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谁做主 / 第十四章 阻力

第十四章 阻力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陛下,既已售卖何不要求地方官要比在朝官价格高一倍;各地的县官则价格不一;即使是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减半即可!”王甫面带笑意。
  “妙!妙!妙!既是如此,那便从爱卿之言。”刘宏点点头。
  “陛下圣明,可比世祖武皇帝!复兴大业必不远矣!”张让、王甫同时拜倒说道。
  “王卿,传旨尚书台。明天起改年号光和元年,朕要用这年号纪念朕的伟业。”刘宏突然严肃起来。
  “诺!”王甫低头应道。
  看着王甫的背影,刘宏缓步走到殿门前,望着满天飘落的雪花默默留下眼泪:“高祖,世祖。朕也不愿卖官,可当今天下世家门阀把控大权。边境时常动乱,朝中已无钱粮平叛。朕也是没有办法啊!”
  雪花飘落在他的龙袍上一闪而没。
  袁逢府中
  年节已至,袁隗、袁逢兄弟也早已休假,整个朝廷除了尚书台还有尚书当值外。基本上都处于休假状态,当然禁卫军除外。袁隗、袁逢兄弟以及袁绍、袁术都在书房中密议,这已经是袁家的顶级会议。袁逢早已下令管家,胆敢进入房间10步之内可以就地杖杀。
  “刚刚接到宫中消息,天子又召见了王甫。”袁逢慢悠悠的说道。
  “可是明年要修改年号了么?”袁隗一脸郑重。
  “是啊,修改年号为光和。陛下是要做事情喽!”袁逢端起茶轻抿了一口。
  “光和?光明和谐的意思?”袁术有些疑惑。
  “陛下是要做些事情了,今年搞了个侍中寺监视御史台。明年还要搞个鸿门都学,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袁绍面色凝重。
  “鸿门都学又如何?一些泥腿子而已,他们懂得经书么?不过是不懂诗书的跳梁小丑而已。”袁术笑道。
  “公路,莫要小看了当今天子,这可不是一般的人。近年来天灾不断,他已经多次用内库出钱了。他可不是贪图享乐之人啊!”袁隗语重心长的说。
  “毕竟是陈蕃、窦武的亲传弟子。跟着学了几年,多少也懂些皮毛。”袁逢抚须。“以老夫之见,下一步应当是开门讲书了吧。”
  “先在鸿门招揽懂得诗书的寒门,让他们待制,然后再开办鸿门都学借道太学的出仕之路。这样出来的官吏,可就不是咱们士族能左右的了!”袁术猛然醒悟过来。
  待袁绍反应过来,看到两位长辈欣慰的笑容,顿时感觉满嘴苦涩。“公路在权术方面果然比自己强太多。。”
  “叔父。侄儿建议我们应当继续按兵不动。”袁绍顿住了。
  “本初,说详细点。”见袁绍停住,袁隗有些不悦。
  “小侄以为太学乃我大汉百年之基,陛下此举虽短暂有用。然而,终非正统出身。必遭人轻视,轻则排挤,重则打压,久后必会附我袁家。此乃大势,我料此政必败!”袁绍眼中透着光芒。
  “我袁家当世所需,兵权而已。所倚者惟名望耳,应当继续救济党锢士人,稳定我袁氏威望。待叔父计划得成。。”看到袁隗赞赏的目光,袁绍继续说道。
  “哈哈哈,不错,不错。”袁隗重重点点头笑道。
  待袁术、袁绍二人走后,袁隗笑道:“恭喜二哥,所生二子皆是麒麟儿。我袁家兴起必矣!”
