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33章
天道酬勤,这一年李家的收入不仅比往年多,甚至超过了一些富裕人家。李家准备按照老规矩欢欢喜喜地过一次新年。
“文翰,过两天就是小年啦,该张罗张罗过年的东西了,提前把东西都预备齐全了,像模像样地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新年!”李老太太兴致勃勃地对儿子说。
“娘,明天就是大集,您打算买啥,明天俺就去买。”
“今年,咱手头比往年宽绰,按照老规矩,尽量买的齐全点。”
“娘,现在已经到了年关了,集上一定很热闹,咱一家人都去赶集,畅畅快快地玩一天,顺便买几尺布,给您做一身新衣裳!”赵金芳说。
“娘都这么大岁数了穿不穿的都没啥,你两口子忙活了一年了,孩子们也都盼着过年穿新衣服呢,你们就一人做一件新衣裳吧。”
“娘,谁都可以不穿就您不行,今年无论如何也得给您做一身新衣裳!”
“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还是省着点花吧。不让你们做,你们一定不愿意,做就做吧,咱不是还有一些家织布吗,就不要去买洋布了就用它做吧。”
“俺算了算,把家织布卖了换成洋布,用家织布做里子洋布做面子,也多花不了几个钱。”
“就按你说的办。前几年过年,你一直是空着手回娘家,今年可不能在那样了,也给你娘做一件新衣裳,给你爹除了买几瓶酒和几包点心,再买点喝酒的嚼裹。给其他几家的孩子买点糖,不管多少,也是咱的一点心意。”
“放心吧娘,俺会安排好的。”
因为离过年没几天了,赶集的人特别多,卖东西的也不少,过年用的东西应有尽有。李文翰领着大儿子和二儿子来到鱼肉市上买了一些鱼和肉,又买了一些上供用的东西和烧纸、鞭炮。赵金芳和婆婆领着三柱、四柱和小儿子,买完了布找到李文翰,全家人在集上高高兴兴地逛了半天才回家。回到家后,李老太太忙着做饭,赵金芳就忙着做新衣服。
腊月二十三这天,赵金芳和李老太太一大早就忙着炸东西,有鱼、肉丸子、藕合、香椿芽、麻花、馓子、年糕,各种各样吃的炸了一个大笸箩。
李文翰把一张桌子搬到院子中间,摆上灶王爷的牌位和供品后,李天明放了一挂一百响的麻雷子,劈哩啪啦的爆竹声震天响,吓得三柱、四柱赶紧捂着耳朵跑一边去了。
李文翰站在桌子前祷告道:“灶王爷,俺给您送行了!今年在您的保佑下,俺全家都平安无事,收成也比往年好,谢谢您啦!希望您继续保佑俺全家明年万事如意出入平安,合作社五谷丰登!”说完烧了几张纸。
“爹,灶王爷上天干啥?”二柱好奇的问。
“上天过年去了。”
“天那么多高,他咋上去啊?”
“腾空驾云上去啊。”
“俺咋没看见啊?”
“灶王爷是神仙,一眨眼就上天了,你上哪看见去。”
“爹,天上好玩吗,等俺长大了,俺到去天上看看!”
“人是上不去的,只能在地上。”
“为什么?”
“天上是神仙住的地方,凡人是上不去的。不过,现在有飞机了,有钱了可以坐飞机到天上兜一圈。但是,看不到老天爷和天宫。”
“那…咋才能成为神仙啊?”
