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权御大宋 / 第七十九章 马作的卢飞快

第七十九章 马作的卢飞快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公元1023年正月初,皇帝赵祯颁布诏书改元天圣年号。
  这段时间来,除了偶尔会诏来孙奭和冯元在崇政殿西阁讲筵以外,战场大多设在文庙和国子监各院。
  在和辽国签订檀渊之盟以后,辽国正式走上了汉化的道路。
  他们除了在官职制度上大量沿用宋朝的制度以外,在人才储备上也加大了力度,辽国在燕地设置了许多官办的学校。
  因为各地官吏大多都会选用二十多岁到三十岁的官员,再没有了边境战争以后,十七八岁的青年一辈想要谋求出仕,便不能只是闭门读书。
  于是乎,许多辽国贵族或者勋爵子弟在即将成年时,都会设法给自己争取一个使团陪同的名额,势要与大宋的年轻学子在笔会上一较高下。
  而且参与过访宋使团的辽国官员在回国以后,往往能委以重任。
  这种风气在真宗后期便开始盛行起来,辽国使团每次总会派来大量的年轻学子,人数也在逐年逐次增加。
  到后来,辽国干脆屁大点事就派来一波使团,譬如刘太后的生日是正月初八的长宁节,他们派一波;赵祯的生日四月十四的乾元节,他们又派一波;正月初一正旦还能再派一波……
  每年总能借着各种由头派来使团,为的就是强化契丹在文化方面的发展。
  以至于到了耶律宗真这个太子时,他的诗词水平竟不弱于唐宋任何一个诗人。
  不过宋朝使团这边就不怎么重视了,毕竟使团每增加一个人,那便是一笔雪花花的银子。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宋真宗以前的科举选士的地域限制缘故。
  当时江南一地的学子是很难考取功名的,导致很多官员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都把自己的籍贯改成了中原地区。
  也正因为如此,太宗朝和真宗初期的进士们年纪都比较大,平均年龄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低于三十岁的都极为罕见,二十岁不到的进士只有一人。
  直到宋真宗打破了这种狭隘的地域偏间,宋朝的进士年龄才逐渐走向年轻化,一甲进士平均年龄降到了二十到二十五岁。
  而在文庙战线打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殿前司校场这边也没闲着。
  严格来说,杨文广的龙卫属于侍卫亲军,但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通常在皇城司和殿前司有要紧事务的时候,惯例也会把他找过来一起研究一下方案。
  从太宗时期开始,朝廷对禁军就有要求,非战时绝对不能出现在出现在城中滋扰百姓。
  皇城司只有两千人,只负责东京城的治安、往来公文呈报等等。
  当然这需要排除一些空饷问题,因为这个部门充斥着很多功勋子弟,很多人身兼一些其他岗位依然挂着皇城司的职,实际上专职的员额是永远不满的。
  侍卫亲军分成步军和马军两个部分,分别都有四厢编制,每个厢是25000人,加上后勤部队,总计二十余万。
  与之相比环卫和殿前司则多一些,加起来将近五十万,少量分布在京郊各处战略节点,其余主要驻扎在陕西、重庆、四川一带的西境,严防西边的藩国侵地。
  这个数字还只多不少,毕竟兵部跟枢密院检阅的频率不如亲军和皇城司,各军节度使也本着有公家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原则,各部或多或少存在空饷问题。
  而且最要命的,实在各军训练以及装备上,往往只有经常接受朝廷检阅的门面部队装备最为精良,训练也最是到位。
  这个精锐中的精锐,占比通常只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在这七八十万军队中,只有十七八万是真正能打的军队。
  随着檀渊之盟的签订,宋辽两国之间没有了边境战争,可笑的是在盟约签订后的几十年里,宋朝的军队不减反增,许多军队装备不齐,成了北宋财政上一个尾大不掉的问题。
  虽然这段时间朝中某些学士的邀请不断,柳铭章还是比较关心军事上的问题,恰好每次辽国使团来访,使团卫队总要来这殿前司校场,而这里也成了国朝将士向辽使卫队秀肌肉的地方。
  刚好这天,辽国某支使团的正使耶律扫古觑空带着几名亲随来到了这里,正观摩禁军将士演练军械。
  和耶律仙宁来贺正旦不同,耶律扫古是来贺刘太后长宁节的,并且他们也分属契丹皇室两个不同的分支。
  辽国向来有培养耶律本族对抗某个大姓的习惯,奈何本族分支不同也老是搞内斗,十足的烂泥扶不上墙。
  这时,在禁军将士的欢呼声中,杨文广运马如飞,将手中一把柘木弓拉成了一轮圆月。
  “砰!砰!砰!”
  三声脆响过后,三羽长箭分别射向了两百步外的三个靶垛,全部正中红心。
  校场边看台上的耶律扫古拍了拍手掌,对杨文广道:“每次都能看到杨将军大显神威,果然,果然,宋国百万将士,也就只有杨将军一人而已!”
  耶律扫古嘴上说着赞美的话,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里是什么赞美,分明就是奚落和嘲讽。
  尽管他说的声音不大,校场中的杨文广还是听到了,瞥了耶律扫古一眼后策马来到看到旁,冷冷道:
  “我大宋能战的将士可不止我杨文广一人,要是使臣大人腻味了我杨某人的骑射,禁军在京畿大营的十万将士您大可随便提点一人,都能和使团卫队的将士切磋一二。”
  耶律扫古知道杨文广说的是官话,他哪里认识大宋禁军,倒是他身后一名亲随有些愤然,向前迈了一步对杨文广道:“杨将军好不威风,可是耶律大人眼中心中也只有杨将军一人而已。”
  亲随说到这里便生生顿住,耶律扫古挑眉,眼中带着欣赏看了他一眼,嘴上却说道:“杨将军勿怪,我家亲卫不太会说话。”
  杨文广眉头一皱,安抚了躁动不安的坐骑,便对耶律扫古身旁的亲随道:“那依这位大人的意思呢?”
  亲随微微一笑,对杨文广说道:
  “听闻贵国三弓床弩能射千步,发弓之时声如霹雳,不知此刻能否演练一番,好让我家大人开开眼界?”
  “好!既然耶律大人有此雅兴。”
  杨文广策动马匹,对着四周高呼道:
  “传我将令,让捧日步军指挥携弩直军械到校场待命!”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