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隔江而治 / 第151章 儿…拜见啊母

第151章 儿…拜见啊母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走了约有半刻,众人来到院落的的一处偏厅。
  赵岐在厅门前示意众人驻步,他对赵繁说道:“汝且自入,当有意外之喜也!”
  说罢,侧身示意赵繁自己进去。
  “唯!”赵繁狐疑地看看了赵岐一眼,暗道:“这老儿搞什么呢?”
  但他却没有犹豫的踏入偏厅。
  进到偏厅内。
  光暗的交错,令赵繁一时间没能看清内中的情况,只是感到厅内有几个人,或坐或站的。
  “繁儿?”
  还没等到赵繁适应厅内的光线,但听得前方传来一个声音,一个让他魂牵梦呓的声音。
  这一声音饱含深情的呼叫,让他感觉有那么一点点的陌生,却又是那么无比的熟悉。
  他忆起了这熟悉而久违的声音。
  噢!这是母亲的呼唤!
  这个声音一下子就击中他内心处最脆弱的地方。
  这个声音让赵繁一下子就停下了脚步,呆立在厅门。
  曾几何时,他在春日的雨夜里,夏日的繁花中,秋日的落叶上,冬日的暖阳里,都无不寄托着他对这个声音的思念。
  这一瞬间里,赵繁有些不可置信。
  待眼睛适应了厅内的光线,赵繁看见不大客厅内有二男三女。
  但见厅中主案上坐着一名妇人,荆钗素衣,可能是生活的重担使她过早地失去了往日的绰绰风采,粗糙而略显蜡黄的皮肤,夹杂银丝的头发,使人觉得她比实际年龄大得多。
  那妇人见到面前高大的男儿,同样不可置信地问道:“可是我的繁儿?”
  午夜梦回的呼唤再次传来,只是那声音是颤抖的!
  赵繁只觉得喉咙发热,双目通红,嚅嗫不可出声。
  曾在千军万马中挥斥方遒的他,心中那万般的言语却无法说出。
  此刻,那眼泪很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看着那不知在梦中出现过多少次的身影,赵繁连忙上前数步,来到那妇人面前,双膝重重的跪了下去,以额触地,颤声说道:“儿…拜见…啊母!”
  “呜呜……”
  赵母一把抱住赵繁,没有说话,一只手不停地用力拍打赵繁的后背。
  “叭叭”的拍打声响彻客厅,然而赵繁却丝毫也不觉得疼痛,默默地承受着,他要让母亲发泄心中的怒气。
  一去经年,怎能不令母亲牵挂?
  对母亲来说,梦想在现实中破碎,饱受的是数不尽的风雨。这个过程没有欢笑,只有苦难。她承受苦难,却没有放弃,坚持让儿女们长大成人。
  这就是母亲的信念,唯一支撑着母亲的信念!
  良久之后,一旁的一名年约十六、七岁的男子,容貌与赵繁相仿的男子开口劝道:“还请阿母惜身,莫要伤心了!”
  赵母听了以后,渐渐的收了手。
  赵繁连忙直起身,对母亲说道:“孩儿不孝,令啊母担忧,孩儿愿领家法,还望啊母保重身体!”
  说着,双手拈起衣袖,忙乱地想要为母亲拭去泪水。
  他突然发觉到母亲以往平滑的额头上竟出现了水波痕一样的皱纹,一条一条映了出来。
  看着手脚慌乱的赵繁,此刻,赵母泪眼里透出的却是一种无比幸福的光芒,缝缝补补,用情填补生活的欠缺。针眼密密,期盼游子归程。
  今日,游子无恙而归,这是对母亲最大的宽慰,也是对母亲最大的补偿。
  无关功业,无关钱财!
  赵母没好气地拍去赵繁的粗手,不客气的词中带责问的说道:“汝一去数载,可记得家中阿母耶?”
  这话赵繁知道如何应对,张口就讨好地应道:“儿,旦夕不敢忘耳,晨昏必为阿母祈福耳!”
  ——这话也只有母亲才会信的。
  一旁的少年男女皆不信地撇了撇嘴。
  赵繁虽然看见了他们的不信,但却稳如老牛,一点羞涩的感觉也没有,其他人信不信没关系,母亲信了就行。
  果然,赵母听了立马喜逐颜开。见赵繁还算乖巧,而且说话好听,笑着说道:“汝为一郡之主,不可为撮尔小事而罔大事也!”
  赵繁嘿嘿一笑,嬉笑地说道:“阿母为大人,无小事耳!”
  赵母听了,内心更加高兴,却没有表现,只是用手指戳了戳他的额头,佯怒地说道:“赖儿也!”
  赵繁再次嘿笑不语,旁若无人地将头放在母亲的膝盖上,深深地贪恋这一份亲情!
  赵母见罢,也没有推开,只是用手抚摸着他的头发。
  “嘻嘻!”
  一旁的少年男女见到赵繁如此惫懒,不禁地发出了嬉笑声。
  笑声惊醒沉浸在亲情中的母子二人,赵母见状,没好气地对他们说道:“尔等还不快快见过兄长!”
