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汤海江的父亲汤三九一生在村里见风使舵,各方讨好,呼风唤雨,到那里都是吃香的喝辣的,到那里都是推牢扳牢自己的抓牢不吃亏。虽然表面上看是吃的油光满面,一脸的福相,但长期无节制的吃喝,终于还是吃出了大病。而这种病发作起来汤三九就会全身特别是内脏剧烈的疼痛,到后来竟然要用到麻药了。所以,如何去寻找麻醉药,搞到麻醉药又成为了汤海江一家人的一项重要工作。
大约是在汤海江和王小兵合伙开汽车修理店的那段时间,有一次汤三九在家里吃饭时肚子突然剧烈的疼痛,家里人马上把他送到医院。医生为他做了全身的检查,最后开出了杜冷丁这种药,说也奇怪,用了杜冷丁这种药,汤三九剧烈疼痛难忍的感觉没有了。从这时起,汤海江一家都知道了,原来他们的父亲汤三九需要用麻醉药才能止痛。从此以后,汤海江就走上了寻找麻醉药,如何搞到麻醉药的寻药之路。
几个月后的一天,汤三九在村子附近的一个茶馆喝茶。喝着喝着突然身体剧烈的疼痛,痛的连说话的声音都变调了,一只手按住肚子另一只手扶着桌子使劲的喊疼。茶馆里其他喝茶的人马上跑去告诉汤海江一家,汤海江和他母亲娄彩娥马上骑着三轮车到茶馆,把汤三九扶上车,一路骑去,到了市区城里的医院里,马上直奔急诊室。急诊室的医生,重要的几点问了一下,知道了是怎么回事,马上按排治疗,给汤三九打了一针杜冷丁,一会儿,汤三九的疼痛才止住,神也还过来了。汤海江无论在那里都是八面玲珑,会找关系托人,一看杜冷丁的止痛效果这么好,马上寻找各种关系,最后竟然托到了主治医师那里,希望医生多给他开几支杜冷丁。医生听了后,给汤海江建议,老是给病人打杜冷丁是会上瘾的,而且长期打的话效果也会下降的,最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这样效果会好一些。所以汤海江就听从了医生的建议,请医生对他父亲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汤三九住院了,每天由娄彩娥在医院陪护。而汤海江和他的三个姐姐就轮流着将烧好的饭菜送到医院里给他们的父母吃,当时,汤海江的二姐汤涵正好嫁到市区城里的一户人家给刘子伟当老婆,所以很多时候的饭菜是由汤涵做好送到医院的,汤三九在住了一个月的院后,医生为他开了岀院手续。
回到家的汤三九没几天就把医生对他说的话忘了个一干二净,又是大吃大喝的。还好汤海江在汤三九住院其间,请医生给开了急性止痛药,如果汤三九实在太痛了,就给他吃点止痛药。并尊照医生的话,对汤三九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因汤三九没有医保,所有的医疗费都要自掏腰包,汤海江为了省钱,到处去搞中草药。有一天,汤海江听村里的人说城里的中药厂每天的中草药进出量很大,如果有熟人的话,是可以搞到中草药的。所以汤海江一边找熟人托关系,希望能认识几位中药厂的职工,到时候让他们给搞点有麻醉作用的中草药。一边自己骑车自行车,有空的时候到中药厂实地去察看,并在他们上下班的时间段有事没事的到他们的厂门口去转转,希望能碰到有认识的人在中药厂里上班,到时候请他搞中草药就容易了。去了几次中药厂门口,也没有碰到有认识的人,倒看到厂里的装卸工将用麻袋装的草药用手拉车一车一车的往厂里拉。原来,中药厂门前的马路比较窄,大货车开不进,而中药厂用到的原材料都是从外地用大货车运来的,所以大货车只能停在离中药厂大约一里路外的大马路上卸货,再用手拉车将用麻袋装的中草药原料一车一车的拉进厂里。汤海江仔细的观察了拉进厂里的草药,这些装草药的麻袋有些竟然是破掉了,而且在手拉车上还时不时的掉下一些到路上。汤海江灵机一动,在拉的过程中这些草药都会掉下来,那在卸货现场的地上掉落的肯定会有很多。想到这里,汤海江马上向旁边路过的人打听:“师傅,这车上掉下来的是什么中药啊,怎么都是像树根啊”。正好这位路人是从中药厂里出来的,笑着对汤海江说:“小伙子,这叫金钢子(当地的一种叫法),是一味中药,煎了喝有麻醉作用的”,边说边走掉了。