  “哪里哪里,胤儿才是人中龙凤。”袁逢谦虚道。
  “不过,公路暗布这般计划属实有些凶险。一旦事情败露,恐怕我袁家倾刻便成了叛逆。”袁隗有些担忧。
  “我袁家想要成帝业,必须要有兵权。没有战事哪能有那么多子弟可以掌握兵权?”袁逢淡淡说道。
  待到年后三月,刘宏诏命在洛阳皇宫鸿都门内设立学校,以诸臣通文艺者待诏其间,学内置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画像。由地方州郡长官和朝中三公推荐善作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的士子入学,时称鸿都门学。
  光和元年并不是一个让刘宏省心的年份。
  面对地震,刘宏是无奈的。半年之内地震两次,还有一次日蚀。按照汉室传统的天人感应,天有异变,证明人君不贤。在二月有日蚀,下旬又是地震。当时不得已下诏罢免太尉孟坦,以太常张颢为太尉。二次地震也是罢免司空陈耽,以太常来艳为司空。因三公位不稳,太常之职更是如同走马观花一般,时常变动。
  在这样严肃的情况下,刘宏依旧顶着压力为鸿都门学扬名。命中尚方官为鸿都门的文学之士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画肖像立赞,以劝学门人。将鸿都门学的地位提到孔孟画像的地步,这已经触怒了很多名士的心思。
  尚书令阳球上书反对:“我查考乐松、江览等人都出身微贱,不过是才识短浅的斗筲小人,依靠和皇室世代有婚姻关系的国戚,依附和请托有权势的豪门,看人眼色,阿谀奉承,侥幸得以上进。
  有的呈献一篇辞赋,有的写出满简的鸟篆,竟然被擢升为郎中,还要用丹青画像。也有一个字没写,一句辞不会作,完全请别人代替出手,怪诞诈伪,花样百出,可是全都蒙受特殊的恩典,好象鸣蝉脱壳一样,从微贱的地位中解脱出来。
  以致有见识的人无不对此掩口而笑,天下一片嗟叹之声。我听说之所以设立画像,是为了表示劝勉告诫,希望君主的举动能够借鉴前人的得失成败,却从来没有听说竖子小人们弄虚作假,写作了几篇歌颂文章,就可以妄自窃取高官厚禄,并且在素帛上留下画像。
  而今有太学、东观这两个地方,已经足够宣传教化,请陛下废止鸿都门文学的推荐和选举,以解除天下的谴责。”
  蔡邕同样上奏:“书法、画、辞赋,不过是小小的才能,对于匡正国家,洽理政事,则无能为力。陛下即位初期,先行涉猎儒家经学,在处理朝廷政事的空暇时间,观看文学作品,不过是用来代替赌博、下棋,当作消遣而已,并不是把它作为教化风俗和遴选人才的标准。
  然而,都学的学生们竞相贪图名利,写作的人情绪沸腾,其中高雅的,还能引用儒家经书中有益教化的言论;而庸俗的,却通篇是俚语俗话,好象艺人的戏文;有些人甚至抄袭别人的文章,或冒充别人的姓名。我每次在盛化门接受诏书,看到对他们分别等级一一录用,其中一些实在不够格的人,也都追随他们的后面,得到任命或擢升。
  恩典既已赏赐,难以重新收回更改,那么准许他们领取俸禄,已是宽宏大量,不能再任命他们做官,或者派遣他们到州郡官府任职。而现在有的被任命出任州刺史、郡太守,有的入皇宫担任尚书、侍中,有的被封为侯,有的被赐给关内侯以下的爵称。有志操和有学问的人,都以和这些人为伍而感到羞耻。”
  刘宏看后心中有些恼怒,却也没惩洽这些‘违禁者’,更没有终止他的计划。伴随民间因灾象而不断涌起的流言,刘宏不得已召集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惮、议郎张华、蔡邕、太史令单风特旨密问政事所变改施行,务令分明。陶应因宿卫章德殿,便被刘宏一起带到了现场。
  蔡邕到了金商门,见到一队节从虎贲正在门口巡视,领队之人十分眼熟。
  那领队见到蔡邕,便向同伴说了什么,然后取下虎贲冠流出英俊面容,急忙跑到蔡邕身边。“蔡师,切记今日慎言!陛下胸怀图谋,不可强谏!”陶应极速的说完了自己的建议。说罢也不解释,带上帽子转身跑向执宿队伍。
  蔡邕呆立片刻,随即淡笑小声嘀咕道。“老夫岂是畏惧之人?大汉也是有忠臣的!”确定陶应能听见后,也不理陶应眼神大步迈进金商门。陶应听到蔡邕低语,眼神瞪大无语。
  金商门
  中常侍赵忠立于玉座旁高声喝道:“陛下有旨,今坊间传闻日重。诏众卿上书言事!”这还是陶应第一次参与这种朝会,耳朵竖起认真的听着。
  “启禀陛下,坊间传闻侍中寺有雌鸡化为雄。有黑气堕于温德殿东庭中,长十丈有余,似龙一般。还有青虹见玉堂后殿庭中。”新任司空来艳走上台前。。
  “哦?众卿看来有何灾异及消复之术,可书写下来。”刘宏头戴冕旒,珠光散动遮住了双眼。陶应闻言忍不住回头看了眼蔡邕,却见蔡邕兴奋之色难以言表。
  心中不觉有些担忧。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