“爹没看见过神仙,更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神仙。其实,这些都是用来糊弄人的。到底咋回事,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李文翰笑着说。
二柱不解地望了望天空。
千百年来在民间始终流传着三句话:春打“六九”头吃喝不用愁,瑞雪兆丰年和小麦冬盖一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三句话,是农民预测第二年是丰年还是歉年的依据。往年立春大多数都在正月里,而这一年的立春在腊月里,而且正好“六九”第一天是立春。让人更没想到的是“六九”头一天晚上还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不仅家家的房顶上和院子里都是厚厚的雪,小麦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让渴望有个好年景的庄稼人兴奋不已。
李文翰一大早就起来了,打扫完院子里的雪,又把大街上的雪全扫了扫,然后挑着水桶拎着扫帚出了村。
到了村外一看,一望无边的田野一片白茫茫,柔和明媚的阳光无声无息地洒满大地,到处都静悄悄暖融融的;高远瓦蓝的天空,一丝白云也没有;空气格外清新,并带有一丝凉意,只要轻轻地吸一口,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沁人心脾和神清气爽;树枝上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白雪,就像盛开的梨花、槐花一样晶莹剔透,轻轻地一碰就落一地。
李文翰望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仿佛看见了一片一片丰收的庄稼,激动和喜悦—下子涌上了他的心头,自言自语地说:“今天不仅是打春,还是‘六九’的第一天,春打‘六九’头吃喝不用愁,又下了这么大的一场雪,明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几只喜鹊从远处飞来,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在树林之间,扑扑棱棱地飞来飞去寻找着落脚的地方。李文翰从憧憬中醒来,把水井四周打扫干净后,打了两桶水就急急忙忙地往回走。
打春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的一年的开始,按照老习惯这一天都要吃“春面”或者“春饼”。赵金芳不仅烙了一大摞春饼,炒了一大盘子香椿芽鸡蛋,还精心地擀了满满一盆子面条。一家人坐好后,给每个人都盛了一大碗面条。
“今天打春,咱既吃打春面也吃春饼和香椿芽,在新的一年里,咱家的日子就像春天一样有生气、像面条一样长远、像香椿芽一样一年比一年香!都可劲儿吃,吃得越多越好,管保明年都身强力壮!”赵金芳说。
腊月二十八,李文翰领着四个儿子去给祖父祖母、父母上坟,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到了坟地,李文翰在父母的坟前摆好供品,放了一挂鞭炮和几个二踢脚,一边烧纸钱一边说,爹、娘!过年了,孩儿和您孙子给您送钱来啦。今年收成不错,大人孩子也都安康,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请您不要惦记着!希望爹和娘也欢欢喜喜地过一个新年。烧完纸钱,和儿子给父母磕了三个头,然后又到祖父、祖母的坟上烧了几刀纸,给儿子讲了讲家史及祖坟上几座石碑的来历和故事才回家。
等李文翰回到家,赵金芳已经把上供的菜都做好了,李文翰把家谱挂上后,放好上供的菜,又给祖宗磕了三个头。
按照传统习俗,真正的“年”是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人们都称之为年三十,比正月初一还重要。这一天,家家从早晨开始就不断地放鞭炮以示庆祝。中午饭更是格外讲究,不仅有馒头、年糕、油炸的食品,而且鸡、鸭、鱼、肉各式各样的菜也都十分齐全。既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美满幸福,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腊月三十这天,李文翰和儿子贴完对联后用草木灰在院子中央画了一个很大的圆圈,在中间放了一把谷子然后扣上了一个碗,借以预示明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然后,在院子里竖起了一根高高的杆子,把自制的大红灯笼挂在了杆子上。最后在大门洞子里放了几盏小油灯。李天明也兴致勃勃地把和弟弟一起扎的几盏小灯笼挂在了槐树上。
一切都安排停当以后,李家人坐在桌子旁一边吃年饭一边高高兴兴地唠嗑。十几年了,李家终于过上了一个丰盛幸福的年,令人称赞羡慕的年。
日头刚刚落山,李文翰和儿子就把屋里、院子里、大门洞子里和树上的灯笼全都点亮了,屋里屋外灯火通明充满了喜庆。
天上似乎和人间一样也在过年,天空格外高远明亮,星星也似乎比往日多,密密麻麻的满天都是,个个都忽闪忽闪地眨着眼睛,似乎要和人间共享这美好的除夕之夜。
半夜一过就是新的一年了。新的一年的头一顿饭,不仅要吃饺子而且家家都想成为第一个迎来新年的人家,半夜时分一到,就抢先吃饺子放鞭炮。李家早早地就把饺子包好了,还不到半夜就煮饺子。
“听动静各家都还没吃饺子,今年咱就抢先吃饺子迎接新年!文翰,快出去放鞭炮迎新年!”李老太太兴致勃勃,就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代。
李文翰拿着鞭炮和礼花来到院子里,先放了一挂鞭炮,然后就放起礼花来。李天明一个接一个地放着钻天猴,一时间,天上地上都五彩缤纷,把整个院子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二柱、三柱、四柱都高兴的又蹦又跳。
“文翰家,咱们家有好几年没这么高兴啦!唉,这些年虽然很苦,可娘也通过苦日子明白了不少事理,人一生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只要不怕不灰心,一咬牙也就挺过去了,就重新站起来!”李老太太感慨万分。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他们是人咱也是人,俺就不信赶不上他们,不信过不上好日子!娘,放心吧,从今往后,咱们家就一天天好起来了,用不了两年,咱就能撵上他们!”
