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权御大宋 / 第九十四章 新纪元

第九十四章 新纪元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悠闲玩了几天后,朝廷如期复朝,各衙府司又开始忙碌起来。
  虽然柳铭章在元夕佳节时大醉不醒,但这并不影响开封府的司务。
  因为自他从职几个月下来,京畿一地积攒的案件已经被他清理得差不多,可惜他目前尚缺一份功名,根据朝廷制度,暂时无法得到刑部和吏部的嘉奖。
  他发现这几个月的月俸加起来,还不如当年在茶楼里一则《狄公案》得到的打赏多,也不知道哪个王八犊子说的,在大宋朝当官工资待遇好到爆……
  倒是听说在正月十八这天,晏殊以长宁节当晚献上的“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诗句,补完一首《七言律诗》。
  而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朝廷的调任谕令频发。
  先是让调任参知政事的吕夷简提点各府司保证基本运作,当然王曾也没好到哪去,在丁谓一党出现问题后,大量官员被查出贪污受贿,他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各府司官员的人事问题一直叫人头痛。
  接着真宗朝时期的贵人宰相丁谓接连被贬,在撤去一应虚职以后贬为一个山陵使。
  但没等他上任,就查出先前宦官雷允恭因私利将真宗陵墓移动位置,挖出地下水的事情。
  后来丁谓收受雷允恭的好处,对他多方包庇,这件事被王曾逮住不放。
  柳铭章听到这则消息都不得不惊叹王曾秋后算账的水平,当真是一件恶事都不放过。
  于是丁谓被贬为太子太保等候审查,随着案件的侦破,最终如他所愿,被贬到崖州担任一个小小的司户参军。
  之所以说如他所愿,是因为崖州位于海南岛北部,此去赴任的路上会经过道州、雷州,最后到达崖州,正好与广南东路的雷州隔海相望。
  他这应该算是求仁得仁了吧。
  至于那出缺的三司使,太后嘱意暂由李谘出任,并且刘太后准胥偃的辞呈,让李谘兼任开封知府。
  当上柳铭章新老板不是薛奎而是李谘,这倒是大大出乎王曾的意料。
  李谘是景德二年的进士,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李世民。
  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之女所生的第三子,吴王李恪的后代。
  吴王李恪被长孙无忌利用房玄龄次子和高阳公主谋反案诬陷,李恪王位被革除,家中男丁大多流放,后来宰相张柬之迫武后退位才被平反昭雪。
  到了天宝年间,其曾孙赵国公李峘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出任兵部官职,负责唐玄宗到蜀地出狩的一应相关事宜。
  柳铭章觉得刘太后之所以会让李谘执掌开封府,是因为李谘和寇准是出了名的不对付,也不知道太后此举是否又平衡朝局势力的意图。
  但也正因刘太后的这一手操作,引来御史言官的一众劝谏。
  御史言官们虽不敢正面违逆太后谕令,用了比较迂回的策略,明言吕夷简和钱惟演结成儿女亲家,若吕夷简为参知宰相,再由钱惟演担任枢密使则大大不妥。
  钱惟演为了避嫌,自请辞去枢密院之职,太后命张知白为枢密副使,总领枢密院职务。
  历来寒门新贵跟旧贵族阶级就隔着一道天堑,这也是王曾能获得朝中寒门官员推崇的重要原因,并不完全因为他在科举中三元及第。
  不过,站在当权者的立场来说,寒门学子的秉性最是不好掌握。
  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因为穷久了,朝廷生怕这些寒门官员得势后大肆敛财、败坏朝纲,于是吏部对寒门官员的考核时间普遍比较长,官职晋升远不如勋贵家族那么快。
  其实柳铭章也很清楚,在他考过科举以后,吏部各级官员一定会对他的家世做一番详细考察,这也是官员进阶必经之路。
  要不是这样,范仲淹也不会在拿到一州副手职位时迫不及待地把朱姓改回本族范姓。
  家族这个东西柳铭章是没有的,他连地域出身都还成问题,更别提身后的家族了。
  捷径倒不是没有,其中最宽的一条,就是在获得功名以后,通过他那些杂而不专的特长取得一户门阀的青睐,将嫡女许配给他。
  若是得到岳父的支持,或许可以在未来几年的朝堂中迅速站稳脚跟。
  只不过,当赘婿的缺陷也很明显。
  所谓“一入侯门深似海”,大门阀的妯娌关系通常十分复杂。
  一下子多了几百甚至上千个“亲戚”,他没有身居高位还好,但凡身居高位,求他疏通办事的人必定络绎不绝。
  到那时,后方的掣肘也随之而来,想要保全自己的政治羽翼会难如登天。
  其实任何时代都一样,通向最高权力的道路向来不平坦。
  或许在唐朝时,寒门还能通过迎娶皇室公主一步登天。但到了宋朝,为了防止外戚篡权,基本断绝了这条路。
  让柳铭章彻底死了将赵祯纳为小舅子的心。
  时间来到二月初,胥偃已经将一应文书封存好,不等新知府到任就已经悄然离开。
  若论开封知府卸任,从李迪到后来的胥偃,似乎都很喜欢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风格。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胥偃正式向吏部递交了一份开封府正七品县令的任职请调,将从八品的泰州官吏朱希文大人请调到开封府。
  根据历史轨迹,此时范仲淹应该在泰州修筑海堰,一直到他母亲去世才回乡丁忧,在守孝结束后正式被家族接纳,把家族族谱中的名字改回范仲淹。
  正因如此,在泰州海堰修成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老百姓一直不知道,原来后来那位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就是在泰州为当地百姓呕心沥血修海堰的朱希文大人。
  这应该算是柳铭章的一点私心吧。
  他认为泰州那道海堰修五年跟三年没什么区别,反正最后修海堰的功劳都会被其他人占据,倒不如提前将范仲淹召进京城,这样能为他多积攒一些政治资本。
  若是此举能为二十年后那场著名的新政续上几年寿命,那可真是善莫大焉。
  即便最终无法实现目的,最保守的,多了李迪和胥偃的两次请调,这都会在他的为官简历添上一笔,对于一个寒门学子来说,或许能在将来成为一股助力也未可知。
  在很多时候,时间与空间的关联结构是紧密的,那一条条看似散乱的线条最终汇聚,形成了一道庞大且稳固的巨柱,贯穿今古。
  而历史,正是被这条线串联起来,最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关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跟偶然性,这在各大高校的历史院系中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其中热度最高的莫过于:“位于南美洲热带雨林的蝴蝶微微振翅,究竟能不能在德克萨斯州掀起龙卷风?”
  因此柳铭章知道:“想改变历史也要遵循基本法!至于能不能改得动,得试过才知道……”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