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经教练这么一指点,余声才明白,原来考场的一草一木、一线一画乃至路边的砖块水瓶,那都不是平白无故在那儿的。
高!实在是高!人民群众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余声心里面一下子踏实了。
不过这不是余声见过的最高级的手段。去年有次喝酒,听人吹嘘了一个段子,那才是真正的高手,春风拂柳、了无迹痕。
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领导,小孩学习是没有天赋又不肯吃苦的那种,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混了个本科文凭。做家长的肯定还想扶上马送一程,谋个前途。公务员自然是没法操作的,就想到事业单位先中转一下,后面再想办法转岗。但是就是读书太糟糕,事先漏点题给他都不能保证考前列的那种糟糕,到时候面试再拿不到高分,可不就是没戏了嘛!
试错了两次,终于请到了高人帮忙。
高人多高呢?大家约在一起唱了次歌,就问小孩一个事,最熟悉的歌是哪一首,能不能无伴奏唱。您还别说,小朋友背课文背不上来,唱歌倒是溜溜熟,现场静音了伴奏张口就来,不仅感情到位、声音悦耳,更重要的是还一句都没有唱错的。
高人说,那就没问题了。
到了考试那天,高人安排人打电话给家长,说是选择题答案就是那首歌的歌词的音调。就比如《歌唱祖国》吧,“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音调就是“323132,14312……”,那么答案就是“CBCACB,ADCAB……”。
不仅如此,高人还协调了,那次笔试,单选题占了70%,简答题占了30%,单选题有点难度,简答题则以放水为主,而且单选题的答案如果按照歌词的音调来作答,还会间隔着错两道最有难度的。
就这样,利利索索地以微弱优势拿到了笔试第一名,面试就不用刻意抬太高的分数了,一共两个岗位,最终以综合排名第二名低调入选了。
都是江湖传言,也不知道是否确有其事。但是有板有眼,加之技艺高超,让余声很是印象深刻、五体投地、目瞪口呆、心悦诚服。
回味了这么传奇的故事,再想想考场上的砖瓶草线,余声夜里睡得十分踏实,完全没有受到此起彼伏的呼噜声的打扰。
周五一大早,大家就集合起来。
检录、抽签、候考、上场、判分、签字。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就顺顺溜溜地把科目二拿下来。90分,倒也没拿到满分,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过关就行。
当然,同组也有过度进展发挥失常的,那就只能下次再来闯关了。
科目二考完,余声他们也不能马上回市区,还要等考科目三的结束了一起走。赶紧打电话和萧湄报告了喜讯,约好了晚上去附庸风雅吃个牛排庆祝一下,余声就在考场的休息室静静等着。
无聊的时候,想起周末遗留的问题,两个公司,业绩都很稳健,如果长期的ROE水平有差异,根据三率平方根算得的折溢价率如何定量地去评判哪个更划算呢?如果ROE更好的那个,折溢价率更低,这个自然不用定量分析,就像这次选中的中国平安和上汽集团;但如果ROE更高的那个,折溢价率也略高一些,该如何评判呢?可能就需要认真地思考一下了,最好能量化地处理这件事情。
尽管一时半会儿理不清头绪,但余声想,肯定是用ROE再对三率平方根进行一次调整才对。关键就是这个调整的系数如何确定,既匹配现实,又符合逻辑。
就这么胡思乱想着,等待的时间就不觉得长了。快到中午的时候,科目三的两位师兄笑容满面地过来了,全部顺利通过!大家相互祝贺了几句,就在附近请张教练搓了顿海鲜,张教练要开车把大家带回去不能喝酒,别人也不好意思喝酒,海边的海鲜又不贵,总共也没多少钱,余声就悄悄地去把单买掉了。
到家的时候已经快要收市了,余声看了眼行情,没什么需要操作的,就接着比划上午的问题了。
比划了半天,最终的结果直令人拍案叫绝。
从重置成本的角度看,不管ROE有什么区别,PB一样就说明折溢价率是一样的,但是PE却会随着ROE的增加而自然减少。比如说,假设有两家公司,每股净资产都是10元,一家的每股盈利是2元,另一家的每股盈利是4元,假设r是4%、股价都是20元的话,PB都是2倍,盈利好的公司PE是5倍,盈利差的公司PE是10倍,盈利好的公司的三率平方根也就是折溢价率是根号下40%,盈利差的公司的折溢价率是根号下80%。要想基于ROE进行修正使得两家公司的折溢价率达到统一,修正系数就是ROE之比的平方根,也就是根号下(4/2)。
