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可是苏明的父亲,总是摸了摸腰间的剑,说道:“有它在,便是神仙我也不逞多让。”说道便大笑起来,牵扯到了脸上的伤口,疼了起来,一哭一笑的,惹得苏明母亲在一旁窃笑。
苏明母亲起身去山上采药,路过院后面的时候,发现彭姑娘已经离开了。有些感慨,不是特殊的就不行吗?
彭姑娘并没有走远,她跟苏铭对拼气力消耗极大,她现在急需要找一处地方休息恢复。
天公不做美,一场滂沱大雨没有半点征兆地下了起来,让本想去后山寻一处山洞休息的彭淑华,顿时没有办法,只好借住一家人的屋舍,明天再做打算。
她随意地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中年妇女,面容憔悴,多日未曾打扮,显得十分消愁。
“姑娘,这雨大若是不便就来我家赞助一段时间吧。”那妇女先声夺人道。
彭淑华点点头,她倒是想起了苏明第一次给她开门时的呆样,煞是可爱,当真是一个小面瓜。
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人可以阻她的机缘和大道,若谁阻,她便杀谁。
彭淑华开始调整自己的心境,不让自己的气使岔,尽量平缓些,反复呼吸,像将死的老人,慢慢地吸气吐气,她的面色稍有润色。
气于天地中流转,似空气一样,谁都可以拿去。但是拿的气是有限的,就像一个人的饭碗有多大就装多少的饭。
如果强取,那么气在胸口处聚集自然会把心脏撑爆。因为每个人的心是运转灵气的中心,当过多的气流进来,自然会负荷,然后心脏受到损伤。
但如果将垂暮的老人的呼吸的频率琢磨成功法则很奇妙。因为人老心也老,而且身体的维持需要更多的气。所以大口进小口出,循序渐进,在配上她道门的独家心法,自然恢复神速。
午夜,夜外的大雨打乱了李小雅的心弦,她已经不知道可以活多久了,有人打碎了她的夙愿灯。夙愿灯是村里每个孩子生下来便被神仙取其一点精血,用特制的手法炼制成掌握他们气运的灯。
灯灭缘散,若是一般人家灯灭了也就是霉气缠绕在眉间,不至于死,但要倒一辈子的霉,生病连连,只能活个几十岁。
但她不是什么正常人家,她生来便带有一块碎玉,是不祥之兆。不用十多年,父亲便被疾病带走,只留着她母女二人在这世间。
她多想父亲能带着她们一起走,不要孤零零地留她们两个,在这本就残酷的世界饱受折磨。
她的灯碎于几个月前,当时有一位面目不善,像是坑蒙拐骗的路边道士找出了这灯,将其打烂。
刹那间,李小雅的心像是碎了一样,扎了刀片一样疼,好像有蚂蚁在全身上下地咬。
那道士怜悯地看着她们母女,说道:“有人给你的灯做了手脚,所以它不该存在了。不过你不必担心,想活就去找苏家小的儿子,吉人自有天相。”
那天她母亲哭红了眼睛,抱着她说:“苦命的孩子,不要怕不要怕,还有妈妈陪你。”
李小雅失去了生的希望,她不想去私垫读书,因为读书无用,读书不可以救她的命。若她一死,母亲想必也会随她一起去,她得担着活的希望,给她,也给她母亲。
起先李小雅只是想顺着梁家的幼儿搭上苏明的这条线,慢慢地靠进他。
可是苏明根本就不搭理她,紧跟着她跟苏明坦白,她的气力还高过苏明,可是眉间的气一天天都在流逝,可见靠近苏明是没用的,是道士存心忽悠她的。
直到她见着了那些外乡人,那个齐七穿着跟那个死人道士一样的服装,她便觉得若不是那道士打碎了她的灯还骗了她,她便不会在苏明面前低三下四的,她还可以活很久。
她绝不让那道士的师兄弟好活,她偷偷磨了刀,随身带在身上,她已经摸准了齐七在哪里居住,且深夜的时候便没有人防备,她要让这人付出代价。
苏明此时已经醒了,他见着小茅屋空空的,说不出的滋味,毕竟是自己让她进来,又赶走了她。
在这小乡村能被她惦记的肯定都是邻家的祖传之宝,他们就是丢了也不会卖给别人。祖宗的东西不到倾家荡产的时候不能卖,这是打小就立下的规矩,没人敢改,没人会改。
买卖不成就只能硬抢,就她刚才的牛脾气,下手肯定没了轻重,要是失手杀了人,肯定是要被官府捉去砍头的。
苏明打算起身去找彭姑娘好好地跟她讲道理,让她放下这份心思。
现在是早上,苏明也看不见彭姑娘去了哪,只能四处寻找,问问周围邻居。
苏明走到了崔寡妇家,在苏明小的时候,这家主人就因为上山采药不慎滑落去世了,但好在崔家妇人已经怀了崔家的孩子,崔寡妇在一时间变得颓废,整日门不大开,只有乡亲们天天到她家拜访才有少有地吃了一口饭。
直到后来这肚子里娃娃也懂人意,时常动一动让崔妇人高兴高兴。逐渐她开始做饭了,自己上山采药,缝制衣服,想要把这孩子生下来,给崔家留个种。
邻里乡亲也会拉她一把,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候,能帮则帮。崔寡妇有了生的希望,她开始吃好了,她希望这孩子能够顺利地出生,让她的丈夫能在黄泉下合上眼睛。
终于她盼到了那一刻,她生下了孩子,婴儿哭啼声在整个院子里吵闹,在她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生气盎然。
那孩子是一个女娃,虽然不合崔妇人的意愿,但她还是很细心地教导孩子。
生了孩子的崔妇人脸上有笑容了,面色也圆润了很多,像是重获新生。
对于崔妇人来说这个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在别的孩子玩耍时若是碰到了一点,崔妇人便会找上门理论。
渐渐的那孩子也不开心了,没同伴陪她玩儿。崔妇人想着想着,便打算提前教育,一两岁就给孩子讲故事,练字,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