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面对两位警察,彪子叙述了溺水事件。
今晚九点钟,回良结束了应酬,满面红光地从酒店出来。
朋友问他怎么走,他说从这里走二十分钟就能回家了,人这个年纪了应该多走走路,习惯了。
朋友陆续上车走了干净,他身边只剩下随从彪子。
彪子忠实地履行保镖兼司机职责,恭候主子上车。
他不忘对朋友说的要步行,吩咐随从彪子开车自己回去。
彪子在犹豫。
他没走向座驾,而是转身,选择独自步行回家,并说道:“明天上午十点来接我。”
彪子哪敢弃主子独自驾车离去,便低速驾车一路跟在主子后头。
甩开膀子,气宇轩昂地迈步前行了一段路,他感觉身体发热,汗也出来了,便敞开了衣襟;不知不觉地走到守正桥前,却止步不前了。
彪子以为主子走累了,该上车休息了,便停下车,上前伺候主子。
他说没你的事,便独自迈过路沿。
眼看着主子这是偏离了主道,彪子猜测主子这是尿急在找方便之地,心说,寒冷天气,行人稀少,男人就在路边就地解决,很方便的,何苦舍近求远找僻静地呢。
于是,彪子一路跟着,还提醒主子:“老板,夜路不好走,您小心脚下。”
他自信地说:“这里我熟,你别跟着了!”
主子讲究隐私,避讳跟从,彪子便不敢继续跟随了。
于是,在彪子目送下,他很稳地走向河岸边。
这个时候,有一个电话,彪子便接了。
主子也已走进树荫下。
彪子专注通话间,猛听到扑通一声,他一个激灵,握着电话飞奔前去。
主子不见了。
就在彪子接电话的片刻功夫,回良失踪了。
人落水总得扑通、扑通地挣扎几下的,怎会不见水面人影?
面对老武的讯问,彪子这个时候仍是惊魂未定的,说道:
“河面黑漆漆的,看不清,也听不到动静。”
“你没到其他地方找一找?”
老武的意思是,或许,回良去他处了,而所谓落水声是回良有意无意的踢落石头所致。
彪子也不傻。
彪子当时在河面没有发现回良人影,以为他犯了迷糊,一定是去了另一方向,当即向河岸延伸处张望。
有一个人影隐约可见,彪子认为是回良,便急急地追了过去。
然而,彪子什么也没发现。
“错觉?”老武问。
“可能是我眼花,把树影当人影了。”彪子沮丧地回答。
何玉洁这个刑警也不是白当的,他早从彪子嘴里了解到这个细节,不由地怀疑回良是被人推下水的,已命令他的两名刑警上岗,调阅周边所有监控。
专业打捞队不断地扩大水域,从上游打捞到下游,一夜过去,天色亮了,回良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熬了通宵的众人望着打捞队长和何玉洁。
何玉洁要求打捞队白天扩大范围继续打捞,“费用找我。”
回头他安抚回良老婆,“请嫂子到警所走个报案程序。”
于是众人回所里。
路上,老武再次问姜澜的发现。
知道老武问的是塑料袋里样本,姜澜答:“没找到回良之前,我发现什么没有任何意义。”
当天下午,回良终于出现了。
出事的下游三百米处浮现一具尸首,经过回良家人指认,确实是昨晚落水的回良。
何玉洁知道有这个结果,但还是痛心疾首的,发誓一定要寻找出回良溺水真相。
受命调阅路口监控的刑警有重大发现:
早于回良从饭店步行回家之前,有一名形迹可疑者也是从饭店开始,一路走到了回良走到河堤时的守正桥。
三十分钟之后,此人从河堤另一头的路上出现。
而这恰好是彪子发现回良失踪的时段。
彪子当初第一判断是人影,不是错觉。
有怀疑,又有视频证据,何玉洁不带一点犹豫的要求捕获这个黑影人。
当天夜晚,何玉洁手下的兄弟将疑犯阿黄擒获。
然而,三天不间断的审讯,阿黄矢口否认谋杀回良,坚称自己与回良没有肢体接触。
三天,阿黄都是在派出所拘押室,辅警小汪全程参与了羁押疑犯的值班,出警时,对老武说,阿黄很惨,但何探长没放过他的意思。
这意味着,阿黄的交代没有达到何玉洁预期。
老武便怀疑疑犯阿黄是无辜的。
小汪在嚼舌头根的时候,姜澜兀自玩着手机,对何玉洁的审讯工作及阿黄的境遇表现得无动于衷。
老武本想就何玉洁的粗暴审讯征求姜澜看法的,见姜澜沉迷于网游,便自叹,活了五十多年,还不具备一个奶娃子置身事外的超然。
他在自嘲之时,眼睛余光看到了所长彭敬忠。
彭敬忠从外面走进警务大厅,一眼见到了低头族姜澜,便走了过来,当着老武面,问姜澜怎么看待回良溺毙一案。
姜澜这才抬起头,走出手游,迷惘地望着所长,问:“所长,什么意思?”
“如果坚持怀疑回良是被人推下水的,案子就作为刑事案件处理了。刑事案件须得转交刑侦大队,蔡大探长一旦过问,我们又有的忙了。”
“尸体在哪?”姜澜揣手机进了兜,问所长。
“殡仪馆。”彭敬忠答。
“有没有尸检?”姜澜接着问。
彭敬忠愣住了。
“我想请教彭所,没有法医报告,怎么给案子定性?”姜澜问道。
那天晚宴,据同桌的一帮人说回良只喝了三两白酒;他的随从彪子说,回良头脑清醒,步伐稳定。据此,回良的朋友、随从都不认为他是因酒醉失足落水,都倾向于被人推到河里的。
这也是何玉洁坚信疑犯阿黄是凶手的依据。
彭敬忠听说姜澜在现场取过样,便问样品下落。
“交给证据保留室了。”
彭敬忠问:“你怀疑是死者尿液?”
姜澜答:“检测才能知晓。”
刑事案件现场取证是常识,当初认为是意外事件而忽略了取样环节,幸亏姜澜有心,扮演了刑警角色。怀疑是他杀,就应该重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