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叶落铜城 / 第二十三章 叶落铜官

第二十三章 叶落铜官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一九五八年,铜官地区撤县建市,成为除省城西安之外最早建立的地级市,直接归省府管辖,耀州也划归铜官。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的铜官市除煤炭生产外,还先后兴建了电解铝厂、建筑陶瓷厂、电磁厂、钢铁厂、几个大型水泥长等,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工程——亚洲头号机械化水泥厂就座落在耀州县郊,成为全市人民的骄傲。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又陆续兴建了纺织厂、染织厂、灯泡厂、木材加工厂等轻工企业,先后成立了三家大型建筑公司。一个结构合理、部门齐全、蒸蒸日上、焕发生机的崭新城市呈现在大家面前。
  每到夜晚,街灯通明,万家灯火与天上的繁星遥相辉映;机器的轰鸣声与火车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演奏着雄壮的时代交响乐,真是天上星光人间灯,火树银花不夜城!
  半夜时分,火车调度员那那宏亮清晰的声音通过高音喇叭传遍全城,“洞拐三两(0732),洞拐三(0732),进入一车道……”随着蒸汽机车头一声怒吼,带动着装满煤炭的一节节巨龙般的车皮,一路向东进发……
  由于铜官地貌沟壑纵横,隐蔽性强,国家不少重点企业落户铜官各个山沟,成为我国重要的工要基地。
  这几年情况变化很大,秦耀富从学校光荣退休,在铜官县志编纂办公室帮忙;吴学斌已调往省公安厅工作;外孙子考上省师范学校,即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孙子和王石头的儿子一起参军入伍;孙女上了卫校,很快就要分配到铜官矿务局第一工人医院;邻居老王和齐安平先后病故;大批老矿工光荣退休,他们的儿孙接替他们,又陆续走上煤矿工作岗位,成为新一代矿工。
  有一次齐安贵在儿子齐福的饭店吃早餐,听到旁边饭桌上两名年轻矿工的谈话。其中一个略显削廋的小伙一边喝着胡辣汤、吃着油条,一边笑着调侃道:“要说我们煤矿工人是真正的地下工作者,两块儿石头夹一块儿肉,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他身边那位小伙喝着五香豆沫,吃着水煎包,点着头应道:“谁说不是?所以要随时提高警惕,绷紧神经,以防万一……”
  他们的谈话,齐安贵感受最深,是啊,煤矿本身就是高危行业,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必须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毕竟人命关天。前几天,在齐安贵原开采的新一矿上就差一点发生矿毁人亡的大事故。
  不知为何,井下的变电室突然发生火灾,情况十分危险;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危机关头,当日值班来自河南的年轻女技术员冯玉萍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冲进大火,经过与火神的殊死搏斗,终于扑灭大火,保住了全矿工人的生命和整个矿井,可她本人却被大火严重烧伤并致残。为此,她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成为煤炭战线上一面旗帜。
  2
  齐安贵经常站在离矿井不远的地方,默默注视着井口,他若有所思,好久不动,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着什么……
  其实在他心里,矿井就像他含辛茹苦养育的孩子。如今,望着一趟趟出出进进的拉煤电车,通过铁路运输,把煤炭源源不断地送往全国各地最需要的地方,就像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干着光宗耀祖的事业,怎不让他感到欣慰呢?
  年底,他与同被选举为市政协委员的吴掌柜、秦耀富、崔元礼等人欢聚在工人文化宫,参加市代表会议,为铜官经济发展进言献策。他们彼此亲切交谈,感叹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也感慨时光的飞逝,年轻不再。真是岁月催人老啊!望着彼此布满皱纹的沧桑老脸,他们百感交集,相约以后加强联系,共度晚年。齐安贵此时深刻理解了吴掌柜赠送给自己的那首“惜时”诗的含意。
  齐安贵到西安探望了亲家,也是老朋友赵继承,俩人对国家形势的变化都是感触很深。赵继承动情地说:“当年逃荒来到这儿,想着能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哪能想到过到今天这一步?你看看儿子分的这漂亮楼房,住着多舒坦。说实话过去做梦也不敢想,你说是不是安贵哥?”
