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花溪村的天花已经止住了,花溪村民迁到了别处,但花溪村和乱葬岗也被县衙里的人一把大火给烧得没有了。
王炎此时也不知道该去往何处,在张礼的再三邀请下,王炎跟着张礼准备去往松林县。
“官家稍等!”就在王炎二人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药庐之时,刘小姐带着小红赶了过来。
“多谢官家的救命之恩!”才到近前,那刘小姐就施礼谢恩。
“刘小姐快快请起!”张礼赶紧把她们二人扶了起来。
前些日子那刘小姐一直在病床上躺着,今日王炎才有机会仔细打量一番。
只见那刘小姐一袭素色抹胸襦裙,外穿一件轻纱褂子,皓腕上戴着一只古朴玉镯,腰间系着同心结,袖上搭着一条黛色水纱,看上去甚是清雅。
王炎见那刘小姐的打扮,一定不是这花溪村人,只是此时也不好多问,就只能作罢。
“我等在这花溪村遭此横祸,四五随从如今只剩下我主仆二人,在这偏僻之地,我二人寸步难行,还望官家施以援手,让我二人能够跟着你们去往县城,小女子感激不尽!”刘小姐说着说着哭着就跪下了,小红见小姐下跪,她也哭着跪下求情。
“刘小姐说哪里话,快快请起,你们与我同行便是,何需如此!”张礼也毕竟是在县衙公干多年,这点眼力还是有的,就凭借那刘小姐的穿着,也不是县里的那几家富户家眷可比的,想来也是府里的富庶人家,此番能够搭线,对他以后只有好处。
刘小姐二人得到张礼承诺,再次谢过之后就跟着张礼他们登上了回县里的马车。
此番花溪村的瘟疫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县太爷很是高兴,为此,特意留下一辆马车和三个衙役供张礼驱使。
此时车队多了刘小姐二人,虽说男女有别,但马车只有一辆,也就只能事急从权,王炎四人就齐刷刷的坐在马车上。
初行之时,张礼还会问一下刘小姐的病情,但此地距离县里约有六七日路程,一两天之后,马车上的气氛就显得有些尴尬。
“人老了,许多人就容易忘了,对了,刘小姐,那日你感染风寒,就是这位王兄弟的神药救的你!”张礼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这时提起了王炎。
“我听小红说过了,早些日子就该给王公子谢恩的,只是后来身体抱恙,就给耽搁了,后来相遇,本想等到了县里,联系到了本家再来报答,既然现在提起,就请公子在县里多留几日,容我好好报答!”刘小姐听到张礼那番说辞,顿时脸红了一下,但毕竟是大户人家出身,处理这些事情还是游刃有余的。
“刘小姐莫要客气,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下也是饱读圣贤之书,岂能见死不救,刘小姐莫要挂怀!”王炎赶紧回谢。
“刘小姐是松林县人?”张礼突然插了一句,张礼听闻刘小姐在县里居然有本家,可看这刘小姐一言一行,跟县里的几家富户又对不上号。
“奴家祖籍宁州成化县,只是家中有掌柜在此。”刘小姐答道。
“原来是府城的千金小姐。”张礼听闻,顿时有些惊讶,看来自己还是看走了眼,低估了那刘小姐的家世。
若是刚穿越过来的王炎,一定不知道那成化县是何处,但与张礼相处这月余,王炎也初步明白了一些。
这真武朝将天下分为八郡三十六府二百零八州九百一十六县,除天子之外,八位郡守就是封疆大吏,知府,知州也算是不小的官职。
既然有官职,自然也有官衙,那府衙就在宁州的成化县内,而宁州和锦州同属德天府管辖,两地也算是紧挨着,张礼自然也不陌生。
