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在吴铁生提出北伐后,冯承乾提出了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即中国应该施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有没有必要在完成统一之后进行全民大选,以及有没有把必要把选举制度确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当然,这也引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才具有选举权。
冯承乾想搞民主,可是他非常清楚,别说现在,即便再过一百年,只要中国民众的基本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也就是没有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没有把前清留下的奴性抹去,那么任何民主政治都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因此在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情况下搞大选,不可能有任何好的结果。
事实上,这就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不可否认,在推翻清朝的革命中、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而且这些人都知道民主的重要性,更加清楚中国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帽子。
问题是,这些人有多少?
即便把在校学生算上,愿意搞民主、而且表现积极的中国人,所占比例也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也许压根就不知道“民主”是个什么东西。
显然,仅仅是教育,根本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推广民主观念,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时间,二是经济。
事实上,西方施行民主政治的国家,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拿英国来说,在工业化时代之前,依然是王国,国王就是法律、国王就是一切。大革命之后,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也正是因为不具备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即便到大战结束之后,在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也仅占总人口的一成左右。按照英国的法律,只有资产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年男性公民,才拥有选举资格。也就是说,英国推行的民主政治,实际上并非完全的民主政治,而是有产者的民主政治。这种显现,不但在英国有,在法国、意大利、德意志第二帝国,乃至以民主国家诞生的美国也同样存在。比如,在美国就只有白人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有色人种根本没有参与选举的资格。
更重要的是,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政治,实际上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而逐渐确立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分散在农村的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由自主的农民转化为工人,并且由此接受教育、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也更加便于国家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也就是说,只有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可能推行民主政治。
显然,中国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
要知道,中国的城市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
问题是,如果不定下民主政治基调,那么中国今后不是走向独裁,就是走向帝制,最终将再次引发动乱。
正是如此,一九一九年底,冯承乾正式提出,应该尽快把民主体制确定下来。
对此,吴铁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认为中国应该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学习,即确立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
当然,不一定是帝王。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冯承乾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觉得应该学习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是太平洋对岸的美国。
冯承乾在说服吴铁生的时候,只提到了一个重点,即中国的国情与美国较为相似。
最相似的,就是中国与美国的国土面积都非常大,而且人口比美国多得多,中央政府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功能。如此一来,就得在政治体制上学习美国的集权与分权体系。
当然,前提条件是,中央政府必须在军事、外交等领域掌握绝对权威。
说得简单一些,地方政府拥有的,仅仅是处理内部事务、比如经济发展的权力,而且必须剥夺地方政府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
事实上,吴铁生反对加强地方政府,就是担心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中央政府。
在冯承乾提出,军队必须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只能组建治安部队、也就是丨警丨察部队之后,吴铁生才做出让步。
两人达成一致后,政治体制的问题也就确定了下来。
只是,冯承乾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搞选举,也不是筹建国民议会,而是着手制订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准确的说,是第一部临时宪法。
按照冯承乾的想法,这部由统治集团制订的宪法,只有临时效力,在国民议会成立之后还将制订正式宪法。
严格说来,宪法的诞生,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在法律意义上,宪法是一个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威,不管是执政者、还是国民,都得遵守宪法。
立宪、或者说制订临时宪法,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在一九二零年的重头戏。
宪法,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
最初,冯承乾打算扩大讨论范围,即让民众也加入进来。只是,具体实施的时候,冯承乾意识到,这么做根本行不通。
原因很简单,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宪法”是个什么东西。
要知道,清朝灭亡还不到十年,虽然老百姓已经剪掉了被满清强加到头上的辫子,妇女也不再裹脚,但是两百多年来,深入老百姓骨髓的奴性还没有消除掉。在前清时期,皇帝的言辞就是宪法。
别的不说,在冯承乾放出要立宪的消息之后,一些遗老遗少就来向〖中〗央政府请愿,认为这么做有失体统,〖中〗国根本不需要什么宪法,总统、大元帅的话就是宪法,甚至有人提议应该让吴铁生登基称帝。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反对立宪。
在立宪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积极的,是那些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特别是那些到美国与欧洲〖民〗主国家呆过几年的留学生。在美欧的所见所闻,特别是美欧等国的富裕与强大,给这些留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非常直观的认识到,〖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也就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这些人,成为冯承乾推动立宪工作的主要助手。
只是,冯承乾没有闭门造车。
他在一九二零年才提出立宪,而不是在一九一八年、也就是回国的时候就提出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在一九一八年的时候,〖中〗国的民族企业还不够强大,而经过两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第一批民族资本家,而且这些人都是变革的获益者,自然会全力拥护变革。
正是如此,立宪成为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盛宴。
显然,冯承乾不想走俄国那条路,因为在他的时代,看似强大的红色俄国在存在了七十多年后就分崩离析了,而那些被布尔什维克看成邪恶帝国的国家,不但存在了下去,还变得更加强大。
这其中,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