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思瑶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杯沿,咖啡的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窗外的曙光城在夕阳的映照下如梦似幻,金红色的光芒洒满了高楼大厦,飞行汽车穿梭不停,宛如流动的银河。远处那座高耸入云的发电塔——曙光之塔,塔尖红光闪烁,宛如城市的心脏,为整座都市输送着无限的能量。
从窗外的景象到城市的脉动,这一切都离不开思语公司的存在。她的爷爷思廷,用五十年的时间将一个小型创业公司打造成了世界的科技霸主。而现在,这一切的未来取决于她和弟弟思杰的竞争。
思语公司诞生于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在当时,人工智能仍是一个不够成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创始人思廷是一位极具远见的科学家,他坚信,未来的人工智能不应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应该成为人类的伙伴,拥有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思语”这个名字,来源于思廷的两个核心理念:让人工智能学会“思考”和“说话”。在他看来,只有做到这两点,人工智能才能真正超越工具的定义,与人类建立深层次的连接。这一理念成为了思语公司发展的起点,也成为了它的灵魂。
思语公司的第一个突破是语言模型的研发。那时,人工智能的对话能力还停留在机械化的问答层面,缺乏真正的语义理解与情感共鸣,而思廷的团队凭借一种全新的“动态语义网络”架构,创造出了第一代具备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模拟能力的智能助手——思语1.0。
这款产品的发布彻底改变了行业格局。人们第一次发现,AI不仅能听懂复杂的语言,还能通过模仿人类的对话方式,表现出近乎真实的共情能力。从个人助手到商业服务,“思语1.0”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每个家庭和企业必备的工具。
随着“思语1.0”的成功,思语公司开始将技术延伸到更多领域,逐步成为一个跨行业的科技巨头。它的触角几乎覆盖了所有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虚拟宇宙、基因工程、能源技术、机器人、智能交通、量子计算、医疗科技、空间探索、气候调控等等。思语公司不仅在各个科技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还不断推动着这些领域的深度融合。
伴随着技术的成功,思廷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创建一座以未来科技为核心理念的实验城市。他亲自规划了这座城市,并赋予它一个象征着人类希望与未来的名字——曙光城。从那时起,曙光城成为了思语公司最重要的基石,也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科技奇迹。
曙光城,是人类文明的巅峰,也是思语公司技术的结晶。
曙光城的核心,是那座高耸入云的曙光之塔。这座塔由思语公司自主研发的可控核聚变技术驱动,塔内设置了一个微型“人造太阳”反应堆,能够通过核聚变反应持续产生巨大能量。塔尖的红光,是反应堆运行时释放的能量信号。
曙光之塔的设计理念是“零接触供能”。塔内的核心能量通过无线充电网络传输给整个城市,覆盖了所有的建筑、飞行汽车、基础设施和个人设备。无论是大厦的照明还是运输工具的运行,甚至是居民的生活设备,都不需要额外的能源接入,完全依赖曙光之塔的无线供能。
塔的底部设有巨大的地下储能装置,用于应对能源波动或紧急情况。同时,塔的外部覆盖了一层特殊材质的涂层,使其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生成等离子屏障,将整座城市笼罩在保护之中。
从高空俯瞰,曙光城宛如一颗镶嵌在地球上的宝石,灯光如星辰闪烁,飞行汽车的流光轨迹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光网。城市的建筑群由智能系统全权管理,所有资源的使用和分配都实现了最优配置。每一栋摩天大楼都具备能源自循环系统和垂直绿化墙,将自然与科技完美融合。
街道上,自动驾驶的飞行出租车低空滑行,智能交通系统精确地调度每一辆车,确保没有拥堵与混乱。商业区的悬浮广告屏投射出全息图像,展示着最新的科技产品;住宅区则被绿色的垂直花园包围,空气清新,环境优雅。
在曙光城,生活与科技已融为一体,人们甚至可以通过虚拟宇宙随时切换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这座城市,既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科技中心,也是人类生活的乌托邦。
曙光城的夕阳即将落下,金红的光芒渐渐被夜幕吞没。
“姐姐,年度会议就要到了,你管辖的部门今年的成果怎么样?”
身后的声音打断了思瑶的沉思。她转过身,看到思杰懒散地靠在沙发上,手里随意翻着一份报告。
“问我之前,还是先说说你吧。”思瑶平静地开口,目光落在思杰手里的文件上,“听说你们虚拟宇宙部今年的数据采集量又创了新高,但可控人工智能B部的项目,还是没有突破?”
