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褚小义一向觉得自己是一个强硬的人,即使生活打了他无数个耳光,他仍旧咬牙坚持。然而,这种所谓的坚韧,不过是他对真实情感的逃避。失去温婉和小婷后,他的世界变得空荡荡,赛鸽也再无法填补他的内心空虚。那种无边的孤独感像浓雾一样缠绕着他,压得他喘不过气。
一天晚上,他百无聊赖地坐在出租屋的沙发上,手边是一瓶尚未喝完的啤酒,桌上的赛鸽账本和失败的参赛记录像一道道嘲弄的证据。他心中一片茫然,不知未来的路在哪里。恍惚中,他想起女儿小婷在电话里提到的《圣经》,便随手翻开那本已经积了薄尘的书。
褚小义坐在狭小昏暗的出租屋里,手边是那本女儿寄来的《圣经》。厚重的封面上印着金色的十字架,闪烁着微弱的光。他翻了几页,却发现自己根本看不下去——这些繁复的句子和生僻的词汇让他感觉像在啃一块没有味道的石头。
“这东西真的能让我明白什么道理吗?”他低声嘀咕,内心却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对这本书怀有一丝期待,希望它能指引他逃出泥沼;另一方面,他又充满抵触,总觉得这是妻子温婉和女儿小婷对他的一种“教训”。
他翻到第一页,看到“创世记”的标题,下意识地皱了皱眉。这几个字对他而言并无吸引力,但出于某种莫名的冲动,他还是继续往下读。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这些文字一开始并未引起他的特别注意,但读到“空虚混沌”这几个字时,他停住了。那种描述,竟与自己此刻的状态如此契合。他的生活不正是“空虚混沌”吗?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失去了方向,心中充满黑暗和无助,而所谓的追求,不过是一场混乱无序的挣扎。
“难道这不是在说我吗?”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书页上滑动,像是在试图抓住什么。
接下来的章节讲述了神如何创造亚当与夏娃,他们如何被安置在伊甸园中,又如何因偷食禁果而被逐出乐园。褚小义越读越感到奇怪:这些故事看似古老,却带着某种永恒的寓意。他读到神问亚当:“你在哪里?”亚当因为羞愧而躲藏起来。
这一段让他心里猛地一颤。他也像亚当一样,在错误之后选择逃避。他躲避妻子、躲避女儿,更躲避自己。他在心底问自己:“我在哪里?”
读到这里,他忍不住放下书,靠在椅背上,双手捂住了脸。眼前浮现出过去几年里所有的场景:从职场失意到赛鸽沉迷,从与妻子的争吵到女儿失望的眼神。他就像亚当,被自己的欲望驱使着越走越远,最终被逐出了自己的“乐园”——那个曾经温馨的家。
然而,这种顿悟并未让他立刻感到释然。相反,他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压迫感。书中那些道德与信仰的宣讲,让他觉得自己正在被审判,被逼迫着直视自己的过错,而这正是他最不愿意面对的。
“我真的能改变吗?或者说,我还有必要改变吗?”他低声问自己,却没有答案。他甚至一度合上书,准备将它扔到一边。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又想起小婷寄书时写下的话:“爸爸,希望你能从这里找到平安和希望。我相信你可以的。”
这句话像一根钩子,紧紧抓住了他的内心。他叹了口气,重新拿起《圣经》,翻到下一章。
褚小义点着台灯,昏黄的光线笼罩着房间,墙上的影子因他翻动书页的动作摇曳不定。他定了定神,再次打开了《圣经》,这次,他试图认真地去看每一个字,找出能够真正安慰他的东西。他想,既然女儿对这本书如此看重,说不定它真的能带给他些许启发。
他翻到了《马太福音》的某一章,读到了一段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这句话像是一把钥匙,缓缓打开了他紧锁的内心。他怔怔地盯着这段话,喃喃道:“劳苦担重担……不就是我吗?”
他继续往下读,却发现这个“得安息”的承诺并不意味着可以躲避问题,相反,那些文字反复强调着人必须直面自己的过失与罪恶,必须卸下心中的骄傲和怨怼,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这让他既震撼又抗拒。
“卸下骄傲和怨怼?”他嗤笑一声,把书放在膝盖上,点燃一根烟。“这些话说得轻巧。那些鸽友不也都是一样?谁不是想着多赢几笔钱,谁又不是为自己活着?”他狠狠吸了一口烟,仿佛想用这股呛人的烟雾压下心中的不安。
但那句话的力量却像一根细针,不断地刺入他的思绪。他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痛苦?为什么我总觉得活得这么累?”答案似乎近在咫尺,却被他强行压回心底。他想继续往下读,却发现自己的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
“或许我根本不配得到什么安息。”他将书往旁边一放,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烟味在空气中弥漫,混杂着沉重的寂静,让他的心情更加烦躁。
随后他再次拿起书,他又翻到《约伯记》,那是关于一个人承受苦难的故事。约伯失去了家产、孩子,甚至健康,却依然保持对神的信靠。这一情节让褚小义感到格外矛盾。他既佩服又不解:约伯究竟是如何在深渊中依然能坚持?如果是他,他还能继续这样活下去吗?