  齐安贵连连点头称是,“谁说不是哩?别说咱,就是过去有钱的财主家谁住过这样的楼房?谁用过电灯?咱这一辈子见过的稀罕事还真不少。”
  听说赵继承的孙子孙女也都进了纺织厂,齐安贵很替他高兴。说道:“咱老了,以后就就是年轻人的天下。只要好好干,跟着共产党走,以后享福的日子在后头呢!”
  齐安贵又约上赵继承和自己一道,去咸阳看望赵大亮。赵大亮热情地招待他们,告诉他俩,自己已从咸阳豫剧团退休,孙子孙女也都安排在铁路上工作,自己闲暇之际带了几个徒弟,给老乡们说说书,唠唠嗑,倒也轻松自在。他说,现在老百姓吃穿不愁,安居乐业,赶上了好时代,这一切都归功于党的好领导,对党和国家感恩不尽。
  分手时齐安贵和赵继承嘱咐赵大亮有空多回铜官看看,那里毕竟还有许多喜欢听他说书的河南老乡,赵大亮愉快答应了。
  齐安贵不顾家人反对劝说,和赵继承一同结伴乘车来到山西探望老朋友刘运成。刘运成见到齐安贵和赵继承是既兴奋又感动;他没想到齐安贵和赵继承不顾年事已高,大老远的从铜官来看自己,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刘运成和老伴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他俩,做了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并小心翼翼的从柜子里那出珍藏多时的宝贝——转色壶。他俩仔细欣赏着这传世之宝。只见那精巧的壶身,独特宛如元宝的造型,闪光发亮的红釉,不由让人啧啧称赞,暗暗称奇。酒桌上,他们品味着山西汾酒诉说着这些年的变化。刘运成指着自己居住的房屋动情地说:“你俩看,我这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四梁八柱,坚固结实,这是解放后国家分给我的。要是解放前,想都不敢想。”大家都夸共产党的好,老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当得知齐安平、老王已先后病逝,刘运成唏嘘不已,一脸怆然,感叹道:“岁月无情,世事难料啊!你俩一定要保重好身体,好好享受一下这难得的幸福生活。”俩人也表达了对刘运成及全家的祝福。
  通过交谈,齐安贵他俩得知刘运成的大儿子已调到市里担任武装部部长,小儿子在合作社任职,自己年纪大了,村干部也不当了,在社里帮忙养牲口;生活无忧无虑,一切都好。刘运成的老伴特意为远道而来的齐安贵做了山西小吃——牛肉饺子、刀削面。
  刘运成带着他俩去见。自己的表哥高大奎。
  当刘运成把齐安贵介绍给自己的表哥高大奎时,两位素昧平生的老人深情相望,一见如故,紧紧拥抱……
  高大奎虽然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但那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脸上,那双明亮的眼睛透露出坚毅的光芒。他握着齐安贵的手缓缓说道:“兄弟,你的事运成都给我讲了。你有勇气,有魄力,不简单,比我强……”
  齐安贵动情地望着老人,亲切回答道:“老哥,你不要这样说,我是踏着你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的。如果说,我也算干成了一件事的话,那也是包括运成在内,大伙的功劳,我只是比你幸运罢了。”
  “兄弟一看就是干大事的人,今日有幸见到你……”高大奎表达着自己敬佩之意,两位老人可谓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俩人畅谈许久,意犹未尽。通过交谈,齐安贵知道老人儿孙都已大了,早已自立门户,自己现在和老伴单独过。赶上了这个好时代,自己现在啥也不想,再享几年福,好好安度晚年。
  临别时,老人颤颤巍巍的把他们送到村口,挥手告别……
  刘运成领着他俩浏览了自己家乡的风景,望着那披着绿装的一道道沟一道道梁,望着那在层层绿油油梯田里欢快劳动的人们,齐安贵他俩感受到了山西好风光。
  分别时,三位老人难分难舍,深情相望,他们相约以后定期相见。齐安贵感觉到,人越老越珍惜相互之间那份难分难舍的珍贵感情。
  3
  这期间,齐安贵和老伴先后几次回到老家探望,并翻修了老宅。他欣喜地看到家乡这几年的变化,有些逃到外地的村民也相继回来定居,又有大批附近村民迁入;随着决堤河道的修复,生产和生活逐步恢复正常;村民们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村子里又有了熟悉而亲切的欢笑声,又充满了活力和生机。齐安贵本想留下来在老家养老,可不知道为什么住了一段儿后,他心神不定,还是思念铜官,最后还是又回到铜官。
