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朱厚熜已经登基,明年改元嘉靖,是为嘉靖元年。
谢平谢平向嘉靖帝讲到“礼的起源很早,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而有所损益,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则日趋完善。”
嘉靖帝听后说道“谢师,这是不是就是孔子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谢平回答道“陛下说得对,正是论语中所记述的那样,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夏、殷二代就有礼的存在,但由于文献记载不足,所以无法被后世完全了解。”“在周代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其下的各诸侯都是真正的诸侯,在自己的国土上就是主宰,而礼则是周天子约束诸侯的手段,同时礼也是诸侯制约周天子的手段,以保障自己的权益。所以春秋战国时礼崩乐坏,周天子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尊贵。”
嘉靖皇帝若有所思的问到“是不是后来就有了法的存在?”
“陛下说的不错,法是礼的延伸,是礼的底线。在儒家看来礼是士大夫、官员、皇帝进行自我约束的标准是没有上限的,而法则是统治庶民的手段,他们挣扎求活,没有必要求礼,只需依法而行就行了,官员、士大夫等如果不能用礼约束自己,突破了底线就会用法来进行惩罚。”
讲到这里,谢平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端起旁边桌上的茶水,喝了一口,润润嗓子,可能是说的时间较长了,茶水都凉了,由于两个人谈话前挥退了旁边伺候的太监,现在就只能凑合着喝凉茶了。
嘉靖帝看到这想叫人进来给换茶,但被谢平拒绝了,接着说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礼法已经分不开家了,它既是皇帝约束臣下的又是朝臣制约皇帝的,两相制衡。”
“谢师,说的我大概知道了,如果我想追封父王为皇帝,供奉太庙,能行吗?要怎么做才能说服群臣呢?”嘉靖帝问道。
谢平心里叫苦,来了来了,这不就是大礼议之争的一部分吗。
所谓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现在,正德帝留下遗召,明确由皇弟兴王世子朱厚熜继位,这就不会出现历史上的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联合张太后要求朱厚熜认弘治帝为父,以继承大宗的皇位。
现在不必担心这个事情了,正德帝明确了朱厚熜是以小宗继大宗。没想到嘉靖帝自己还要弄幺蛾子,要追封自己父亲的皇位,还要进太庙,这就比较麻烦了。
宗庙之中,之所以会有太祖(始祖)、昭穆之分,是因为太祖属于肇基之祖,一族信仰所系,只要宗庙存续,他就一直可以待在里面,此所谓“万世不祧”。而昭穆属于与当代家主关系最近的亲庙,宗庙住满后必须按世系轮替,将远的请出,以上代家主的神主相代,此所谓祧庙。
明朝到了嘉靖帝时就需要祧庙,现在还要将兴王追封,历史上嘉靖为了祧庙,讲太宗文皇帝朱棣改庙号为成祖,就为了不祧庙成祖,将仁宗移出太庙,给自己老爹腾地方。
历史上可以说嘉靖的操作很迷人,一顿操作最终将自己老爹抬进了太庙,这也为后来的事情埋下了祸根,虽然嘉靖达到了目标,但也破坏了文臣苦苦坚守的礼法,为后来的文臣做事没有底线埋下了祸根。
所以谢平想劝劝嘉靖别异想天开,“陛下,微臣认为,您追封兴献王为皇帝没有问题,但如果要想将兴献王再附庙就可能会引起朝臣反对。”
“陛下受先帝临终托付大统,可以说是受先帝一系大恩,如果您刚登基就将兴献王附庙会让天下怎么看,容易引起公论啊!不宜操之过急,如果陛下有此心意可以先追封兴献王,但不要急着附庙,等时间慢慢流逝后,十年二十年,甚至是过一两代后由后世帝王将兴献王附庙更合适,也不会引起公论,请陛下三思。”
嘉靖帝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直说再考虑考虑。谢平也知道嘉靖帝不会轻易放弃,但朝臣也不会让他轻易得逞,没准还是要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
谢平希望自己的一番话能够让朱厚熜多想一想,不要操之过急吧。
谢平也没有再多和嘉靖帝说就告辞出宫了。今天陛见过后,明天就要去翰林院上任了。侍讲学士就是为皇帝和太子将学的,有什么疑惑或者不知道的需要侍讲学士讲,有什么想要了解的也可以找侍讲学士讲,同时经筵也需要侍讲学士参与,这样一想,以后可能没有之前在地方上任职时那么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