汤海江听了马上跟随一辆在中药厂里卸了货,又回去拉货的手拉车后面,走了大约五六分钟的样子,就来到了大货车卸货的现场。只见一辆十多米长的大货车停在大马路边上,中草药在车上装了有个四米多高,站在货车最上面的装卸工正一麻袋一麻袋的将货卸下来。下面的装卸工就将从上面卸下来的草药装上手拉车,然后一车一车的拉走到中药厂里去。而在地上也确实有不少从车上掉下来的草药,汤海江本来是想走上前去捡掉到地上的草药,但看到现场有一名年纪大约五十来岁的管理人员拿着大扫把将掉在地上的草药扫到一起,用铁锹一铲一铲的铲起放进带来的空麻袋里。汤海江想,就这样冒冒失失的上前去捡,现场管理人员肯定会阻止不让捡。只见汤海江灵机一动,走上前去,拿出香烟,递给了现场管理人员和车上的装卸工每人一根香烟,然后拿出打火机为他们点燃香烟后对现场管理人员说:“师傅,我父亲最近肚子老是疼,我想捡一点掉在地上的草药,拿回去煎一下给他喝,不知道会不会好一些”。这位管理人员和装卸工们想想汤海江给的烟也抽了,顺手做个人情,笑着对汤海江说:“小伙子,这是金钢子,放在锅里用水煎一下喝了是有点麻醉作用的,但货车旁边这里不能捡的,经常有厂里的领导出来检查的,到时候让领导看见有人在车旁边捡中药材,就会说我们没有管理好,我们都要扣奖金的。要不,你在路上可以捡的,手拉车拉过肯定有掉落在地上的,你仔细的去捡一下,捡一点给你父亲吃吃的这点中药还是有的”。
汤海江听了现场管理人员的话,还真的到路上去捡了,他手里拿着一只黑色塑料袋,从卸货现场沿着手拉车的线路向中药厂的方向走去,当看到路上有一两块掉落下来的中药,马上走过去把它捡起来放入塑料袋里。汤海江在这条路上来回的走了几趟,塑料袋装满了捡来的中药,这时候,大马路上的大货车也卸完了货,驾驶员正在把货车拦板翻起来扣好,检查了一下货车的各项安全措施后上了驾驶室开走了。
汤海江拿着捡来的中药材,高兴的骑着自行车回家了。正好这些天汤三九的病又发了,汤海江回到家里,马上用清水洗了一下捡来的中药材,洗好后放入一只砂锅中,加入清水,放在煤炉上用小火煎。大约煎了一个小时,汤海江看看差不多了,就把中药汤倒出来盛入小碗冷却,药渣没有倒掉,听人说,可以煎三次。一会儿,倒出来的中药差不多温热了,汤海江就端着碗拿给汤三九喝,这锅中药材一天煎了三次,汤三九按时服用。到晚上,汤海江把煎过的药渣拿到门外倒在路上,当地有个迷信的说法,将病人喝过中药的药渣倒在马路上,让众人踩,病很快就会好的,因为路过的人把病踩死了。从此以后,汤海江有事没事的都会带个黑色塑料袋到中药厂卸药材的大马路边上去转转,如果看见中药厂的装卸工在卸货,就将他们掉落地上的中药材捡一点回来煎了给汤三九喝。不但有金钢子,还有薄荷叶,细辛,川乌,草乌等等,反正人家说这些草药也有麻醉作用的,都要,都捡回家煎了给汤三九喝。
汤三九因为生病喝了有数年的中药了,不但有医生给他开的方子,还有民间的一些草头郎中开的药也吃,汤海江捡来的的中药煎了也喝,反正别人说什么好,都会去拿来或买来试着喝。尽管这样,但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后来听人说,到田野里去抓只癞蛤蟆(又叫蟾蜍)来吃吃,病可能会好的快点,所以汤海江又干起了捕捉蟾蜍的工作。因为汤海江以前捕捉过鱼虾,所以对捕捉蟾蜍并不陌生。到了晚上八点钟左右,汤海江就拿着一只小网兜和一只用来装蟾蜍的透明塑料瓶,再拿着手电筒,脚上穿着一双高帮雨靴,防止被蛇咬到,就去捉蟾蜍了。到了田边,用手电筒照着,一路找过去,找了半个多小时,没有找到一只蟾蜍。想想还是换个地方再找找吧,就来到了水稻田边的灌溉渠里找,还真的在灌溉渠引水沟里让他找到了一只。汤海江知道,蟾蜍是有毒的,听人说,蟾蜍喷出来的液体沾到人的眼睛里是会瞎的,所以汤海江出来之前带了一副眼镜。他将眼镜先带上,拿起小网兜一下子罩住蟾蜍,然后放进塑料瓶中盖上盖子,捉到蟾蜍后,汤海江就回家了。第二天,汤海江正准备将蟾蜍杀了像煎中药一样煎了给汤三九吃,但村里的张老四说很多药都是要泡制过的,新鲜的蟾蜍毒性大,不能直接吃的。张老四建议用度数高的烧酒浸泡个几个月再喝效果比较好,所以汤海江就请张老四帮忙,将蟾蜍浸泡在烧酒里把瓶口封好藏起来。