  有一次,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师到铜官矿务局慰问演出,当节目主持人在工人文化宫舞台上用亲切而熟悉的河南口音介绍家乡的变化,最后请大家有空回老家看看时,齐安贵看到现场许多煤矿工人和自己一样,眼里噙满了泪水。
  齐安贵这时已感觉到,铜官的山山水水、煤窑、土窑洞、柏树村、还有那朝夕相处的工友和已故的亲友,都深深留在他的心里,留在他的生命中……
  他知道,那些工友和自己一样,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已经扎根在铜官矿区,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己的魂留在了铜官;虽然自己的根在河南,可心里清楚知道,自己真的回不去了。
  4
  从五九年开始,国家由于粮食大面积歉收,许多地区受灾的灾民纷纷涌向煤城铜官。这其中大部分来自人口众多的河南,其余的多为安徽、山东、山西、河北等周边省区,还有一部分来自贫瘠的革命老区——陕北。这些人员大多被分配到新建的煤矿、铁路和建材厂。他们的到来,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铜官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河南发往陕西的火车上,挤满了受灾的灾民。他们怀着向往,怀着希望向铜官涌来。这其中有一位二十出头、身材削瘦的年轻人。此刻,他那双漂亮的眼睛黯淡无光、满脸忧郁地望着前方,任寒凉的秋风肆虐着自己单薄的身体,他脑海中仍停留在过去……
  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许秀花的娘家侄子许明玉。
  许秀花姊妹五个,她是老大,下面有三个妹妹,一个兄弟排行最小。她的父亲开有一间杂货铺,生意还行,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后来子承父业,结婚后的许宝根接过杂货铺,他善于经营,靠着自己的精明和勤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把杂货铺生意一步步做大,家境也殷实起来。解放后不久,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在大趋势面前,尽管许宝根心里多有不愿,最终还是随大流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担任了一家供销社的经理。
  许宝根可谓春风得意,平步登云。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哪承想,自己的媳妇受人蛊惑,加入了反动封建组织“一贯道”。其道会利用封建迷信活动危害社会主义,受到了党和国家严厉镇压。作为道会骨干分子,许宝根的媳妇,也就是许明玉的母亲,被判处无期徒刑,一家人就这样零散了。
  此事对许宝根打击很大,他的经理职务也被免了,只能当个售货员。年幼的许明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母亲被人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一向温和的父亲,脾气变得一天比一天暴躁。尤其是父亲喝醉酒摔碎酒瓶,瞪着血红的眼睛冲自己发火时的表情让他惊恐不已,他完全不敢相信这就是平时最疼爱自己的父亲。许明玉有时会跑到一个无人僻静处号陶大哭,大声呼喊:“妈,你在哪儿啊?我想你!”
  就这样,许明玉在站站兢兢中一天天长大,他忍受着别人的羞辱和父亲的怒骂,感受不到人间温暖。尽管父亲有时也会对自己比较温和,可那毕竟是白驹过隙,昙花一现,不值一提。他原本活泼开朗的性格变得孤癖忧郁起来。他把自己封闭在盒子里,不与人交往,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由于他从小就天资过人,加上勤奋努力,所以功课一直名列年级前茅,深受老师喜欢。他只有在学习中才能获得乐趣,才能给心灵以慰藉,才能暂时忘掉那些伤心和痛苦。在学校,他不但学习优异,而且琴棋书画、唱歌,样样善长。他十来岁就在路边棋摊上攻破了大人都难以解开的残局,得到一圈儿大人们的夸奖,认为这孩子前途无量。