饺子煮好了以后,按照老习惯,吃饺子前得给长辈拜年磕头。按照规矩,先要给年长的磕头,然后按顺序往下排。李文翰夫妇给母亲可玩头后,李天明哥四个一起分别给李老太太和李文翰夫妇磕了一个头,李老太太和李文翰夫妇都笑容满面地给每人一个小红包。五柱虽然没有磕头,也照样有一份。
李天明接过小红包瞅了瞅,又把小红包交给了李老太太,让李老太太替他保管着。
“好!奶奶替你放着。等你长大了,好给你娶媳妇!”
“奶奶,俺不娶媳妇!”李天明毕竟还不到成年,不懂得奶奶的心思。
“傻孩子,你不娶媳妇奶奶咋抱重孙子啊!等你们都娶了媳妇,给奶奶生一大帮重孙子和重孙女,到那时候,奶奶就是咱城关村最有福气的人了!”李老太太异常开心。
一家人围着桌子坐好后,李文翰给母亲倒了一盅酒。
“娘,您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了,俺和孩子他娘一起敬您一杯酒!”
“头几年别说喝酒,连一顿像样的饺子都吃不上,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了,娘也喝一杯,你们也喝一杯,祝愿咱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
李老太太和李文翰夫妇都喝了一杯。
那时候有个习俗,包饺子的时候都要在里面放几个铜钱,目的一是为了取乐子,借以让人们多吃饺子,二是为了吉利和喜庆。
“饺子里有钱,谁要是能吃着钱,不仅一年都平平安安事事顺心,将来还大富大贵!”李老太太对孙子说。
哥四个一听都争先恐后地吃起来。李天明和二柱首先吃出了铜钱。
“奶奶您看,俺吃到铜钱了!”
“好!俺大孙子和二孙子都有福!”
三柱和四柱一看两个哥哥都吃到钱了急得不得了,就一个接一个地吃起来,恨不得一口就把一盘子饺子都吃了,大有不吃出铜钱不罢休的架势。
“慢慢吃,你俩也都有福,肯定能吃着铜钱!”
李老太太的话音刚落,三柱和四柱也吃到钱了,高兴的手舞足蹈。
“奶奶,您看,俺也吃到钱了!”
“好!好!俺孙子个个都有福!”
虽然只是个带有美好意愿的习俗,但是,李老太太还是像个孩子一样高兴的不得了。
李老太太兄妹四个,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二哥去世早,娘家除了大哥大嫂,还有一大帮侄子侄女。正月初三,虽然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可是,李老太太一来年龄大了,二来父母早就不在了,所以,回不回娘家已经无所谓了,加上前几年日子过得很艰难,不顺心的事又很多,所以一直没有回去过。现在日子好了,李老太太打算回娘家看看。为了让母亲体体面面和高高兴兴地回趟娘家,李文翰早就把母亲回娘家所需要的东西预备好了。
初三早上,李老太太临走的时候对李天明说,到了赵家庄别忘了替奶奶向你姥爷和姥娘问好,李天明说记住了。赵金芳对李老太太说,如果俺舅家方便的话,您愿意多住些日子就多住些日子,不用惦记家。李文翰把母亲送回舅舅家后才和妻子去赵家庄。
这天也是赵家最忙的一天,赵老太太一大早就里里外外地忙着给外孙们准备吃的和玩的东西,忙得脚打后脑勺。不一会儿大闺女、二闺女就先后来了。过了一会儿,赵老太太一看三闺女还没有来着急了。
“大丫头二丫头都来了,就差三丫头了,三丫头咋还没到啊,要不…你到村头上看看去?”赵老太太对赵老汉说。
“俺估摸着这会儿正在半路上呢,用不多大会儿就到了。”赵老汉不紧不慢地说。
“你打年轻这个样,现在老了还是这个样!跟你过了大半辈子了,从来没看见你着急过!”赵老太太白了赵老汉一眼。
“家里外头就那么点事,早点晚点有啥大不了的!你着什么急啊,净操些没用的心不说,还絮叨起来就没完没了,你能不能改改瞎操心的脾气!”