“王兄弟祖籍苏州,也是月余前游学至此,那花溪村的瘟疫能够消除,也多亏了王兄弟的奇遇,我正打算为他给县太爷请功,自然会在县里多留几日。”张礼也意识到刚才的突然插话有些不对,连忙把话绕了回来。
“没想到王公子还有奇遇?”刘小姐也从话中听到了其他信息。
正巧途中无事,张礼便把王炎与那游方道人的事说了说,全当途中解闷。
……
几日后,王炎一行回到松林县,刘小姐带着侍女小红再次拜谢之后就离开了,而王炎则跟着张礼回到县衙。
一番休整过后,县太爷召唤了张礼和王炎。
“张老辛苦了!”还未等张礼和王炎走进正堂,王炎就看见一个一袭青衫,年约三十余岁,留着山羊胡的清瘦男人从正堂中走出。
“怎能劳烦大人亲自出来相应,真是折煞老朽啊!”张礼见知县亲自出来,也不敢怠慢,赶紧加快脚步迎了上去。
“花溪村民能够活得性命,多亏了张老妙手回春啊!”王知县显然还不知道王炎的功绩。
“王大人过誉了,此番能够侥幸,可多亏了这位王炎王兄弟帮忙。”张礼也不是那贪功之人,所以在第一时间为王炎请功。
“噢?难道这位小兄弟也是杏林妙手不成?”王知县见王炎不过十七八岁,略微调侃道。
“大人有所不知?这位小兄弟可谓奇遇连连,还请大人移步,待我细细讲来!”张礼听得出王知县的话外之音,也不反驳。
“哎,是我怠慢了,走,我们进堂一叙。”众人走进正堂,待仆役上茶之后,张礼又把王炎与那游方道人的事说了说,当然,在讲得过程中,张礼也把把刘小姐的事情顺带说了一下。
……
“没想到王兄弟竟有如此际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王兄弟果然是有福之人啊!”那王知县听闻,也是感慨连连。
王炎三人随后交谈了一番,在一顿酒肉招呼后,王炎被安排进了客房。
天一大早,王炎又被王知县叫了去。
“花溪村之事能够解决,多亏了王兄弟,这小小酬劳,不成敬意,还望王兄弟收下。”王知县一边说,一边招呼仆役从后堂端上一个木盘。
王炎转头一看,木盘里放着一些银两,王炎对古代的印钱不是很了解,不知道有多少。
“本县财力不比其他,这区区一百两纹银还望王兄弟不要嫌弃。”王知县说完,就端起茶水喝了起来。
“多谢王大人。”王炎初来乍到,身边正巧没有钱财,此举无异于雪中送炭,王炎也就不客气了。
二人寒暄一番后,王炎就离开了。
既然穿越到了古代,自然要感受一下古人的风土人情,王炎出了县衙,随意的走在大街上,脚下一片轻盈,绚烂的阳光普洒在这遍眼都是的青墙绿瓦之间,那突兀横出的飞檐,那高高飘扬的商铺招牌旗帜,那粼粼而来的车马,那川流不息的行人,让王炎看的眼花缭乱,虽说在新时代王炎也过不少古城景区,但那种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商业化气息远不如这亲身经历来的痛快。
王炎逛了一路,也看了一路,也大抵明白了这真武朝的银钱比兑,一贯钱约莫一千个铜板,也就是一千文钱,折算成白银则相当于一两白银,十两白银则可兑换一两黄金,至于官员的俸禄则不仅仅是发钱,而且更多的是以物抵钱,譬如茶叶、盐、帛、碳、酒等实物,至于具体是多少,这就不是这些平头百姓所能知道的了。
“王公子!”就在王炎街上闲逛之时,他听到有人在喊,但这天下姓王的人太多,所以王炎也没有太过理会,待王炎往前走了一段路后,一个姑娘气喘吁吁的冲到王炎面前,把他拦下。
“原来是小红姑娘啊!”王艳这才看清,来着是那刘小姐的侍女。
“王公子,你可让我好追啊!”小红一边扶着胸前不停的喘气,一边说道。
“在下听到有人呼喊,但不确定就是在下,所以不敢答应,还望小红姑娘见谅。”王炎看着这个十三四岁的姑娘,甚是觉得有趣。
“奴婢本来要去县衙找你的,刚走到这里,就看到公子,就赶紧追赶上来了。”
“不知小红姑娘找我何事?”
