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董仲舒,汉代儒学大师,推动儒学从民间学术转变成官方正统思想的大佬。
广川人,家境挺好,地主出身,生活条件优越还热爱读书。
关于他热爱读书还诞生了一个典故:三年不窥园。
简单介绍一下哈,就是说他老爹怕他读书太闷,就建了个园子供他闲暇娱乐放松,结果这位大佬愣是三年没在园子里活动。
所以他的第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嗜书如命。
因此人家的知识储备量肯定是够的,尤其是文盲率几乎九成九的秦汉年代。
当时人家读书也不是偏科,在主修儒学专业课的同时,顺便选修了诸子百家的学术。
出身好+学习专注+博览群书,铸造了董仲舒一代儒学大师的底色。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因此景帝听说他的事迹后,就封董仲舒为博士。(中央属官,充当皇帝的顾问和文书整理,可以理解为智囊团)
当然,也可能是自己闷头读书惯了,大师也有点社恐,董仲舒在三十岁开始大收门徒,收徒不限出生,但是他自己有怪癖:只在帷幕中隔着帘子为学生讲学。(虽然跟垂帘听政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我认为哈应该就是社恐,有社恐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这是他的第二个性格特点,专心搞学术的社恐很正常,能沉下心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第三个性格特点,教育有方,虽然董博士比较社恐,但这不代表人家教学水平差,相对而言,在景帝时期,董博士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教学工作上了,成就斐然,他的学生很多都做了官,甚至在地方上当上了诸侯王国的国相。
当时随着汉武帝的上位,董仲舒又迎来了新的机会。
在之前汉武帝那篇就有言,在汉武帝掌权初期,因为窦太后的存在,迫不得已只能蛰伏,继续积蓄力量,等到窦太后没了后,汉武帝才开始去施展自己的雄心。
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原来长期推行的道家“无为而治”治国思想。
汉武帝在汉代帝王中,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帝王,在政治、军事、文化、农业、经济方面均有建树,因此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符合他的雄心壮志。
这也难怪,经过高祖、文帝、景帝的治理。汉武帝接手的是一个修养生息几十年的富得流油的国度,但是北边的邻居不好说话,而且也不老实,手里有钱自然要准备削他,高祖白登山被围、和亲几十年的账也该清算了。
补充一点:虽然在古代儒学思想是正统思想,但是在实际王朝运行中,往往是儒、道、法换着用的。乱世用法家思想,王朝初期用道家无为治国理念,王朝稳定后使用儒家思想,稳定社会秩序,并适当给予底层上升空间,这是封建社会的运行逻辑,所以不要以为古人傻不愣登的都是腐儒,古人处理也是很灵活的。
于是乎就有了汉武帝与董仲舒之间的对话。
具体总结一下哈,就是天人三问:如何巩固统治;治理国家的政术;天人感应是什么?
对此董仲舒为具体做出了回答:详细阐述天人感应理论、论述了君权与神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对于汉武帝这样雄心勃勃的君主来说,这套理论刚好符合了他对于加强君权的需要,而且首次在政治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大一统。
当然这套理论对于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先秦儒学的出发点是复古,(周礼)因此各个先秦大儒虽然名声远扬,但是统治者不怎么喜欢,儒学只能作为民间显学而存在,但是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儒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成为跃升至官方正统思想。反正后世的儒生应该挺感激董仲舒的。
其次,汉代儒学由于带走迷信性质,在东汉异化成谶纬之学,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都是董仲舒汉代儒学异化的产物。
最后呢,就是由于独尊儒术,导致诸子百家学术,或被吸收进儒学,或被消灭(如墨家,天生跟儒家不对付,在汉代传承断绝)春秋战国以来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就此成为历史。
当然,对于董仲舒来说,最值得高兴的就是他的主张被采纳了,而且汉武帝也很够意思,由于此时窦太后仍在,因此汉武帝怕他受牵连,送他去诸侯国进行避难,顺便实践他的思想主张,(跟我们的改革试点类似,地方探索经验,得出结论,再推广到全国,多学历史肯定有用,错不了)
第一站,江都王刘非,人挺残暴的,但是对董仲舒挺礼貌。(人不傻,至少懂时务)
在这里担任国相(汉代国相相当于郡守)的日子里,他的第三个性格特点展露出来—感染力强。董仲舒能力强,江都王慢慢地很信任他,并将自己想谋反的事告诉了他。但是董仲舒不是小人,没去打小报告,但是应该挺会忽悠的,用一张嘴(春秋大一统思想)劝江都王,使这位王爷打消了谋反的想法。
但是吧,俗话说得好,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董仲舒应该学的东西太多,后面迷信天象之说,(天人感应理论来源,反正他挺信的)因此在后面因皇家宗庙接连起火而上书规劝汉武帝的行动中,汉武帝有点烦他,就贬黜成平民了。(兄弟说的挺好,去基层好好反思吧)
等到汉武帝在此启用董仲舒,已经是四年后了,在这四年里,董博士日子挺舒坦的,每天读书、教学生,没啥生活压力。
但是吧,这次的差事可不好,胶西王刘端,这位爷更残暴,凶名满天下,比刘非还难伺候,关键是这人性格无常,心里MMP,表面笑嘻嘻那种人。(尤纵恣,数害吏两千石)他的前任就是被刘端干掉的,你说这种人能不担惊受怕啊,因此在战战兢兢干了四年国相后,直接告病辞职了。(惹不起,还躲不起啊)
这就是董仲舒,在汉代儒学中,被誉为“圣人”。他的理论迎合了汉武帝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得到重用,用处没了后,就被丟一边了。但是他的儒学思想却是实实在在影响了后面2000年的中国,儒学在他手上真正成为正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