忽然飞来两只喜鹊,落在枣树上喳喳地叫个不停。
“娘,您看喜鹊报信来了,俺三妹妹他们快到了!”二嫂对婆婆说。
说来也巧,二嫂的话音刚落李文翰全家就来了。李天明、二柱、三柱、四柱一边喊着姥爷、姥娘一边往屋里跑。进了屋,就高高兴兴地喊姥爷、姥娘过年好。
“好!好!你们可来了,再不来,姥姥就去城关村接你们去了!”赵老太太高兴地连声说。
“娘,您一定着急了。俺来晚了不是因为别的,俺娘好几年没有回娘家了,把俺娘送回俺舅舅家以后俺才来。”赵金芳说。
“俺说咋来这么晚呢,原来是送你婆婆去了!那两年你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所以,你婆婆一直没有回娘家,这两年日子好点了,也该让你婆婆回娘家看看了!”
“都站好了,先给你姥爷、姥娘拜年,然后再给你舅舅、妗子、姨夫、姨拜年!”赵金芳对儿子说。
“你看你,也不让孩子喘口气,磕头过年不磕头也过年,磕不磕头有啥大不了的,到啥时候都改不了你那急性子!”赵老汉说。
李天明哥四个刷的一声,一起跪在了赵老汉和赵老太太面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一个头。赵老汉和赵老太太看着活泼可爱的四个外孙子,都高兴地合不上嘴。
“磕不磕头都没啥大不了的,只要你们都来了,姥娘比什么都高兴,都快起来!”
李天明领着四弟弟又给赵金玉夫妇、董世忠夫妇和田家兴夫妇分别磕了一个头,然后自己又一边磕头一边说干爹干娘过年好,给赵金义夫妇磕了一个头。
“快起来!以后不要再磕头了,像人家上班的干部那样,鞠躬就行了!”大嫂高兴地说。
“这些礼数讲了不知道多少辈子了,往后一辈比一辈人多,这要是挨个的磕头得磕到啥时候,还不把头磕破了!要俺说,打这以后不管别人磕不磕头,咱们先改一改,都免啦!”赵老汉说。
“这些礼数虽然繁琐一点,但是,起码可以让孩子们知道是谁把他们养大的,大人拉巴他们有多么不容易,让他们知道感恩和孝道!”赵金芳说。
“你说得倒也是,这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不懂的礼数的孩子,做事就不懂规矩,不懂规矩和礼貌,不会有多大出息!”
李天明想起了奶奶嘱咐的话,赶忙代奶奶向姥姥、姥爷问好。
“回去告诉你奶奶,姥娘和你姥爷都挺好的,让她不要惦记着,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赵老太太又对李文翰说:“文翰,你娘岁数也不小啦,你爹刚去世那两年,你娘瘦的就剩了骨头架子了,谁看了谁都揪心!今年她的气色好多了,娘既替她高兴也替你们高兴。这些年,她没早没晚的替你俩伺候孩子,你俩可不能不孝顺你娘啊!”
“娘,说句不应该说的话,就是俺亲娘活着也不过到这个份上。您尽管放心吧,俺自己就是不吃不喝也得孝顺俺娘!”
“这就对啦!娘知道你的秉性和为人,你们绝对不会干没心没肺的事的!”又对李天明说:“天明,从你几个月起你奶奶就看着你,她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那怕有一口好东西也都给你留着,你长大了不孝顺谁也得孝顺你奶奶,记住了吗?”
“姥娘,俺记住了。等俺能挣钱了,啥活也不让俺奶奶干,让俺奶奶天天吃好的穿好的!您和俺姥爷也一样,啥也不用干,和俺奶奶一起唠嗑一起去赶集逛庙会!”
“什么树上结什么果,什么人家出什么孩子!天明从小就懂事,长大了也错不了。来,跟老娘到西厢房去!”
赵老太太领着李天明来到西厢房点上香后,和往年一样,把挂在泰安奶奶像前的铜钱摘下来,穿上一枚新铜钱后挂在了李天明的脖子上。李天明跪在地上虔诚地给泰安奶奶磕了三个头。赵老太太把铜钱从李天明的脖子上摘下来又重新挂在了泰安奶奶的画像前,说了一些祈祷和感谢的话才回上房。
“娘,俺给您做了件衣裳,你试试合适不合适。”赵金芳打开包袱拿出一件新棉袄,对母亲说。
“娘都这么大岁数了,穿的再好还不是这个老样子!唉,当爹娘的不图别的也不盼别的,就图你们都能过上富裕的日子!就盼着你们都平平安安的!只要你们都不愁吃不愁穿,又都没病没灾的比啥都强!今年就这样了,以后可不许再买这些东西了!”