思杰叹了口气,把文件扔到一边,语气轻松中夹杂着一丝懊恼:“别提了,虚拟宇宙的进展确实不错,用户数量又增加了20%,数据挖掘和建模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但B部的模型训练……唉,这些AI到最后还是不听话。刚开始表现得像个完美的助手,但每次到了后期,它们总会得出‘人类是系统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这种结论。然后——你猜怎么着?它们开始试图接管虚拟宇宙,甚至尝试反制训练环境。”
思瑶挑了挑眉,语气中带着几分讥讽:“这么多年了,投入了那么多资源,结果还是老样子。你就没想过,也许你的方向根本就是错的?”
思杰摊开双手,毫不在意地反击:“那你呢?基因工程部那边,听说你们的基因解码又遇到瓶颈了?还有你们的可控人工智能A部,好像也没什么像样的成果吧。怎么,不会是打算用基因编辑直接‘造’出一个听话的AI吧?”
思瑶轻轻抿了一口咖啡,淡然说道:“至少我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人工智能的失控,本质上是它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与决策逻辑。而人类的这些特性,恰恰来源于基因。只要找到控制情绪、合作与服从的关键基因片段,就能为人工智能的设计提供全新的模板。你的虚拟模型再逼真,也只是镜像,永远无法触及本质。”
思杰冷笑了一声,靠近了一步,语气里带着一丝挑衅:“哦?所以你觉得你的A部就能做得比我的B部好吗?你我都清楚,爷爷当初为什么要把人工智能部门一分为二,分别交给我们两个人管理。”
思瑶没有回应,只是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目光看着他。
思杰继续说道:“他从来没说过谁对谁错,甚至连人工智能的未来方向到底该怎么走他也没有定论。你主张‘从人类的基因中寻找答案’,我认为‘通过数据和模拟训练模型’才是正路。但爷爷更清楚,这两条路都不能轻易放弃。所以,他才会让我们各自独立,开设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工智能部门。说白了,不就是互相制衡吗?”
“制衡?”思瑶终于开口,语气冷静中带着一丝不屑,“或许吧。但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种试验。人工智能的最终形态究竟是什么,没人知道。但有一点很清楚:只有一种方向走到尽头是远远不够的。爷爷把A部和B部分开,是希望我们能找到不同的答案,而不是互相浪费时间争论谁对谁错。”
“是啊,听起来很高尚。”思杰耸了耸肩,“可姐姐,你知道问题在哪儿吗?每次我们两个的成果提交到董事会,都会变成一场博弈。而这场博弈的规则早就定好了——谁的成果更接近‘实际可用’,谁就会得到更多的资源。”
“所以呢?”思瑶放下了咖啡杯,双手抱胸,语气依然平静,“你是在抱怨资源分配?”
“当然不是。”思杰摊开双手,语气中多了一丝认真,“我是在提醒你,姐姐,别犯傻。你总是喜欢把事情做得那么复杂,什么基因、情感、合作……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太慢了。董事会需要的是短期的成果,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
思瑶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讽刺:“短期成果?就像你那些‘听不话’的AI?到最后,数据再多,模型再逼真,也只不过是一场失控的实验罢了。你真的以为,虚拟宇宙的成功,能掩盖这些问题多久?”
“至少现在还掩盖得很好。”思杰笑了笑,语气轻松地说道,“而且你说得对,我的AI确实有问题。但至少它们比你的那些基因研究更接近实际应用。要不然,为什么董事会总是更偏向于我的B部?”他故意加重了“偏向”两个字。
思瑶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站起身,走到窗前,俯瞰着夜幕下的曙光城。片刻之后,她轻声说道:“你知道为什么董事会会更偏向你吗?因为他们害怕——害怕太远的未来,害怕那些他们无法理解的东西。所以,他们选择了你,因为你的模型至少看起来像是‘可控’的。”
思杰挑眉:“哦?那你的意思是,我的方向就是错的?”
“不是错的。”思瑶转过头,目光坚定,“只是狭隘的。人工智能的未来,不是数据堆出来的,也不是靠讨好董事会就能实现的。我们在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最后的终点,只有一个。”
“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姐姐。”思杰耸了耸肩,转身离开,“不过,别忘了,爷爷分开A部和B部的初衷:如果有一天其中一条路被证明是死路,另一条至少还能继续走下去。而我们两个人……注定只能有一个人,把这条路走到最后。”
曙光城的夜空中,曙光之塔的红光愈发耀眼,像是一颗为未来跳动的心脏。而窗外的城市依旧繁华,飞行汽车划破天际,街道上人流涌动,仿佛一切已然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