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秦末枭雄 / 第三章 国士无双

第三章 国士无双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由洛阳往荥阳的官道上有两辆马车偶然相遇,车夫相似一眼,纷纷不动声色地停下马车。车夫除了周勃,还有那位同样人高马大却相貌平平的年轻人,腰悬长剑,看着有些懒散桀骜难驯,他下车后,朝周勃笑着点点头,然后立在一边等候车内人员下来。
  马车里走下一位身形略显佝偻的中年男子,双鬓如霜。
  林启年掀开帘子跳下马车,与中年男子对视一眼,然后就朝那位腰悬长剑与周勃一样不是普通车夫的年轻人扬了扬下巴,叫了声“阿信”,那阿信笑着回了句“汉王别来无恙”。
  然后才正式面对那中年男子,打趣道:“你这是下基层回来见我没在汉廷,就跑出来找我来啦,怕我丢了性命?”
  轻车从简出咸阳的萧何淡淡一笑,“汉王身边跟着两个武艺高强的扈从,我有啥好担心的,我作为总理,体察民情可是我的职责所在,当初这也是汉王定的规矩,难道忘了?”
  昔年成立汉朝后,深知封建思想毒害的林启年摒弃秦朝留下的各种制度。按他的话说,要打倒暴秦,并不是只是让它改朝换代,只有彻底推翻遗留下来的不好制度,才算真正推翻秦朝,如果我们再延续这些制度,汉朝也会是下一个秦朝,而他也会是下一个秦始皇,如此又回到原点,那之前抛头颅洒热血岂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了?!
  一个新制度要施行,总有同意也有反对,往往反对的声音都很大,这是因为人们思想观念跟不上节奏,一时接受不了,等到他们知道这制度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后,也就逐渐接受了。
  林启年首先改革的是帝制,几乎推翻了前朝那一套“吾皇万岁万万岁”的做法,而是仿制后世,除了保留了他觉得听起来还蛮好听的“汉王”称呼外,其他称呼基本都改了,也变了味道,比如丞相变成了总理,丞相之责虽没有大变化,还是掌管天下民生,但不再只是成年只在京城转,身为总理,得经常“微服私访”,要到最底层了解百姓之苦,百姓之难,只有亲身体会,了解百姓,知道他们真正所需,才能把民生做好。
  朝廷虽然还保留着,但也完全变了味道,朝廷不再只是原先那种味道,而是实实在在的“朝廷”。如今的朝廷实际上是一座分许多小分殿的大宫殿,正门正上方悬挂“汉朝之廷”,是像汉王总理那些一朝手握重权之人的办公之所。在这汉朝之廷上朝,不再是过往那种一人之下百官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的场景,百官不用每天来觐见汉王,回到各自岗位工作就是,只有开会时大家才聚在一起。刚开始,那些虽然以前没当过官,更没踏入咸阳的大老粗们很不习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啊,他们深知上朝该怎么上,朝廷是什么朝廷,一下子不让他们跪拜,不让他们呼喊,还真不习惯,尤其是那些前朝遗留下来的秦吏。林启年这么做也是有一定私心的,他可不想自己这好好的人生就这么大半辈子呆在那深宫里不得出,想要出来还得偷偷摸摸,出来久了百官又有意见,说你是九五之尊之躯,不能这么挥霍,得好好珍惜之类。改革只是开头难,一旦开始后面就不如何难了,如今十年过去,他们也都习惯这种上朝制度。
  林启年第二个改革的便是推翻科举制度,采用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不过如今还未在汉朝如今管辖的所有疆域内施行,目前只在咸阳,洛阳这些经济相对发达之地试行,毕竟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林启年笑问道:“萧总理这一路巡查可有收获?”
  萧何看了看周围,“我们杵在这半路上也不是个事,这样吧,我们上车聊。”
  然后爬上林启年那辆马车,林启年跟着坐上去。
  如此一来,被林启年喊作“阿信”的韩信所驾马车就空着了。
  身为唯一女性的贾嘻嘻不是待嫁闺中的孱弱女子,她不喜欢坐车,先前与汉王同坐一辆马车从咸阳到洛阳已经让她非常难受了,所以这次离开洛阳前,她就执意要求要一匹马,林启年只能依她。
  马车上,因多年伏案工作导致微微驼背的萧何回想这一路经历,感慨万千,“以前我不是在咸阳附近,就是在洛阳周边这些相对富足之地巡查,这次是第一次去那些相对贫弱之地,看到的民生有很大不同呐,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官员如何好,并不是你我就能判定的,只有当地百姓觉得好,那才算是优秀的父母官。”
  想起后世的某些见闻,林启年轻笑一声,却也没有完全说破,只是平静道:“那只是因为如今世界还不是完全太平,等到世界真正太平下来,人人开始享乐,那时蝇营狗苟之辈就会多如春笋,很多人并非表面你所看到的那样,基本就是表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的套路。”
  萧何欣然道:“鱼肉百姓……说得很有道理,前朝秦吏大多不都是这样吗,只不过他们不必偷偷摸摸,说一套做一套,他们完全是光明正大欺压百姓。”
  年近半百的萧何蓦然正视林启年,“等到天下真正太平,我们还会不会重蹈前朝的覆辙?”