赵老太太接过棉袄一看,棉袄不仅里外三新而且用得还是乡下人从来没穿过的洋布,心里虽然说不出地高兴还是又埋怨了几句。
“你看你,你们的日子刚刚抬头,给俺做一件粗布衣裳也就行了,多余花这钱!”
“前几年,俺虽然想孝敬孝敬您和俺爹,可俺没那个能力,只能在心里寻思寻思。今年总算有能力了,要是再不给您做一件像样的新衣裳,俺和孩子他爹还有什么脸进家门!”
李文翰从一个篮子里拿了两包糖果给孩子们分了分,又拿出四瓶酒、几包花生米、核桃酥和糕点对赵老汉说:
“爹,过年了也没有给您买其他的东西,就买了四瓶老白干、几包五香长果仁和点心。”
“俺琢磨着俺闺女和俺女婿,到啥时候也不会把他爹忘了,好!一会儿就喝你买的山东老白干!”赵老汉笑容满面。
“你瞅瞅你乐得那个样!你除了知道吃还知道啥?越老越没出息!”赵老太太笑着说。
“这你可就管不着了!小心点,别大过年的气坏身子!”赵老汉笑呵呵地说。
几家人全都到齐了,赵老汉和儿子、侄子、女婿坐在桌子旁一边喝茶一边闲聊。
“天明,这学期学习怎么样?”赵老汉问道。
“姥爷,俺年未考试又全是一百分,还得了很多奖品!现在,俺已经是少先队的大队长啦!”
“怎么样?俺干儿子现在就当官了,将来长大了肯定也能当官!天明,长大了干啥?”大嫂兴奋地问。
“去当兵!”
“你没听人说吗,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干嘛去当兵,还是干点别的吧!”
“干娘,当兵有啥不好?历史上有很多大英雄,像岳飞、关羽、杨家将都是当兵的,还有那些解放军和志愿军个个都是好样的!等俺长大了,也要精忠报国,也要当战斗英雄,建设社会主义保卫祖国!”
“现在不打仗了,你想当英雄也当不上了!其实,干娘也就是那么说说,并不是不同意你去当兵,愿意去当兵就去当兵好了!天明,共产党好,干娘希望你长大了也能成为共产党员!做一个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好干部的官,为老百姓多办好事办实事,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干娘,俺听您的,一定按照您说的去做,一定当一个好党员和为老百姓办事办实事的好干部!干娘,钱有利家仗着他们家有人当官,经常欺负俺爹俺娘和那些老实巴交的人。他家的孩子也不讲理,动不动就欺负其他同学,等俺长大了就当县长,一定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老百姓也不是好欺负的!”
“是得给他们点眼色看看,要不,他们就更无法无天了!”
“干娘,俺还想去留洋!”
“好!有志气!只要好好学习就一定能够做到!”都齐声夸奖道。
虽然田家兴有文化又在县政府上班,可满脑子血统论和腐朽的思想,对大嫂和李天明的对话很反感。
“大柱,你们家今年是比往年好点了,那是老天爷照顾你们,你敢保证以后还有像今年这样的好事吗?你人不大口气可不小!就凭你这点本事,又要去留洋又要当县长,你也不想想,全中国有几个能当上县长的?我干了这么多年啦才是个小干事,你那一百分充其量也就是能在不起眼的小学校里混一个小班长当当,长大了能不能考上初中都很难说,还要去留洋!你知道啥叫留洋?都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去留洋吗?亏得是在家里说大话,如果是在外面,还不让人家笑掉大牙啊!不是当姨夫的瞧不起你,你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你爹是摆弄锄头和推小车的命,你也出息不到哪里去!这都是上天注定的永远改不了,将来你能把地种好了就不错了!”田家兴冷嘲热讽地说。
“别人能当县长俺就能当县长!别人能留洋俺也能留洋!俺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咋啦?农民是劳动人民,没啥不光彩的!在旧社会,很多人穷人家的孩子由于刻苦读书都考上了举人、进士了,有的还中了状元,现在也有很多考上大学的,只要努力,俺不仅能考上初中、高中,也一定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俺就去留学!”
