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晁错,这也是一个跟贾谊同时代的人,只不过没有贾谊那种天胡开局再一蹶不振的戏码,晁错是一步步爬上去的,跟贾谊的共同点都是大汉王朝的改革家。
晁错师承张恢学习申不害和商鞅(均为先秦法家一代扛鼎之人)的刑名之术。汉文帝十二年,汉文帝采用察举制,征召有才之人做官,而晁错以通晓文献典故成功做官(太子掌故),后因汉文帝需要治《尚书》的学者,因此前往齐地学习《尚书》,回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汉文帝看的很清楚,基本上这是给太子留得班底,为孩子铺路)后因《太子治术数疏》写出了汉文帝的心声。(为君者既要有法家驭臣之术,又要走儒家安民德政)因为汉文帝就是这么干的,而且手腕极其高明。
因此凭这一篇文章直接平步青云,成为太子的老师(一般这就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帝师)。而在贾谊之后,晁错也上疏提出改革意见,而且因为是从底层一点点爬上去的原因,同贾谊相比,他的措施不是高大上的空谈,而是具体可以实操的措施,就是不太人道。
比如晁错针对当时国家的各种危机,提出了几项措施:
第一、移民实边:晁错提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百姓移民至边境地区,以增强边疆的防御力量。这些政策包括免罪、拜爵、免除徭役赋税等,旨在使移民能够安心在边疆生活并参与农业生产,从而确保边疆的稳定和粮食供应。(所以说基层锻炼很重要)
第二、以夷制夷:晁错还提出了争取与匈奴相敌对的游牧民族,使之与匈奴交战,以此来减轻汉朝的军事压力。这一策略旨在利用外部力量来平衡匈奴的威胁,增加汉朝的战略选择(汉武帝反正用的挺开心的)
第三、削藩策略:晁错提出了《削藩策》,主张削减诸侯王的封地,以防止他们势力过大,最终可能导致反叛。他认为,无论是否削藩,诸侯王最终都会反叛,因此建议提前削藩,以减少反叛带来的影响。(坦白的讲,这没错,毕竟后面确实有七国之乱,但是不好意思,文帝年龄大了,不想折腾了)
所以说人家晁错才能出众,精通儒法精髓,又不是死读书,对于治国策略也有自己的了解,而且跟太子关系好,(太子的家庭教师,教太子帝王之术的人)
因此景帝也很够意思,上位后非常宠爱晁错,晁错的很多意见都得到的采纳,甚至当时的丞相因为嫉妒景帝对晁错如此受宠,还想以晁错私自破墙开门打小报告,可伶这家伙低估了人家师徒的交情,结果屁用没有,给自己气病一命呜呼了。
但是他的死其实都是平时埋下的祸根,因为他是儒法兼修的,一开始得到重用也是因为儒学成就(去山东留学学习《尚书》)结果平时一声不吭,直接给汉文帝整了个削藩。首先得罪的就是诸侯王,挨削的就是他们。其次就是汉朝初年的国策。
我们都知道汉朝初年奉行的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还有刘邦定下的“非有功不得为侯”的规定,因此对于功臣集团来说,只要不折腾,他们的侯一直是稳的,而诸子百家中最能折腾的就是法家(秦国信奉法家思想崛起的)对于功臣集团来说法家思想是不可能忍的,毕竟有人要来分饭碗了。因此对于功臣集团来说,晁错已经上了黑名单了。所以他的敌人不少,朋友不多。
还有他的性格问题,汉书中给他的评价是峭直刻深。就是说这个人就属于那种偏执、有才能、性格还直、心狠手辣型的人,这导致他在朝堂中常常被孤立。再加上他平时得罪的人不少,这才为自己不得善终埋下了祸根。
时间来到了景帝时期,晁错的削藩终于得到了实施。然而诸侯王们也不废话,(手里有钱有兵,怕你啊)直接打出了“清君侧”的口号。本来景帝为了削藩一直在准备,可是晁错平时得罪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功臣集团,景帝还指望着他们去四平叛,因此,对不起了,晁老师,我只能借您的脑袋去让功臣集团为我出力。
于是乎,晁错在身穿朝服(官衣)的情况下一脸懵逼地被拉到菜市场被腰斩(在腰上砍一刀,人不会马上死,但是会在极度痛苦中慢慢死去,李斯当年也是腰斩,直到雍正年间废除)了。随后连带着全家老小一块上路了(所以说哈,汉朝皇帝就是纯粹的政治生物,感情有但是不多,该抛弃就抛弃,一点没磨叽)
他的一生就是太迷信皇权了,以为凭借皇帝一个人的支持就能保护住自己,还是对老刘家的感情有啥指望?在帝王的眼中任何人都是棋子,都是可以牺牲的,从这一点看,他的死实在冤枉,景帝知道他是对的,但是没办法。必须用他的脑袋去堵住功臣集团的嘴。后面的七国之乱顺利被平息(周亚夫的高光时刻)然后这个本应该作为第一功臣的人去见先帝了。
所以说搞政治就是要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的少少的。仇敌太多迟早要没。打工嘛,一定要在生命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干活,像晁老师这种死的就特别冤,千年之后也有一个死的特别冤的。(岳飞)只不过人家好歹有秦桧夫妇跪着,他啥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