汤三九虽然年轻时吃香的喝辣的,但到了年纪大起来时才知道,以前长期无节制的白吃白喝,到了老了却是吃出了一身的病。长年的病痛,加上连续喝了几年的中药已经是身心俱疲,万念俱灰,悔恨交加。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一天,他把他的老婆和三个女儿和儿子都叫到床前,断断续续的向家人讲述了他的过去。原来,汤三九年轻的时候在村里并不是做墙头草的,而是很强硬的,正当他春风得意的时候,村子里另外的一帮人竟然比他还要厉害,汤三九在一次与这伙人的纠纷中打斗了起来,汤三九落了下风。当时那伙人有好几个人,一位平时和汤三九关系比较好的人眼看汤三九被打的很惨,为了保护汤三九,竟然被方转而围攻对付,甚至被对方整了个半死,而汤三九却因此没事了,但害怕极了。而汤三九的同伙为了帮他,不但差点被整的半死,全身遍体鳞伤,而且名声扫地,汤三九根据当时的情况,认为如果还是和为了帮自己而差点被整了个半死的那个人一道,迟早要被对手整死,而如果当墙头草,至少可以避免再次被整。因此,在那个时候,人性最丑恶的一幕出现了,汤三九竟然当起了墙头草,竟然对同伙倒打一耙,出卖了帮助他的人,把这次引起纠纷的原因都推到了为了救他而被整的遍体鳞伤的同伙身上。在这场打斗中,汤三九因为当了墙头草而没有吃亏,并到处说,他是被同伙害的,而其他原来同情他帮助他的人因为不肯屈服低头都吃了大亏。正因为这件事,汤三九索性就当起了墙头草,而且这个墙头草还真的当了个风生水起,油水满满,甚至后来发展到为了骗吃骗喝而对村民坑蒙拐骗。比如有村民请他办事,明明汤三九没这个能耐而办不了的事,他也会答应下来,先骗顿饭菜吃吃再说。等到了实在应付不过去的时候,就对这位村民说:“本来我已经快要帮你办好事了,是某某人从中作梗,才办不成的,而某某人到死都不明白是什么时候得罪了这位村民的。不久,汤三九讨了老婆娄彩娥,一年后,娄彩娥就生下了他们的大女儿汤涓,至于为什么会取这么个名字。本来就姓汤,已经有三点水了,又在取的名字里也有个三点水。汤三九很迷信,他是这么想的,自己现在当墙头草当的是风生水起,油水满满,到那里都是吃的油光满面,而这些可能是自己沾了姓汤的一个字,经常能吃到村里人办的红白喜事豆腐饭之类的酒席,因为一般吃酒席到最后都有一碗汤上桌,正好对应姓汤这个字,而名字是三九,一般连贯的读法应该是三六九或一四七,而名字三九中间的一个字六没有,正好对应村里的红白喜事豆腐饭,因为村里的红白喜事豆腐饭不是天天办的,而是要隔几天或隔一段时间才有的,所以这汤三九三个字正好对应了村子里隔三差五的喜酒豆腐饭。因此给女儿取名就要取有三点水的字,以后女儿不但像他一样因为姓汤而有油水,而且不管到了那里都有油水。而在二女儿出生后,汤三九已经不满足孩子以后有油水捞这么简单了,而是希望捞来的油水自己吃不完,还有多余的下来,就像村里的那条小河,遇到发大水,水流急时,连河堤边上的涵洞里都渗透进去了,所以给二女儿取名字叫汤涵。而三女儿取名叫汤漫,不但希望她像自己一样有油水,而且这油水就像村里的那条小河发大水时一样满的漫过河堤坝,满出来的水流的河堤坝边上的田地里到处都是,所以取名汤漫。而给儿子汤海江取名字的时候,正是他汤三九人生达到顶峰的时候,在村里基本上他说了是可以算数了,所以这个时候他给儿子取名字就更加的讲究。他开始给儿子想好的名字是汤江海,想想自己姓汤,油水就这么多了,但想想终究是一碗汤的那么点油水,不够,索性名字里给他取个江字,因为现在的目标要更加长远,要像江河那么长,而这时的汤三九,村里红白喜事,喜酒豆腐饭,到处有的吃喝,心宽体胖,心态很好,所以给儿子取名字不但要取江字,心态更要比自己还好好,好的像大海那么的宽广,所以就给他取了个汤江海。但汤江海在当地的方言中叫起来很别扭,还是汤海江叫起来顺口,后来索性就叫汤海江了。