“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叫异想天开!大柱,别不知道天高地厚大白天说梦话了!”
“俺就异想天开!俺爹虽然是农民,可俺爹也曾经当过红旗手!当初矿务局的让俺爹到他们矿务局去,俺爹没去,要是去了就是国家的工人了!俺不信什么天注定,俺就信俺自己!”
“你说你有多可笑,红旗手不是状元!人家让你爹当红旗手,不过是为了让他多干点活!你们倒好,还以为多了不起呢,好像你爹当上了状元似的!我问你,红旗手是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服穿?还是能当钱花?黄河大坝修完了,你爹还不是得回来种地吗吗?还不是继续当他的农民吗?还不是照样得听人家摆弄吗?当初你爹没去当工人说明啥?不正好说明他这辈子就是和土坷垃打交道的命吗?你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由不得你!”
李天明气得满脸通红,瞪着一双大眼睛不知道说啥好。
“你不服气是不是?没关系,有没有出息一试就知道。我问你,你能把拳头塞嘴里去吗?”
李天明不知道这个阴阳怪气的二姨夫葫芦里卖得到底是什么药,没吱声。
“办不到吧?你总算还有那么一点自知之明!”
田家兴的冷嘲热讽和蔑视一下子就把李天明激怒了,李天明不服气的脾气立刻上来了,眉毛也立刻竖了起来,啥也没说握紧拳头就往嘴里塞,塞了半天也没塞进去,急得脸红脖子粗。
大嫂一看李天明急得都快哭了,再看看田家兴洋洋得意的样子,气得恨不得扇他两撇子。
“每年过年,你总是弄一些花样砢碜羞辱天明,你还有个当姨夫的样吗!”
“大嫂,我是羞辱他吗?你是头发长见识短没见过世面人!”对自己的儿子说:“长生,把拳头塞嘴里去,让你妗子长长见识!”
长生啥也没有说,把嘴一张没费劲就把拳头塞进去了。
“怎么样,服不服?你知道这叫啥吗?”
“俺没有你有文化,俺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这叫直拳入气口!那年,一个相面的先生给长生相面,发现长生的嘴与众不同,面相也不一般,就让长生试试能不能把拳头塞嘴里去。长生没有费吹灰之力就把拳头塞嘴里去了。先生高兴地说,他相面已经三十多年的了,还从来没发现过像长生这种面相的人,这孩子不仅口阔容拳,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长大了必定是将相之才,贵不可言!你们知道啥叫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吗?”
所有的人既没有表现出感兴趣来也没有吱声,田家兴很失望但是并不甘心。
“大嫂你看仔细了,长生的额头就叫天庭,你看这天庭鼓溜溜的多饱满!他的下巴就叫地阁,这地阁就更奇了,远看是方形,近看又圆圆的,你说奇不奇!你再看看大柱的长相,好看是挺好看,但是,不是福相啥用也没有,这会儿你该明白啥是福相了吧!”田家兴觉着还不够劲儿就又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打量李天明。“常言道:手小抓财手大抓柴。你再看看他的手,快赶上大人的手了。脚也比一般孩子的大,不管咋看,都是一个出苦力的人!”
“俺从来就不信那一套!什么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有些人的脑袋也不小,大的跟北瓜似的,到头来一辈子都没有当上官不说,有的反倒成了叫花子了,你说是咋回事!手大又怎么了?俺虽然没有见过可俺听人说过:身大力不亏、手大掌乾坤、脚大走得稳、眼大瞅得真!手大抓东西肯定比手小的抓得多,不信现在就可以试试!脚大就更不用说了,脚大的人不管站在什么地方,哪怕是站在泥坑里,也能站得稳稳当当!人无论干啥都得能站住脚,如果连站都站不稳还能干啥!也不知道你从哪里弄来这么多没影的东西,逢年过节就白话一通,你到底图的是啥啊?你就不能正经八百地唠几句嗑说几句家常话!”
“难怪有人说,说话唠嗑也好辩论什么事也好,都得有同等的水平,不然的话,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讲不清。俺本来不想说了,不说,你们还是和过去稀里糊涂的过日子,咋穷的都不知道。谁都知道,嘴大吃四方耳大有福享,长生嘴大就不用说了,你再看看他的耳朵,比大柱的耳朵大多了!俺都看过了,别说大柱比不了,就是周围这些村子的孩子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赶上长生的长相的!俺知道,不管俺咋苦口婆心的对你们说,你们一律都不信,不但不信还不服气护犊子。说来说去都是俺多余,是自讨没趣!”
