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玄幻奇幻 / 直到人生尽头 / 7月31日:社会心理学阅读提炼 六

7月31日:社会心理学阅读提炼 六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六章:从众和服从】
  群体由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组成,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常常如此一致?
  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哪些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
  哪些人更可能抵制从众的压力?
  从众是否就代表唯唯诺诺?
  从众是否包含“群体团结”和“社会敏感”的成分?
  「第一节:从众的概念」
  从众即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其表现形式有两种:
  顺从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服从是顺从的一种,是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接纳是指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有时接纳会紧跟着顺从出现。
  我们可能发自内心地接受一开始质疑的事情。
  正如第4章所强调的,态度会紧跟着行为发生变化一样。如果我们觉得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那么我们通常会赞成自己所坚持的行为。
  「第二节: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谢里夫发现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觉估计。
  所谓“正确”答案的规范形成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批的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
  阿施先让实验者听到其他人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相等,然后自己做出判断。
  当其他人一致地给出错误的答案后,结果发现有37%的实验者会从众。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顺从的极端表现形式——服从。
  在最理想的条件下——正当的、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反抗的榜样,有65%的成年男性参与者完全服从命令,对隔壁房间发出尖叫的无辜受害者实施具有伤害性的电击。
  这三个经典实验揭示了几个现象的效力: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小恶会助长态度,进而导致大恶。好人面对恶劣环境时,也会做出令人斥责的行为——即使恶劣的情境也会激发某些人产生英雄主义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情境的力量。
  经典的从众实验解答了一些问题,但也提出了新问题:
  人们有时从众,有时不从众。
  (1)他们什么时候会从众?
  (2)为什么人们会从众?为什么他们不忽视群体“做真实的自己”?
  (3)是否有一种人特别容易从众?
  接下来我们依次探讨这些问题。
  「第三节:预测从众的因素」
  利用从众实验程序,研究者考察了从众产生的环境条件。
  某些情境下人们特别容易从众。
  例如,
  从众会受到群体特征的影响:
  当3个以上的人或群体塑造行为和信念时,人们更容易从众。
  群体凝聚力也可以加强从众。
  塑造行为和信念的人地位越高,人们越容易从众。
  当人们的反应是公开的——面向群体——时,人们越容易从众。
  如果示范行为或信念前后不一致,从众行为会减少。
  所有人都给出了同样错误的答案,但其中有一人给出正确答案时,有这样一个不从众的人做榜样、破坏群体一致性,我们会更坚定自己的答案。
  事前承诺:
  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做了承诺,就更少屈从与社会压力。
  现实社会中,仲裁官和裁判员很少推翻自己最初的决定。
  「第四节:影响个体从众的原因」
  规范影响:
  指个体想要“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遭拒绝,获得人们的接纳或赞赏。
  社会拒绝令人痛苦。如果我们偏离了群体规范,常常要付出情感代价。
  信息影响:
  指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他人的行为通常能够提供十分有用的信息。
  我们通常希望通过他人来得到——或确认——正确的答案。
  「第五节:从众的个体差异」
  “谁会从众?”
  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人格测验总分并不能准确地预测个体的特定从众行为,但却能较好地预测个体总的从众倾向和其他社会行为。
  特质影响在“微弱的”情境中显得很强大,因为微弱情境下社会情境的力量并不能掩盖个性差异。
  虽然从众和服从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文化的社会化作用却使人们的社会敏感性存在差别。
  社会角色包含一定程度的服从,当个体跨入新的社会角色时,服从于这个角色的社会期望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第六节: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社会心理学重视社会压力的力量,但同时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力量。
  我们并非被动的木偶。
  当社会强制变得过于高调、惹人注目,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为了恢复自由感而公然违抗强制力量的动机。
  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
  于是,我们就会以那种坚持自己独特性和个性的方式行事。
  在群体里我们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身处女性群体中,男性最能意识到自己是男性;在黑人群体中,白人则更能意识到自己是白人这一独特之处。
  后记:
  绝大多数西方人都会赞赏不从众的个人主义的优点。
  但是,提倡社群主义的学者提醒我们,我们同时也是社会动物,拥有归属的基本需要。我们并不能在绝对意义上对从众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我们要平衡自己的自立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
热门推荐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永生拔剑就是真理谁还不是个修行者了悍卒斩天指点考古队,竟被当成盗墓贼我有一身被动技黄金召唤师无限仙凰道重生之末日独宠从情满四合院开始穿越九叔:吾徒有谪仙之资绿茵腰王斗罗之开局签到女神小舞天牧绝世武圣极灵混沌决香江纵横之1982斗罗:开局俘获女神朱竹清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