪的道理卫宁还不会不知道。
而秦王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军功授爵制度侧重于保护黔首的土地利益,而过分牺牲了世家豪族等官僚阶级兼并土地的欲望,而这恰恰是不可阻挡的。而既要保住自己的势力不像汉室那样崩溃,又不能牺牲世家豪族的利益,尤其是自己也是世家之一。
这也是当年曹操和诸葛亮都没能妥善解决的问题,他们的办法其实简单说也就是通过朝廷的力量,扶植弱小以对抗强大的世家力量,希望就此延缓土地兼并的时间。所以曹操扶植小世家和寒门对抗大士族,孔明用荆州世家对抗益州本土世家,可惜都失败了。因为以弱抗强需要时间,以及你扶植的力量有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和根本的无法调和的阶级利益冲突。可是这两者明显是没有的。所以要想遏制这些大世家,只能另想办法。
再说太平教,其教乃是灵帝建宁年间时,由张角和其兄弟张梁、张宝一同创立。其教义《太平青领书》据说从《道藏》中的《太平经》而来,由琅琊修士于吉所传授。太平道的教义宣称在天上有鬼神监视人们的行为,并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增加或减少他们的寿命,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张角就此以教主的身份布道,是教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来扩大影响。
时云:“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张角还自称“大贤良师”,视自己为救世圣人。并把全国信徒按照地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方’,共设三十六方,各方首领称“渠帅”,在乡里之间的影响力极大。
从卫宁所看到的资料可以总结为:太平道以黄老之学为皮,畜养弟子;以教人悔过、符水治病招攘信徒。表面上是救死扶伤,以慈悲济世。无论其原先是虚情还是假意,但是现在的实情是随着信徒日众,最甚者乡闾之间信者十之八九。而且信徒四散,勾连结社,其行已日渐不轨,终将酿成巨患。
尤其因为其以黄老之说蒙蔽州郡,所以郡县之中也多有与之相交者。(因为汉代崇尚黄老,不明实情者难免被其欺骗。)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太平道势力已成,而且遍布州郡至少已有八个,并州和河东也不得不防。
至于盗匪,就是土地兼并最显著的恶果之一。对于这一势力,卫宁的态度就是小恶不咎,大恶必惩。只是打家劫舍以糊口保命的就招纳,但是有明显胡乱杀人劫色以自娱的就罪不容恕。“这些极恶之人也不是没贡献,刚好可以给自己的部曲练兵。”卫宁这样想到。
“还是土地兼并得有个妥善的法子延缓一下。”卫宁心道。正在其苦恼怎么处理土地问题的时候,不自觉的联想到了汉景帝和汉武帝削藩的事。景帝削藩用的是强令,结果七国俱反。武帝削藩用推恩,却能杀人于无形之中。关键在于切入点和方式,景帝任用晁错以小过夺人爵位,逼迫太甚,犹如夺人饭碗,饭都没得吃自然要反抗。武帝的推恩令却惠及诸王幼子,让诸国王子嫡庶之间互相争夺,分化其封国的版图。加上又都是给自己的子孙,因此许多诸侯不以为意。犹如温水煮青蛙,待其发觉之时已无力反抗。
卫宁突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不能直接和世家正面冲突。一,借着战乱,国家控制无人之地,至少六成纳入卫氏,不许买卖,日后为国有之地。二,扩大领土面积,多出耕地和世家中部南部之地大小置换。三,发展工商,推进生产力以解放农民,尤其是农业技术的发展。四,广开民智,有条件的推行科举和全民教育。(印刷术和造纸术是关键)第一、第二点虽然有损世家的利益,当时在一定程度上从其他方面让出利益是可以实行的。第三点较为容易,如宋时那样不限制商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下暗中支持,阻力应该不大,毕竟没人会和实际的利益过不去。第四点也没什么,以推行儒学为借口,只要技术跟得上可行性也颇高,毕竟汉代官学和私学已经有后来私塾制度的雏形了。
现在唯一顾虑的就是步子不能太快,卫宁可是很清楚,走的太快容易扯到蛋的道理。秦王朝便是前车之鉴,不可不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