而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角度看,不管ROE有什么区别,PE一样就说明折溢价率是一样的,但是PB却会随着ROE的增加而自然增加。比如说,假设又有两家公司,每股盈利都是4元,一家的每股净资产是10元,另一家的每股净资产是5元,仍然假设r是4%、股价都是20元的话,PE都是5倍,盈利好的公司PB是4倍,盈利差的公司PB是2倍,盈利好的公司的三率平方根也就是折溢价率是根号下80%,盈利差的公司的折溢价率是根号下40%。这时要是想基于ROE进行修正使得两家公司的折溢价率达到统一的话,修正系数就是ROE之比的倒数的平方根,也就是根号下(2/4)。
两种观点旗帜鲜明地对立啊!那怎么办,只好再次祭出“中庸之道”的大法,取个几何平均值。
您猜怎么着?刚好等于1。换句话说,对于两个长期ROE水平不一致的上市公司,只要他们的折溢价率一样的,就说明估值的折溢价水平是一样的,不需要基于ROE进行系数调整。
这听起来不符合常理,但却是唯一可行的数学解决方案。
还是举个例子吧,假设有两家公司的股价都是20元,r还是4%。甲公司的盈利能力强一些,每股净资产是10元,PB是2倍,每股盈利是4元,PE就是5倍,三率平方根就是根号下40%;乙公司的盈利能力弱一些,每股净资产是20元,PB是1倍,每股盈利是2元,PE就是10倍,三率平方根还是根号下40%。
从重置成本的角度看,甲公司PB比乙公司高一倍;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角度看,乙公司的PE*r比甲公司高一倍。那究竟是甲公司折溢价率高还是乙公司折溢价率高呢?单独用重置成本或者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方法的话,结论是截然相反的,但从三率平方根的“中庸之道”的角度看,两家公司的折溢价率就是一样的。
情感上,其实也不是不能接受这个结论。无非一个公司的定价更多地指向了每股净资产,另一家公司的市场定价更多地指向了每股盈利罢了。20元钱中,有的更多的是买的资产、有的更多的是买的盈利,只不过刚好加起来总价钱一样。
而从公允价值(fv=P/SQRT(PB*PE*r),参见第二卷第一章《何必思之烂熟》)来看,两者的公允价值也确实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价格一样、公允价值一样,那么它们的折溢价率也必然是一样的,也就不存在谁高估谁低估的问题了。要是再乘上一个与ROE相关的系数,反而会一个高一个低了。
对于价值投资,盈利主要寄望的是它公允价值的增长以及可能的折溢价率的抬升。ROE应该作用于对其公允价值增长的讨论中,而无需再在折溢价率的讨论中涉及。
想清楚了这一点区分后,余声觉得豁然开朗了许多。
什么叫格物致知?这就叫格物致知。晚上和萧湄一起庆祝的时候,余声都一直处于极其亢奋的状态。
周末的时候,余声抽空约了几位校友志愿者小聚了一下,明确了月底校友年会的志愿服务安排。有车的负责接送一些行动不便的校友,没车的就到长途车站帮忙引导县区的校友统一坐大巴车。每次年会,都是专门租一辆大巴车,负责县区校友的往返车站与会场。今年的会场就在何师兄的公司里,余声人头和地界都相对熟悉一些,那就主要负责现场的签到了。
科目三的教学,张教练别出心裁。每天都是早上5点钟开始、7点钟结束,乘着路上没人、天气凉爽、光线适宜,放手去练,主打一个轻松教学。每次就带两个人,开半个小时、后排观摩半个小时,轮换着来。
这样的强化训练,效果还真的很好。不到一个星期,余声和另一位学友就都掌握了七七八八了,剩下来就是熟能生巧和临场发挥的问题了。但是什么时候考试,还要等档期安排。
由于练车都安排在一大早,所以余声也就没有理由赖在家里了。
每天练完车就去公司里坐着,看资料、写材料外加混中饭,下午要是累了,早早溜号也没人管。这样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儿,确实挺适合余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