  “天有不测风云”。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让许多人失去温饱,难以维计。即将高中毕业的许明玉也不例外,天天饿得头晕眼花,浑身无力。当他回到家中向被破父亲求助时,狠心的父亲把他赶出家门,让他自谋出路,并说:“你也老大不小了,我也养不起你了,是该自已养活自己了,你走吧,想去哪儿去哪儿。”
  被逼无奈的许明玉找到班主任说明情况,班主任虽然很喜欢他,也很同情他的遭遇,可当时自己还难以自保,对他无能为力。最后,周济了几块钱,让他好自为之,自己想办法。在同学家借宿了两天后,他去找了自己的二姑,二姑家里也很困难,帮不了他。二姑塞给他几个馒头,给他指了条道,让他去陕西铜官找他大姑。许明玉这才随着逃荒的人群,扒着火车赶往陕西铜官。一路上,他一直在怨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是父亲毁了自己的前途,他心里同时也在怨恨自己的母亲,恨她走错了路,让自己这么多年来,深受屈辱,他更怨恨命运,为啥老天这样对自己不公。
  千辛万苦,总算到达铜官。当许秀花见到这位陌生的侄子时,很是惊愕。因许秀花当年回娘家见到他时,许明玉才两岁多,如今肯定不认识了。当许明玉告诉她,自己是许宝根的儿子,并把这些年的家里发生的一切告诉她时,她才明白站在自己眼前的是自己的亲侄子——许明玉。
  许秀花听完侄子的诉说,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她一把把许明玉拉到怀里,哽咽道:“我苦命的孩子,你受苦了。都是大姑不好,没能照顾好你。”
  听到这话的许明玉,动情地喊了声“大姑!”随后“哇——”的一声像孩子似的大哭起来。他把这些年的伤心痛苦和委屈痛痛快快地哭了出来,完全得到释放,他感受自己找到了家,这才是自己温暖的家。
  中午吃饭时,齐安贵和齐旺、小兰相继回到家中,许秀花把自己的侄子许明玉介绍给大家。家里人都很同情他的遭遇,并说了许多安慰他的话。许明玉很欣慰,心里感觉很是温暖,他清楚,这些都是自己最亲最亲的亲人。
  5
  在家养了一段儿,许明玉苍白无血的脸色也变得红润起来,眼神也不像来时那样忧郁黯淡,变得温暖光亮。他主动要求到矿上找份工作干。许秀花和家人劝他在家再养一段儿,可他执意要求工作。齐旺和矿领导商量后,把他安置到矿通风区上班。
  许明玉满面春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心想:“我绝不能给大姑一家人丢脸。”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与工友们打成一片,大家也很喜欢这个积极乐观的年轻人。当大家得知他是齐旺的表弟时,都钦佩他这种吃苦耐劳的品格和精神,都亲切称他小许。而他在与工人们闲聊中,得知姑父齐安贵当年带领那批河南老乡历经多少艰难才开出一片天地时,被他们的不平凡经历深深感动,从内心对姑父更加敬重,决心成为姑父那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成就一番事业。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许明玉的才华在工作中逐渐显露出来。区里办个黑板报,写个总结报告什么的,多有他出面完成。由于成绩突出,不久被调到矿宣传科,任宣传干事。虽然职务变了,可他仍谦逊低调,与工人们友好相处。工作之余,和工人们一起下棋打牌、唱歌娱乐。喜爱下棋的许明玉,很快显现出这方面的天赋。闲暇时,他遍访高手,与多人对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几乎赢遍全矿无对手,并在铜官矿务局相棋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他的剪纸技艺也获得矿务局技艺大赛二等奖。大姑许秀花一家都为他骄傲。
  苦尽甘来,喜事不断。刚刚工作一年多的许明玉就得到爱神的眷顾,一位在矿职工食堂上班的姑娘相中了他,托人找许秀花说媒。许秀花先打听了一下姑娘的情况,知道她父母也是逃荒而来的河南老乡,都在矿上工作,姑娘叫赵雅娟,性格开朗随和,整天笑容满面,人缘很好,和侄子年龄相当。据媒人讲,矿上不少青工包括一些青年干部都暗恋雅娟,可雅娟谁都看不上,偏偏喜欢许明玉。也许是有缘份,许明玉中午经常在赵雅娟的窗口打饭,姑娘早就对这位文质彬彬、礼貌而和蔼的年轻小伙心生爱慕。她在矿礼堂听过他那浑厚高亢的男高音,在矿技艺大赛上见过他裁剪的栩栩如生的各种花卉和鸟兽,也得知他荣膺矿务局相棋比赛第一名。姑娘在获悉许明玉还未婚时,迫不及待地找人上门提亲,怕这么有才华好的小伙被别的姑娘抢先一步、捷足先登,到时自己悔之晚矣。