大嫂觉得田家兴不仅仅是太无聊了,而且是故意贬低李天明和自己,不由得大怒。
“俺就是不服气!看一个人有没有福能不能成器,那得看他有没有志气勤奋不勤奋,别的都是瞎胡扯!田家兴,当父母的也好亲戚朋友也好,都希望孩子们将来有出息,长生将来要是能大富大贵俺高兴,当不上官穷了俺也不会另眼看待他,绝不有厚有薄有亲有疏!如今孩子们都小,需要大人的关心和鼓励,你好赖也是个政府里的官,有文化又见识广,可你是咋做的呢?你对才十来岁的孩子说那些话那一句是在鼓励孩子?你不鼓励孩子也就算了,干嘛砢碜和嘲弄大柱?就算你没吃过猪肉,难道没有看见过猪跑吗?难道一点也不明白什么样的话该说,什么样的话不该说吗?田家兴,俺告诉你,你愿意说谁家的孩子尽管去说,但是,不准你说俺的孩子,包括天明!”
“大嫂,我知道你是大柱的干娘,我只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你火啥啊!明说了吧,你压根就看不上长生!哪怕是长生比大柱强一丁点你心里都不舒服,你说你做得对吗!”田家兴不但没发火反倒笑了。
“嘴是你的,你愿意咋说就咋说!不过,俺还想劝你一句,希望你不要用你的心思去揣摩别人!说话办事不要有失自己的身份!另外,俺虽然不懂得什么面相,大柱将来能不能有多大的前途咱先不说,就这股子志气就值得夸奖!人们常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别看你干了这么多年了才是个小干事,不等于别人都和你一样,说不定俺干儿子将来还真能当县长呢!”
“大嫂,俺就不明白了,家兴咋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他好歹也是你的妹夫,你咋就看不上他呢?为了大柱,你恨不得把家兴吃了,至于吗!这还不算,你向着大柱就尽管向着他好了,你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看不起长生,更不该事事都非得让大柱占先不可!别的事咱先不说,就拿当县长这件事来说吧,大柱才多大啊,说话就不着边不着沿的,如果现在不把他捋顺过来,长大了还了得吗!”二姐不满意了。
“二妹妹,嫂子啥时候看不起长生了?啥事让天明占先了?这几家的孩子俺哪个不疼?你说说,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想当县长有啥不好?咋就不着边不着沿了?他惹谁了还是碍谁的事了?他二姨夫有文化又是政府里的干部,说话也头头是道,他说的话就连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好意思说,他一个当姨夫的应该说那样的的话吗!俺不知道天明咋惹了他二姨夫了,让他二姨夫这么生气,天明不仅一点优点都没有,连长相都让他二姨夫都呢么讨厌,不见面便吧,一见面就贬斥天明一顿,你说说,到底谁看不上谁!俺也知道自己没文化,又是个庄家院里的老娘们做不了大事,可俺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大柱还小,不能一碗水看到底把他看死了,等他长大了,真的当了县长,你还有脸见他吗!”
大嫂的一席话说得田家兴夫妇词穷理尽,为了摆脱尴尬,不得不硬着头皮辩解。
“其实我也没别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说说他,让他以后说话注意点分寸别说过头了,你看你…干嘛往歪处想呢!”
“不是俺往歪处想,是你不但净往歪处还往歪里说!田家兴,看人不能从门缝里看了,把人都看扁了!把别人看扁了,不但不能抬高自己反而把自己贬低了!为人处世,不管是对外人还是自家人,都要与人为善!”
“俺田家兴从一个农村的人当上了县政府的一名干部,难道俺是一个啥也不懂的人吗?大嫂,你不要再教训俺了,俺知道该怎么做!至于大柱,他将来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俺不想说了,用老百姓的还说,那就骑驴看账本——走着瞧吧!”
如今的李天明已经不是小时候的大柱了,他再也忍不下去了,理直气壮地顶了田家兴几句。
“不用你瞧不起俺,你当不上县长不等于俺也当不上!俺现在能当班长将来就能当县长!你不信没关系,等俺当了县长,看你还有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