“自然是感谢王公子的救命之恩啊!”小红见王炎也不像是书呆子,语言上也变得活泼起来。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不对,不对,你这意思是我家小姐的命在你眼里就不是回事情了?”小红伶俐的反问道。
“额……”王炎毕竟只是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少有的乐子也只是和女同学斗斗嘴而已,还没经历社会大学的毒打,虽说这小红比他小了几岁,但毕竟跟着小姐也算见过不少世面,所以小红的这番话,让王炎无言以对。
“那好吧,你带路吧!”
王炎跟着小红来到一家酒楼。
“阳春阁?”王炎看着这豪华气派的酒楼,心想,在这吃饭得花不少银子吧!
小红带着王炎一路来到最里面,放眼望去,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公子请进。”到了一处偏房,小红掀开门帘,请王炎进去。
“王公子万福!”只见那刘小姐走进王炎身前施礼,王炎也不敢怠慢,只是不知该如何回礼,只得学着点以前电视剧中的样子抱拳回礼,但后来想着那些都是江湖中人见面所用,于是又欠身致谢。
这一幕单看不怎样,可在刘小姐眼中就显得有些滑稽可笑,刘小姐差点笑出声来,王炎也也觉得有些尴尬,只能摸了摸头掩饰。
“公子不必如此,救命之恩,理当受得。”刘小姐毕竟也是精灵聪慧之人,立马止住笑意,替王炎解围。
“公子请坐。”刘小姐招呼王炎坐下。
“我曾听张老说过,公子一路游学,想必是为了明年的州试吧?”有了先前那一幕,饭桌上的气氛也就不怎么尴尬。
“一路游学也是迫不得已,尚不知去处如何?”王炎随口说道。
“此话怎讲,若是公子有难处,奴家也可帮衬一二。”刘小姐听闻,有些心喜。
“在下祖籍杭州,只可惜五年前家中父母因病辞世,族中亲友侵没家产,在下才迫不得已一路游学。”王炎为了圆谎,只能随口编了一个出身。
“是奴家唐突了。”刘小姐听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没事。”王炎没古人那么多礼节,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不知小姐芳名?”王炎跟刘小姐也是见过几面的,但一直不知道这刘小姐的全名。
“奴家宁州人士,敝姓刘,父为吾取名刘疏影。”有了先前的对话,刘巧对王炎的无礼之举也就没有在意,而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好名字。”王炎好歹也是全省状元,对这古诗词也是信手拈来,自然知道这“疏影”二字的出处。
“这诗是公子所作?”刘疏影听到那两句,顿时觉得惊艳。
“嗯?”王炎没想到,这等出名的诗句居然没有流传,难道那些诗词大家在这个世界都被量子纠缠搞没了,难道说李白杜甫那些大诗人在他原本的世界是一代诗仙诗圣,到了这个平行宇宙变成路人甲路人乙了?不行,我得好好打听一下。
“不直刘姑娘可曾听说一个叫李白的人?”王炎越想越激动,便忍不住问道。
“李白?没听说过,这首诗是他作的吗?”刘姑娘仔细想了一遍,也没记起整个历史中有李白这个人。
“额,对,这首诗就是这位叫李白的人写的,我也只是曾经游学的时候与他偶遇,听到他吟诵这两句。”王炎从刘姑娘的口气中听出了这个时代没有李白这号人物,看来自己不想当诗仙都不行了。
“那不知刘姑娘有没有听过杜甫、李贺,苏轼等人的名号。”王炎有列举了几个古代大家,但刘小姐都纷纷摇头表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