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权御大宋 / 第七十八章 天潢贵胄

第七十八章 天潢贵胄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太常寺丞萧贯就已经呈报了正旦一应礼仪的筹备计划。
  因先帝驾崩,还在丧期中便一切从简,太乐署和鼓吹署就没有得到相应的安排,倒是宗庙祭祀一类的活动安排了不少。
  起初萧贯在呈报的劄子中提出,宗庙祭祀一事杂事繁多,除主庙外,需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宗室坐镇,并建议由定王元俨代皇帝出面主持次庙祭祀事宜。
  结果奏议还没有呈递到中书省,就已经被吕夷简插手压下,并且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一来二去就把事情耽搁了许久。
  王曾听闻此事后,连忙命人求来王凝之的《淳化阁贴》真迹亲自送到了定王府。
  期间还提出可以将冯承素、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四人临摹的《兰亭集序》真稿暂存于王府中,只为换取对方一个承诺。
  那日柳铭章刚好在观摩这四幅《兰亭集序》临摹稿,只是才刚打开冯承素的那一幅,还没研究够就被告知四幅真迹马上要被移到别处去。
  按理说来,这些临摹真迹都是抄没的赃物,应该先放置于皇室的某座行宫内丢个几年,等皇帝赏玩够了,再作为有功臣子的赏赐送出,如此方为常规操作。
  只是眼下案子都没有办完,就着急忙慌地将这四幅临摹稿移走,根本不需要问及旁人怎么看,便能猜出此事必有蹊跷。
  一番旁敲侧击之下,柳铭章这才知道,原来这四幅字已经被王曾暗箱操作变相送给了“八大王”,给他气得直咬牙跺脚。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牛逼,是因为这篇文章恣意洒脱、行云流水,既赋于山水游乐间,又抒发人生感悟。
  最精妙之处还在于他的笔法,通篇一共有二十个“之”字,再加上王羲之的“之”,一共二十一个。
  而在每个“之”字上,王羲之都用上了不同的笔法,契合他的行文结构,丝毫不显突兀。
  相传王羲之这篇《兰亭集序》真迹曾被唐太宗李世民重金求得,随后便爱不释手。
  据说他与文德皇后的好些儿女都临摹过,其中自然也包括唐高宗李治的老师——褚遂良。
  只可惜,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以后,《兰亭集序》真迹便不知所踪了。
  有坊间传言说,李治将这幅真迹陪葬了李世民与文德皇后合葬的昭陵。
  但是据欧阳修这老小子写的《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说温韬这位摸金校尉在朱温篡唐以后寻便了唐代各朝帝王大墓,除了袁天罡和李淳风一起为李治与武曌选的乾陵外,几乎逛遍了唐代的帝王陵寝。
  大概在乱世之中书法字画并不那么值钱,于是温韬只把金银财宝充作军资,其余书法字画悉数传入民间。
  对于欧阳修的说法,柳铭章一直觉得这货是十足十的“张口就来”。
  因为编写《旧五代史》的薛居正提到,温韬只在担任耀州节度使时,将辖区内的帝陵摸了一遍,但李世民的昭陵并不在他的辖区范围内。
  要知道,一千年后的军阀孙殿英,带着几千人去到清东陵连挖带炸的还搞了许多天才得手。
  换做唐末五代那种割据乱世,温韬就不可能带着几千人堂而皇之地穿州过境去挖昭陵。
  即便能挖出几大车的宝藏,这么大的行动,人家李天下可不瞎,保不齐他前脚刚刚得手,后脚就被守在外头的秃鹫给叼走了。
  所以,《兰亭集序》的真迹一定还在李世民的昭陵中。
  不过嘛,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时,把温韬进入昭陵的所见所闻都描绘了一遍,浑然像是化身成为摸金校尉手中的大白鹅。连钟繇的书法摆在那儿?王羲之的书法又摆在哪儿?它都能一清二楚……
  果真让人拍案叫绝。
  或许欧阳修唯一的功绩,就是打消了后世不少反王军阀再想挖唐昭陵的念头,此刻还真不好判断他究竟是有心还是无意。
  想到这里,柳铭章倒觉得将来等欧阳修出仕修史时,可以抓来问一问。
  至于这个“八大王”,他是赵祯的八叔,也是真宗赵恒的八弟,赵元俨。
  说起赵祯这个小叔叔,不管正史还是野史,都对其着墨颇多,他也是太宗遗留下来除了真宗赵恒以外,最有分量的一个皇子。
  赵元俨天资聪颖,最是擅长诗词书画,往往只过一目就能将事物描绘与白纸之上,深得太宗赵匡义的喜爱,每次有宴会,赵光义都会把他带在身边。
  坊间曾有传言说,太宗皇帝有意将皇位传与他,要不是这位“八大王”不喜权术,结果太宗亦不勉强,否则当今官家谓谁尚不可知。
  真宗皇帝当太子时,许是知道自己皇位是亲弟有心相让,更是对他礼遇有佳,每每收集到好的墨宝,总是第一时间送给他,更是在自己即位以后让这位弟弟当宰相,这份真挚的皇家兄弟情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只不过,对于这位“八大王”的境遇,自古以来但凡皇权太盛,对于臣权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在他当了宰相没多久,便闹出了宫婢纵火案,导致赵元俨被撸掉了宰相的官职。
  站在这个角度立场上来看,吕夷简会出手压制赵元俨,完全是因为那个看不见却摸得着的——臣权。
  从柳铭章第一次见到赵祯那一刻起,他就想要改变宋朝这种情况,只不过当时他还没有非常清晰的方向。
  随着时间日久,他也逐渐适应了宋朝的生活。
  但在所见所闻中,他发现宋朝的问题绝不仅仅是重文轻武这么简单。
  在国朝官吏制度和官员俸禄体系上呈现出一种头重脚轻的局面,这才是症结所在。
  而到了仁宗朝时,北宋建国已经六十多年,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可是同样在这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官员体系已经发展得很稳固,想要打破这样的体系无异于户口拔牙。
  在了解到开封府衙役月俸的时候他曾算过一笔账。
  按照北宋的盐、茶、酒、米各税,每年大约有四五千万贯的收入,平摊到老百姓头上每人每年才一贯而已。
  就拿仁宗朝来说,若是老百姓想要活下去,每月需要有两贯钱的基本开支,余下部分才能作为积蓄。
  然而事实上,大宋的很多老百姓每月根本挣不到两贯铁钱,比如像武大郎那样,虽然他每月卖烧饼有六贯钱的收入,但他那个时期一石白米需要两贯铁钱,这跟仁宗朝拿两贯收入的农民没有区别。
  偏偏能够决议这个问题的官员,是拿着两三百贯月俸的宰相、三司使、还有一百多贯的知府、六部官员等。
  所以眼下唯一的一条出路,也是柳铭章能想到的出路,便是——“以皇权打压臣权”。
  他知道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后期臣权太盛导致皇权能做的事情太少了。
  要推倒臣权就必须集中皇权,而皇权太盛又容易被权臣蒙蔽继而篡夺……
  想到这里,柳铭章心中便有了定计,只是不知道传闻中的八大王究竟是真病还是假病,但不管他真病假病,也是时候就吕夷简和王曾“假公济私”的问题说道说道了。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