  许秀花先悄悄到矿食堂观察了一眼赵雅娟,一看姑娘长得五官端正、甜美秀气,性格温柔贤惠、活泼大方,许秀花心里很是满意,心想,这也不知道是老许家几辈修来的福,能娶上这么难得的好姑娘。
  许明玉晚上下班后,许秀花便把赵雅娟姑娘的事给他说了。许明玉听了并不吃惊,他这才想起每次打饭时,那姑娘总是微笑着多留意自己几眼。当时自己难免没往那方面想,难道这姑娘对自己有意?可又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暗想,姑娘长得这么漂亮,肯定有不少人追,还能轮到自己?再说自己才工作一年多,事业才刚刚起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平凡人,这等好事不可能落到自己头上,所以,没上心。如今大姑提起这事,看来当时姑娘真的是相中了自己,虽然自己并不吃惊,可还是喜出望外,他满口答应了这门亲事。回来许秀花把这件事告诉了全家人,全家人都很支持,为许明玉感到高兴。俩人的婚事算是敲定。
  6
  一个春暖花开的傍晚,许明玉与赵雅娟相约在工人文化宫旁边的花园。许明玉早早来到约会地点,他心情激动而又忐忑不安,紧张德手心微微出汗。他不知道见了姑娘应该先说什么,唯恐哪句话说差了,不好收场。赵雅娟也是吃罢晚饭,精心梳妆了一番匆匆赶来。姑娘见到穿戴得体、尽显儒雅风度的许明玉时,兴奋的俏脸泛起甜蜜的红晕,她主动上前打招呼:“你好,明玉,早就来了吗?”
  局促不安的许明玉没敢抬头直视姑娘的脸,他红着脸紧张地答道:“不、不是,我、我也是刚到。你吃过饭了吗?”
  “早吃过了。你看这玫瑰花开得多好,咱俩在这花园转转好吗?”姑娘看到许明玉的窘态,心里好笑,她觉得他更可爱了。说着她大胆拉住许明玉的手,漫步在花丛中……
  刚开始,许明玉的手好像被电着了一样,抖动了一下,接着,他感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那是一只柔软光滑的手,细腻而温暖,让人爱不释手。此刻,也不知道是花卉的散发香味,还是姑娘脸上雪花膏散发的香味,让他陶醉,沉湎其中,久久回味,不愿清醒。他多么想一直牵着这只手,慢慢向前走去……
  “明玉,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你吗?”姑娘的一句问话,把他的思绪拉了回来。
  他赶忙摇摇头回答:“不知道。”
  “是你的才华,还有你的气质。我从小读书不多,最喜欢像你这样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你的儒雅风度最打动我。我在矿礼堂听你唱歌时,特别感动,……”姑娘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许明玉也不插话,耐心倾听。他觉得姑娘的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让人如痴如醉,享受其中,百听不厌。
  “明玉,我特别欣赏你的剪纸技艺。你剪的那对鸳鸯活灵活现,就跟真的是的,你是跟谁学的?”最后,姑娘把话题拉到剪纸术上。
  “跟我妈学的。”许明玉拉着姑娘的手,坐在花丛旁的一条木椅上。
  “那你妈她——”姑娘看到许明玉提起自己的母亲神色黯淡了下来,所以,她欲言又止。
  “没事,事情过去多年了,我不妨告诉你……”许明玉就把自己的身世,包括母亲的事毫不隐瞒地告诉了赵雅娟。
  姑娘听完,眼里噙着泪水,柔声细语地说:“明玉,想不到你受了这么多苦,以后,我就是你的亲人,我会加倍对你好的。”说着紧紧依偎在许明玉胸前。许明玉也紧紧搂抱着姑娘,俩人都能听见对方的心跳……
  夜是那样的静谧,周围弥漫着鲜花的芬芳,皎洁的月光给大地洒了一层银辉,俩人一直坐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告别。
  在齐安贵夫妇张罗下,六二年国庆节,为他俩举行了一个隆重而热闹的婚礼。
  7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七七年秋季的一天,吴掌柜寿终正寝,安详地走了。得到消息的齐安贵,带着全家前去吊唁心情,送这位德高望众,对自己恩重如山的老朋友最后一程。
  人上了岁数,大都健忘,往往正想着一件事,可一转身就忘了自己刚才想的啥,想要干什么。不过,往往对童年时的一些往事记忆犹新,特别清晰,仿佛发生在昨天。