  林启年平静道:“十年前汉楚息战,开始修生养息,我就担心如果再沿袭前朝帝制,就很有可能无法避免滋生弊端,所以我就快刀斩乱麻,开始改革。从目前来看,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萧何欣慰笑道:“好在我们这些跟在汉王身边的都毫无异议支持,不然改革真的很难。”
  林启年感慨道:“是啊,没有你们率先垂范,改革也不会这么成功,但这也只是第一步,后续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改变。”
  林启年忽然想到一事,问道:“你不是要去洛阳吗,这么跟着我一起走,难道不去了?”
  没想到萧何居然点了点头,笑道:“洛阳经济好,去过两回没必要再去了,这次本来想从洛阳经过,也没想去见市记做考察。现在偶然遇见你就改变主意了,趁着与汉王一起赴边城之际,汇报下这次巡查结果。”
  市记,也是林启年改革制度的写照,一个市的最高官员,类似于后世的市委书记。
  他之所以很多改革都有后世的影子,很简单,古代各种官名制度太难记也很拗口,还是用自己熟悉的不必费心思去记。
  林启年白了一眼,“我可不是去考察,你跟去做什么。”
  萧何笑呵呵道:“考察啊,这么多年都没去过荥阳,刚好看看最临近汉楚边界的城市经过十年发展究竟有什么变化。”
  然后,这位双鬓霜白的男人正襟危坐,开始汇报这一路巡查收获。
  等到萧何汇报结束,林启年才有点无奈道:“我们这是在外面,又没在汉廷我的办公室里,也没在开会,没必要如此。”
  萧何依然保持抬头挺胸庄严肃穆的姿态,一本正经道:“认认真真工作是我们的宗旨,这一点绝不能改变,与场所无关。”
  林启年抚了抚额头,然后清了清嗓子,给了一句结语,“贫富差距任何时代都会存在,短时间内要做到全民同富基本不可能,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缩小贫富差距,而要想缩小贫富差距,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你看到那些穷人也不必伤怀,知百姓苦,然后一步步为百姓谋幸福,这就是你我要做的工作,也是我们当初建立汉朝的初衷,慢慢来,这种事是急不来的。”
  萧何点点头,沉默一会,没来由问道:“如今汉楚大战越发临近,汉王不在汉廷坐镇,如果我们内部有人……”
  萧何说到这里就停下,林启年却已心神领会,笑道:“有人与楚国合作来个里应外合?我还巴不得如此呢,若汉国或者说汉廷内真有这么些毒瘤存在,那我就趁此机会一刀切了,免得后面越难受。”
  林启年望着窗外风景,轻声道:“当年起义时,我跟弟兄们承诺过,只要跟着我打了胜仗,等到天下太平,女人银子官帽通通都会有,如今才过十年,天下也还未真正太平,如今只算南北分治,可有些人就已经开始享乐了,官帽要经过我这一关不好拿,而女人银子不拿到手软不罢休,好像永无止境,虽然我们是有情分在,但也有个限度,总以为我看不到,呵呵,我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这些都还能忍,若有人触碰底线,卖国求荣,那就别怪我无情了。”
  林启年余光瞥了眼对面那位年纪还未半百却双鬓霜白身形佝偻如同花甲老人的中年男人,一时间有些失神。
  他知道萧何为何如此显老,都是常年呕心沥血工作所致。当年攻破咸阳时,别人要么收金银收宫女,唯独萧何对这些女人银子之类不感兴趣,他直奔秦丞相、御史府,把他们所藏的律令、图书全部收入囊中,然后日夜研读,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等,林启年要对秦律大肆改革,没有萧何这些烂熟于心的知识,也不会那么成功。
  之后,萧何又根据林启年的想法,创作了《九章律》,让全新的汉律能够更加全面。
  这么多年,林启年至多只是动动嘴,把想法告诉萧何,付诸实践的永远是萧何,是萧何带领一帮人主持着汉政,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如今全新的汉朝。
  国士无双,也不过如此。
  林启年收回思绪,轻声感慨道:“要是人人都像老萧这般一心为民,埋头苦干不求回报,那这世界也就不需要我了。”
  萧何愣了愣,哑然失笑,“我哪有你说的那么好,我怎么就不求回报了,没有俸禄我一大家子吃土啊。”
  林启年哑然失笑,侧头望着渐渐后退的风景,眼神温柔,“这次待荥阳事了,我准备再走一趟西部。”
  萧何微微一愣,立马反应过来,“你要去收拢那些西蛮子?”
  林启年轻声点头,“那可是上马即可战的十万兵力啊,既然项羽不要,那我就去收拢过来,十万虽然不多,战力自然也比不上我们正规军,但蚂蚁肉也是肉呀。”
  萧何斩钉截铁道:“如果非要去收拢你也不能去,那些没有教化的西蛮子,有些还是无家可归的匈奴人,个个蛮横无比,你身为一朝之王,绝不能冒险,实在要去,可让阿信带领一支军队去。”
  林启年微微一笑,“我就知道你这一关就过不了,好吧,我答应你,我不去,到时看看派谁去。”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