家人们就这样静静的听汤三九讲,不去打断他说的话,汤三九继续讲,对那个时候被他坑蒙拐骗过的一些人,他很后悔,正因为他的不厚道,使那些人吃尽了苦头。有些人本来穷的连自己也没有的吃,却要从牙缝隙里省下来巴结他。而且汤三九的报应也来了,生了那么多年的病,这病生的是身心俱疲,万念俱灰,悔恨交加。所以,希望家人在他去世后,能够请些人给他做做道场,给他超度一下,解除那个时候被他害过的人的仇恨。到了这个时候,汤三九虽然对自己作的恶有所悔悟,但他这个人非常的迷信,不是去向被害人或他们的亲人道歉悔过,而是寄希望于用迷信的方式请人给他做道场。汤三九继续讲:“本来希望给几个孩子取个有油水的名字,希望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能够风生水起,像自己年青时一样,到那里都有油水捞,到那里都是吃香的喝辣的,但事与愿违。特别是儿子汤海江,在同龄人中,书读的也不算低,而且从小处心积虑的为他在同龄人中树立威信,本以为会有一番作为,但没想到至今却是一事无成,这些天想了好几夜,也想通了,看来时代确实是变了,不是变了一点点,而是变化太大了,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总以为,只要捞的到,都是自己的,并且没有一点点投资意识,特别是儿子这些年比如开汽车修理店,开服装店,开防盗门窗店等等,都舍不得投入一分钱,都以自己的聪明去蒙亲朋好友,始终都以自己又做了一票无本生意而沾沾自喜。却想不到,最终竟是促成了如王小兵等一大批人事业的成功。想想这些人现在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而自己却还住在祖传的几间东倒西歪的青砖瓦房里,特别是海江到现在却还是一事无成,现在想想都心酸。所以我想,以后孩子们不要再做无本生意了,转型做有投资有本钱的生意吧,只有这样,或许还有发展的机会”。汤海江和他的三个姐姐听了汤三九的话,含着眼泪说:“请父亲放心,我们以后一定转型做有投资有本钱的生意了,再也不做无本生意了”,汤三九听了他的几个孩子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汤三九把要说的都说了,要交待的都向几个孩子们都交待了,也想通了,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汤三九去世了。汤三九一直到死,终究还是没有喝上汤海江特意为他去捉来蟾蜍并为他泡制的蟾蜍酒,而其他的人也不想喝这种酒,所以汤海江只能拿去倒掉了。
汤海江一家按照汤三九临终时的遗言,为他请了一批道士做道场,为首的道士问了汤三九生前的一些事后对汤海江一家说:“根据汤三九在年轻的时候和那么多人有过节和仇恨,这个道场做个一两天不够的,要做也应该做个七天,这样才能解除那些人对他的仇恨”。正所谓,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巧门,这位道士为了多做几天生意,还真的想的出理由,因为做道场是按天算的,多做几天就能多挣钱。汤海江听了道士的话,咬咬牙说:“七天就七天,但做的效果要好的,如果效果不好,这钱不付的”。道士对汤海江说:“你也不出去打听打听,我做的道场,说差的还没有过”。汤海江听了道士的话,也不再说什么,就和道士讲好价格,请道士为他父亲做起了道场。
这道场在汤家的灵堂里做到了第三天,没想到,村里接到上面的通知,现在农村都在搞新农村建设,要移风易俗,迷信活动不能搞了,而且村里的人找到汤海江,要他马上停止迷信活动。汤海江也没办法,想想这做道场也是按天算的,不做还可以省点钱,就和道士商量停止了做道场,过了两天直接将他父亲出殡了,省下了几天做道场的钱。而汤海江因为这做了一半道场的事,竟被村民们取了个半脚佬的绰号。而汤海江在此后干的一些事,有时候干到一半就不干了,或干不下去了,还真的有点半脚佬的样子,但这或许是一种巧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