  “弟茂,见过兄长!”
  “弟盛,见过大兄!”
  “妹华,见过大兄!”
  “妹容,见过大兄!”
  最后一个三四岁的娇滴滴小人儿,也有模有样地对赵繁施了一礼,说道:“颜儿!见过大兄!”
  赵繁站起身子,审视了一下自己的弟弟妹妹,见他们虽然显得拘谨,但拘谨中带着落落大方。
  一别数年,那些个小人儿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男的高大孔武,二弟赵茂十八岁身高几乎与他齐肩,四弟十二岁赵盛也不过是稍输半头而已。女的颜容俏丽,三妹赵华十六岁,五妹十五岁赵容皆是出落美女子。
  六妹赵颜是父亲的身后子,在赵繁离家时不过是襁褓之中,现在已经三岁,长得有如画中小儿般精致,令人爱惜。
  他们的衣着不甚华美,但朴素整洁。
  陇西赵氏虽是名门,却毫无名门望族那种的奢糜之风,这也是赵氏门风。
  所以赵繁对自己的衣服用度也没什么要求,只要衣着舒适,食物能吃就好!
  赵繁整理了一下衣服,还了礼,说道:“为兄出仕,累众弟妹伺奉母亲,兄谢过!”
  众弟妹应道:“以小代大,伦理之道,不当谢耳!”
  说罢完互施一礼。
  赵母见房中兄友弟躬,赵繁也没有因为居高位而傲视弟妹,心中很是宽慰,便说道:“尔等兄妹应互敬互爱,不可有违!”
  “唯!”
  赵繁携众弟妹应道。
  赵母开心的露出笑容,又对赵繁说道:“既叙过伦理,尔等坐下,繁儿,且将汝之行事话与阿母知晓!”
  引众弟妹围案而坐,六妹赵颜便窜入赵母中,一脸好奇地看着自己这传说中的大兄。
  在众弟妹好奇的眼光中,赵繁将自己的一些经历简要地讲了一遍。
  当然了,他不可能把自己险死还生,以及鸠占鹊巢这些事说出来的。但也没有阻碍他对这一家人的亲情。
  赵繁先是说自己离家之后,遇一无名老翁,见自己骨骼清奇,收自己为弟子学习三年之后方才出师。这么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自己鸠占鹊巢,以后自己的一些知识和手段会慢慢地展现出来,知子莫若母,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说法,赵母这一关怕是不好过。
  自己投了扬州刺吏刘繇,在神亭岭一战中受伤颇重,幸好遇到了钟芸,被她所救,在她家养伤十数日。伤好之后在钟芸的帮助下,去了寿春。
  这里他不得不改一下,因为他担心赵母会嫌弃钟芸的农户身份。
  在寿春,自己在师父手中学到的蒸酒结交了阎象,晋身东城长,结识袁莹和阿茗,缔结盟誓后施以蒸酒之术,并在袁莹和阿茗二人的帮助下迅速的在东城站稳脚根。
  在东城结识名士鲁肃,徐庶等人,先是在鲁肃的帮助下击败了劫掠的周仓,裴元绍所率领的黄巾军,又在鲁肃,徐庶等人的帮助下击败巢湖贼人郑宝,张多,许乾,晋身巢湖郡太守。
  为谢袁术的携手之恩,复进寿春之后与赵岐互认叔侄关系。
  养精蓄锐之后,听闻旧主扬州刺吏刘繇有难,便率军越江而战。
  先是一日下丹阳县、石城,秣陵及牛渚营,而后又连续攻下湖熟、句容、江乘、曲阿、丹徒、毗陵等城,招降无锡、吴县、娄县、阳羡、由拳等城。
  如今他掌丹阳郡三城一营,吴郡一郡,为吴郡太守、安东将军,手下人口近二十万之众。
  先前听得天子还都雒阳,于是携精盐千石进贡天子,便来了雒阳,路上遇到了糜筱、神医华佗等等。
  过程简单,却又精彩。
  至于昨夜之事,估计赵母已经知道,就不再赘述。
  赵繁这一番话虽然说得平平无奇,赵母却是知道其中的凶险。虽有奇人异士相助,但一城一池的争夺不是像赵繁所说的简单容易,那都是用自己的鲜血和将士们的生命换来的。
  看着自信无比却又略显威仪的儿子,她感到了一些陌生,以前在自己面前绕膝撒欢的小人儿一去经年,如今回来已是吴郡之主了。
  赵母的心中既是欣慰又是辛酸,儿子,长大了啊!
  而且,好像,已经给她找了几个作媳妇呢!钟芸是农户人家,但他不但救了赵繁,还以身相许,但赵氏亦非欺侮之户,日后也不可轻侮。
  袁家四世三公,是不是有点高攀了?
  但陇西赵氏亦属名门,虽有差距却也不弱于袁家。
  东海糜氏?商贾?
  赵母眉头皱了下,不过很快又放下,东海糜氏非一般商贾,累世商家,富可敌国,既然对繁儿事业有助收入房中也未尝不可。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