  齐安贵也不例外,健忘的特别厉害,可他却经常回忆起小时候跟随父亲赶盛势浩大的中岳庙会,想起和邻居老王、安平等小伙伴在少林寺门口看武僧打拳,想起在黄河捕鱼,在河滩游玩,想起夕阳落入河中、橙黄色的晚霞覆盖大地,想起村中那袅袅升起炊烟,想起故乡那牛粪混合着芳草的气味,想起母亲做的家乡饭菜,想起母亲哄自己入睡时,轻轻搧着扇子,轻轻哼着:“呃呃,宝宝睡,妈套被;宝安瞌,妈做活……”这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相信自己这一生一世也忘不了。
  此时此刻,他感受着时光的飞逝,感叹着人生的变幻无常,感触着吴掌柜那首“惜时”诗:光阴荏苒似水流,转眼人生已暮秋。回首往事多感慨,百感交集涌心头。
  夜晚,许秀花望着熟睡中的老伴齐安贵,心潮起伏,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自从嫁给这个像大山一样可靠的男人,她的生活虽然也难免会有曲折坎坷,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丈夫对这个家尽心尽力,所有大事安排妥当,不让她操心。他无论在外遇到多少麻烦,总是自己想法解决,回到家中闭口不谈,怕她担心。有好多事情还是过后听别人说起,她才知道。比如齐安贵在豫北煤矿发生的那么大事,她也是事后听别人说起才知。当她埋怨齐安贵为啥不告诉自己时,齐安贵笑道:“给你说,不是让你跟着瞎操心,担惊受怕的?再说事情已经过去了,还提它干啥?”她知道,丈夫就是这样一个人:就是天塌了,自己顶着,也绝不给别人添麻烦。生活再苦再难,就是咬碎牙咽肚里,也要一个人硬撑着。通过多少年在一起生活,她知道,生活从来压不跨他,他有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对生活充满乐观,自己拿定主意想干的事情就一定要干成,也一定能干成。他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齐安贵对家人可谓尽职尽责,对亲戚朋友是能帮就帮,慷慨仗义,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当然,好人有好报,他在人生路上也得到不少像他一样好人的无私帮助。许秀花一有空,就给不谙世事的重孙子齐天亮讲他太爷爷齐安贵的故事,每到这个时候,齐天亮总是睁着明亮的大眼出神地望着太奶奶,他好像听懂了这个人世间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自己太爷爷的故事。许秀花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是幸运的,她与齐安贵风风雨雨几十年,俩人相濡以沫,恩爱有加,感情笃深。她觉得能跟这样的男人相互搀扶、相伴终身,自己这一辈子别无所求,值了。
  老了的齐安贵,对老伴许秀花越来越依赖,他怕寂寞,一会儿不见老伴,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大人似的不停地喊老伴的名字。他在家要么给重孙子齐天亮讲故事,要么俩人玩捉迷藏,玩的很开心,很投入,像个孩子似的其乐无穷。
  随着邻居老王、齐安平、吴掌柜、秦耀富、赵继承、刘运成、崔元礼等一个个挚友先后故去,齐安贵也感觉到来日不多,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对于死亡,他坦然面对,无所畏惧。他在心里一遍遍念叨:“各位兄弟,你们等着我,到那边我们还做兄弟,照样欢聚,一起共事。”
  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虽然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可带领着一帮河南人闯出了一条生路,用顽强的毅力拼出了一片属于河南人的新天地。这条路虽然艰险,可他无畏无惧,无怨无悔。他觉得,自己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家乡父老,无愧于敢想敢闯的“河南人”称号。
  一九七八年冬,齐安贵在刚刚度过自己八十八岁生日后不久,溘然长逝,驾鹤西去,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他走的是那么安详,那么平静,与那些老伙伴一同长眠于铜官矿区。许多当地河南老乡,自发前来为他送行。临终前,他嘱咐孩子们有空常回老家看看,告诉儿女,别忘了我们是河南人。
  五年后,老伴许秀花追随他而去。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