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校长刘长风,身长八尺,双手过膝,力大无穷。大厦国建国之前在曾在昆仑山学医,随师傅隐居,后因外敌入侵,奉师傅之命下山降妖除魔。
刘长风下山之后,即刻前往大厦国东北。
当时东北正值倭寇入侵,人民生活在压榨困苦之中。刘长风看到百姓生活的艰难,内心也非常难受。没想到世俗的生活和山中隐居的生活完全不同。
下山前师傅叮嘱他,每到一地,要静观形势,因势而为,不能大出风头,惹是生非,目的是为了观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疾苦,思考解救之法,方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
刘长风谨记师傅叮嘱,行事低调。他常穿一件灰色衣服。每到一地,先观察当地百姓生活状态,了解百姓声音,通过百姓了解倭寇的罪恶行径,了解他们的行事风格,摸清倭寇的侵略计划。
刘长风来黑龙江已一月有余,由于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他并没有住在人来人往的城镇,只是他住在自己寻找的一外山腰小洞之中。洞外有一小泉水,有块天然石台,也是一处风景极佳的地方,清静自然。
一天早上,他早起习武健身,忽然听见头顶传来轰隆隆的声音,由远及近而来。刘长风不知何物,于是抬头仔细端详起来。只见一架鸟样的不名物体在上空飞翔。
刘长风没见过这种鸟,心想,是什么东西会发出这么大的声音,一定不是禽兽,但一定是比禽兽更厉害的东西。
不一会儿,这东西就飞走了。
刘长风只是好奇,记在心理,也不在意,继续习武。
刘长风的早饭很简单,两个红薯,一碗稀饭搞定。习武学医之人,生活一贯简朴。
早饭饭后,刘长风稍作休息,昨天打听到附近一个小镇并未受到倭寇的侵入,准备前往一探。
刘长风背着包袱,刚要离洞,又听见比之前更大的怪声。
什么东西,怎么又来了。
刘长风抬头一看,我去,只见比之前更多的不名鸟儿从头顶飞过。不一会儿就消失了。但是由于队伍过于庞大,声音依然隆隆作响。
刘长风寻思,他们要去的方向好像和我要去的方向相差不多。于是加快步伐,朝着怪鸟群的方向赶去。
刚走没多远,刘长风听到远处传来巨大的爆炸声。这种声音一直持续了好长时间。
快中午时分,刘长风终于来到了这个名叫黑龙镇的地方。
映入眼帘的影像吓坏了他。
只见到到浓烟滚滚,哀嚎遍野,许多尸体横在路上,一片末日影像。
镇上的房子大多数都已倒塌,很难找到一处完整的地方。
刘长风继续往里走,发现一位二十七八岁模样的小伙,正在一处残垣下寻找什么。
这位小哥,请问你在找什么,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哥回过头来,见刘长风面相和善,不像坏人。
这位大哥,这里刚被倭寇的飞机轰炸,村里的人死伤无数,全完了。我的孩子也不见了。哎,该死的倭寇。
我来帮你。
你走吧,过不了多久,倭寇就会来村子里,他们凶残至极,你会被他们杀了的。
那你还不离开?
我还要找我的孩子。没有他,我也没法活。
该死的倭寇,刘长风心想,我定要把你们赶出大厦的土地,让你们血债血偿。
于是,刘长风好像找到了自己应干什么了。他要组织战队,建造武器,抵抗倭寇。
刘长风对小伙说“走吧,我看你也是受害者,我们一起想办法为村民报仇。你相信我,我从昆仑山下来,就是为救大厦百姓于水火,我以为倭寇只是侵略,没想到他们竟然用这般残酷的手段,杀我同胞,我们一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小伙说,“我们人单力溥,他们不仅武器先进,手段也非常残忍,我们两个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刘长风说,“我是医者,只要我们多做善事,一定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只要我们有了自己的队伍,有了先进的武器,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小伙环顾一下四周说,“这位大哥,听你说话口音好像不是我们本地人,你不了解情况。”
“我们这里已被倭寇占领三年多了,他们的手段残忍,要么听他们的,要么死。他们的武器太过先进,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小伙无奈的摇头。
忽然,一个小女孩的声音隐隐约约从残垣下传来,刘长风立刻俯下身子趴在残垣上听了起来。
由于声音太小,一般人无法听到,小伙见刘长风这样,也是大惊。
“怎么了,你听到什么吗?是不是我女儿还活着。”经过刚才的了解,小伙从心里已对刘长风心存敬佩。
刘长风抬手示意小伙不要说话。
听了会,刘长风说话了,“去找一根长一点的木棍,要快。”
小伙也没多想,一溜烟的跑走了,不一会儿带回来一根结实的木棍。
刘长风抄起木棍,在残垣上竖着连敲三下,接着又将木棍插入一个缝隙中,一抬,残垣中较完整的一块立刻被抬起。
抬起后,只见下面露出一块石板,小伙大喜,这竟然是自家院子的地窖入口,难道女儿还活着?
鱼儿,鱼儿,你在里面吗?
小伙隐约听到里面传来女儿的回应声。
小伙喜极而泣,我女儿真的在里面。
一会儿他们就救出了一个女孩子。
当小伙见到女儿的那一刻,百感交集,不禁抱着女儿痛苦起来。
鱼儿啊,爸爸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没想到,遇到这位恩人救了你。
小伙放下女儿,转身对着刘长风纳头便拜。
恩人有何吩咐,在下在所不辞。恩人技艺超群,又有雄才大略,更是一位有德之人,今后只供恩人拆迁,绝无虚假。
刘长风连忙扶起小伙,说到,“既然你们父女俩安然无恙,也是万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果小弟愿意,可否随我救死扶伤,匡扶正义。”
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