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权御大宋 / 一百零一章 帝国的经济民生 下

一百零一章 帝国的经济民生 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当时间进入三月中旬的时候,薛奎开始到在府衙日常处理公务。
  期间李谘也抽空来过一回,不但里里外外巡视了一遍,还给府中的日常运作提了不少宝贵建议。
  但柳铭章知道,这货肯定不希望自己权知开封府的挂职就这么撸了。
  所以表面功夫该做还得做,毕竟大小每月还有一百贯职钱不是?
  都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北宋朝廷在官员俸上禄把“一九定律”体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大家伙都削尖了脑袋往上爬,都知道身居高位富不到哪儿去,只有身兼多个高位才能改变家族命运。
  这事情有时候它就是这么奇怪,即便一千年后的时代也是如此。
  不然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每天送十八个小时外卖才挣一万块的外卖小哥。
  只不过,一千年前的底层百姓就没有一千年后的外卖小哥这么好命了。
  因为阶级固化严重,在很多工作上都需要进行所谓的“推荐”。
  就比如像范仲淹的母亲一样,若放在一千多年前的西汉,她不需要改嫁也可以养活范仲淹。
  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讲究男耕女织,不管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出嫁前不一定要读《女德》《女戒》,却一定要学纺纱和纺织。
  范仲淹的母亲虽不是什么大家闺秀,却也是小家碧玉,说她不会纺织那是不可能的。
  但从商周两汉到两晋隋唐,中间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
  期间除了农耕方式依然比较传统外,纺织和纺纱的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手摇纺纱工具的出现,传统纺织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个体农家女的纯手工纺织模式早就被排挤出工业体系。
  所以到了宋代时,原本显贵的家族一旦败落,就像范仲淹的母亲身为妾室,不具备家族继承权,那么妇女也只能改嫁,再无其他出路。
  若常平人家不想在家中闲置一个妇女劳动力,就必须通过各行各业的中介帮忙,联系到一些作坊,以获得一份比较固定的纺纱工作。
  作坊为了压榨平民的劳动力,通常会签订一份二十年的卖身契,是为“长工合同”。
  合同期间长工的行动是自由的,只不过长工每天、每月、每年需要完成多少工作量,皆有定数。
  若是遇上大雪纷飞,纺织产品价格起飞的年岁,雇主赚得盘满钵满会在岁末给长工发放过节福利。
  不过在风调雨顺的时节里,桑、绵等农作物大丰收,碰巧又赶上亚热带季风挟暖流袭来,冬天没这么冷的年头,因产品价格便宜,长工还需要加大工作量,以换取更稀薄的佣金。
  久而久之,社会上就出现了一大批靠卖中介为生的老黄牛。
  比如底层百姓找工作需要找中介,中介们根据工种的抢手程度收取大量佣金,这笔佣金很可能是那名长工未来三到五年佣金的一半还多。
  另外又如去不起头牌青楼的狎客们,若是想在花街柳巷中找个便宜点的暗门,也是要走中介滴,至于如何收费,这就有些不可名状了。
  又或者是,觉得“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的西门大官人找到的那门业务,还是中介,而且还是个黑中介。
  发展到后来,就连贿赂官员都需要通过中介,底层阶级真可谓是“上天无路,想入地都未必有门”。
  说到“入地无门”这件事……
  范仲淹死的时候就差点连门都进不去,要不是后来大家伙凑了点钱,只怕范公要烂在这天地间。
  大量中介的存在,造成了上中下三层阶级体系彻底割裂,逐渐形成了三个世界,底层的百姓彻底沦为中上两层压榨剥削的对象,其中最直接的剥削手段便是:“徭役”。
  自商周先秦开始,徭役的定义就是给国家白干活,每年都要给国家白干一个月。
  比如修建南面的郑国渠和北面用以抵御匈奴的万里长城,这些都属于徭役的工种。
  当然,如果参军后在战争中杀敌立功,有幸被国家授予“大夫”爵位,家中直系一支可以免除徭役,豁免范围包括“生父”与“嫡子”。
  不过小妾所出的“庶子”还是要干的,除此之外小妾在地位上不及正妻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家族继承权等。
  可惜到了后来,底层通过建立军功免除徭役这条路被赵大彻底掐断了。
  在这样的制度下,老百姓不但失去了家园,还失去了……明天,只能苦巴巴地服徭役。
  经过多年发展,徭役的工种演化出了很多,其中包括“正役”、“均徭”以及“省赋”。
  到了明代还有“杂泛”,每个工种计算时长不同,但本质却一样,都是国家白剽老百姓劳动力的制度。
  徭役制度在华夏大陆上施行了很多年,直到一千年后,在大灾来临时,朝廷还会大量征发徭役,不过那时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做:“志愿者”。
  不过这种“徭役”在当时并不强制个人实施,以志愿为原则。
  于是大量底层官员、差役、以及社会各界名流会发起号召,让那些干半年就能养活全家一年的中层人事加入徭役大军,为了能让更多底层百姓顺利度过灾劫。
  至此,奉行了两千多年的徭役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
  只是当时间回到一千年前,在五代残唐逾百年的乱世里,各路反王你方唱罢我登场,造成两京毁坏十分严重。
  直到后周时期国家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郭威选择建都汴梁在当时也有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无奈。
  到周世宗柴荣即位的第二年,只因都城吸纳了各方流民前来定居,人口多到一定程度。
  周世宗遂下令扩建汴梁,把原本周回二十里的四墙当做内城。
  在内城的基础上扩建出周回五十里的外城,每侧城墙大约十二里。
  因为工程量巨大,为了这项工程顺利完成,周世宗自然也征发了不少徭役。
  使得内外城连同南门的朱雀大街宽五十步,也就是七十米,相当于一条双向十二车道。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话一点都不假,到檀渊之盟建立后,老百姓能干的徭役工种,就只剩下黄河沿线堤坝上的各处缺口了。
  至少,给母亲河上的堤坝填土这种事,也算是一项保命的民生项目。
  这对于开封府的百姓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抵触。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