“这种坚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他问自己,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种种挣扎:赛鸽的失败、妻子的离开、女儿的失望……他努力了这么久,结果却一败涂地。
他又低头看了一眼那本书,冷笑了一声:“信这些真的能改变什么?还是说,这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罢了?”
尽管内心充满怀疑,他还是忍不住继续翻页。他看到了一段关于浪子回头的比喻:一个挥霍家产的儿子在穷困潦倒后回到父亲身边,却得到了无条件的接纳。这段故事让他的心猛然一颤。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曾经的那个家——那个妻子温婉和女儿小婷曾经对他充满希望和信任的家。
“如果我回头,还会有人接纳我吗?”这个问题让他的喉咙发紧,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伤。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害怕改变。他害怕面对那些他曾经背叛过的人,害怕承认自己的失败和软弱。
“为什么不试试呢?我还能失去什么?”他叹了口气,重新拿起书,把那段关于浪子的故事一字一句地读了下去。尽管他依然无法完全相信,但那种渴望被接纳和原谅的情感,像是一根稻草,让他在溺水中感到了一丝微弱的支撑。
这一夜,褚小义读了很多章节。他依然感到迷茫,也时常对那些文字感到困惑,但他的心态却开始发生了一点细微的变化。他不再完全抗拒那些内容,而是试图将其中的某些道理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
他开始意识到,或许问题不只是外界的环境,也不只是赛鸽、赌局或者别人的冷漠,问题的根源在他自己。他总是试图通过外界的东西填补内心的空虚,却从未真正面对过自己的问题。
临睡前,他关掉灯,将《圣经》放在枕边。黑暗中,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静,那种安静并不完全来自外界,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平静,像是暴风雨之后的短暂停歇。他闭上眼睛,轻声呢喃了一句:“也许,这真的是个开始。”
虽然那天晚上他没能读完《圣经》,也未能从中找到明确的答案,但他知道,这本书已经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它让他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开始意识到,他的痛苦不仅来自外界的失败,更来自内心的迷失。
尽管内心依旧迷茫,但他感到了一丝微弱的力量。这一夜,他很久以来第一次没有被噩梦惊醒,而是安然入睡,梦中似乎有光缓缓升起,照亮了他心中一角的黑暗。
第二天,带着满心疑问,他走进了附近的一座教堂。教堂的装饰简约而肃穆,彩色玻璃窗上映出圣母的形象,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地面上,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一个年长的神父微笑着走过来,向他点头问好。
“年轻人,你需要帮助吗?”神父的声音温柔而亲切。
褚小义犹豫片刻,最终说道:“我最近读了《圣经》,但很多地方不明白。我想知道……如果一个人犯了很多错,他还有救吗?”
神父静静地看着他,微微一笑:“每个人都会犯错,神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迷途的羔羊。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找到回归的方向。”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褚小义。他感到自己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痛楚中又有一丝温暖。随后的几天里,他经常到教堂来聆听神父的讲解,逐渐明白了《圣经》中“悔改”的意义。
回到出租屋的一个晚上,他打开了窗户,让清凉的夜风吹进来。满天星斗映入眼帘,那些闪烁的星光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在乡下看夜空的情景。
“小时候的我,多么简单、多么纯粹啊。”褚小义自语。他拿出纸笔,写下了几个问题:
我为何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我到底失去了什么?
我还能找回什么?
这些问题像一面镜子,直视内心,让他无法逃避。他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往,从刚入社会的踌躇满志,到职场上的失意,再到赛鸽的沉迷,以及最终家庭的破裂。他意识到,自己不仅辜负了妻子和孩子,也背叛了自己的初心。他本可以选择一条更稳妥的路,可是他没有,他选择了所谓的“捷径”,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一切,真的还有挽回的余地吗?”他不禁问自己。
在阅读《圣经》的过程中,他看到这样一句话:“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以弗所书2:8)。这句话让他恍然大悟:原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虚荣,而在于找到内心的平安与归属。
这一夜,他整整读了半本《圣经》。他发现,很多章节似乎都在对他诉说。他看到大卫的悔改,看到了保罗的转变,看到了无数人如何从痛苦中找到信仰的力量。他开始试着把这些故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不是因为问题解决了,而是因为他终于明白,自己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答案,只需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开始悔改,并且开始改变。
几天后,他鼓起勇气拨通了温婉的电话。这是他们分开以来,他第一次主动联系她。电话那头传来温婉平静的声音:“小义,有事吗?”
褚小义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低声说:“对不起……过去的事,我知道我伤害了你和小婷,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弥补,但我想告诉你,我想变好。”
温婉没有立刻回应,她的呼吸声在电话里清晰可闻。过了许久,她才说道:“你知道吗,我一直在等你说这句话。可现在,我需要时间去相信你是否真的能做到。”
挂掉电话的那一刻,褚小义眼中满是泪水。他知道,救赎的路才刚刚开始,但这一次,他决定无论多么困难,都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