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浅造一个反,我竟成了千古明帝 / 第111章 科举成立

第111章 科举成立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go-->    你不要太过分啊。
  
      让谢远过来做司徒已经是我们给你的最大面子了,你不要给脸不要脸。
  
      真的火起来,小心我们对桓家出手啊。
  
      那些人明里暗里威胁了桓风好几次,桓风都直接无视了。
  
      到最后他们忍无可忍,开始在朝堂上出言攻击谢远。
  
      攻击了好几次后,谢远表示正在筹备新的选官制度。
  
      其实也不算很新,至少从目前来看。
  
      众人好奇着,然后安静了下来。
  
      正月十八,谢远在建康各地开办起了书院。
  
      这些书院不同以往,他们只收品德良好,学识广博的名门世家子弟。
  
      谢远说,这些书院和之前的一样,收来的子弟每一季都会考试,成绩前十的人可以直接获得当官的资格。
  
      但也仅仅是资格。
  
      因为在往后,每当三月,他就会在建康举办一场全国性的统一考试。
  
      而参与考试的人呢,便是从大晋各个书院中脱颖而出,成绩拔尖儿的人。
  
      从这场考试中筛选出来的最终二十个人,才能步入仕途,没有的话本抱歉了,只能等下一次了。
  
      谢远将之定为春闱。
  
      因为建康书院请来的全都是出了名的大儒,所以那些世家子弟抢着想进去。
  
      且这些书院,乃至大晋境内各地的书院都盖了国玺的印章,同国子监一般登记入册。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这些书院里的教书先生,成了铁饭碗,能领朝廷俸禄,吃朝廷饭的那种。
  
      也就是变相的官差。
  
      遂这条诏令一下去,便引来无数世家子弟的关注。
  
      不只是吴姓士族,便连侨姓世族都抢着进书院——能得大儒亲口肯定,那比啥都来得强啊。
  
      随后,三月九品中正,谢远定下了三成寒门子弟,三成吴姓世家子弟,四成侨姓世家子弟。
  
      寒门子弟和吴姓世家子弟在支持贵族的一派中做了无关紧要的闲官,而这些年轻的世家子弟,除了少数几个被谢远准允入朝之外,其余的全部被谢远派去各地教书。
  
      刚开始那些世家还有些反抗的。
  
      但是听到谢远让去教书的原因后,他们沉默了,甚至觉得教书还不错。
  
      谢远说了这么几个原因。
  
      一,你去教书,可以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不需要花重金购买粮食;
  
      二,你去教书,人家都知道你才华出众,知道你仁善大方,手下的学生都会称赞你教学有方,夸你堪比孔圣人,这样你想出名还觉得难吗;
  
      三,你去教书,最后考试选出来的子弟都是你自己定的,你想定世家子弟就定世家子弟,想定寒门子弟就定寒门子弟;
  
      四,你去教书,晚年致仕回乡朝廷还会给你养老送终,并一直发放俸禄;
  
      五,你去教书,生病出事不需要自己动手,朝廷来给你管,朝廷来给你掏钱。
  
      说出这五点后,不只是这些年轻子弟心动,连那些世家的老一辈都心动了。
  
      单从第一点来说,他们就愿意去教书了。
  
      现在粮食紧缺,买粮食贵得要死,还都是谢远手里出产的——有了这条诏令,那么这些教书的人便能免费领粮食,可以省下好大一笔钱。
  
      然后是第二点,那些想成名却无路的士族子弟听到这个后抢着要下乡。
  
      再然后便是第三点,这对他们来说更加诱惑,这不是对付寒门的最好办法吗。
  
      遂纷纷乖乖地下乡教书。
  
      殊不知,这将是最后一次九品中正。
  
      在十一月的一场雪灾后,谢远在吴姓士族和桓风的鼎力支持中,取消了九品中正制,正式创办科举。
  
      并定下秋闱。
  
      同时还下诏,所有书院都是朝廷统一开办,招手的书生无论寒门庶民,亦或世家子弟,皆要进行品德考试。
  
      只有通过品德考试的,方能入书院读书。
  
      因为那些子弟都教书都叫习惯了,也都顺利达到了自己成名的目的,遂对于取消九品中正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因为就算没有了九品中正,他们照样有机会升官——这是谢远说的,你教书资历够了,能给你升到建康的国子监来教授皇子公主。
  
      甚至你想入朝做文官,他也可以根据你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来酌情考虑。
  
      也是因为谢远放了这话,这些子弟放下了对寒门的偏见,开始倾力培养,筛选有用的人才。
  
      如此一来,世家中的老一辈看到小辈对九品中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便也慢慢地倾向了他们。
  
      而那些想靠着举荐入仕的纨绔子弟,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参加科举啦。
  
      科举第一年的春闱,各地出名的多是世家子弟——在这之后,寒门子弟开始崛起,甚至连庶民都出现了不少。
  
      这些人出现的原因无一例外,那便是教书的世家子弟见到了底层百姓的不容易,内心原始的善良被他们触动,觉得世家的垄断也是有些不公平的。<!--over-->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