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谁做主 / 第十二章 谏言

第十二章 谏言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父子三人谈论了半个晚上。次日一早陶应便送双亲离开,走了一亭又一亭。终是不能跟到尾,在万分不舍的情况下陶应返身便纵马回雒阳。
  陶应一路缓行,待到宫门前已到了下午饭时分。汉朝本身是日食两顿饭,在跟着节从虎贲混完下午饭后,便去拜见顶头上司虎贲中郎将崔均。
  崔钧,字元平。是冀州名士崔烈之长子,正是后时诸葛亮隆中四友崔州平兄长。陶应拜见时,其正坐在主位翻阅孙子兵法。听得有人入署,神色正然扬声喝道:“来者通名!”
  “属下新任虎贲郎中陶应,拜见将军!”陶应拱手沉声说道。
  “哦,陶郎中稍待!”听是自家下属,崔均收拾了书简缓步走下主位。
  陶应只见一面如冠玉,身着铠甲的儒雅男子向自己走来。来人步履有力,身后书桌上书简成堆,端得是儒将风度。
  “你就是陶伯承?”崔均上下打量着陶应。心下暗赞一句‘果然相貌端正,仪表堂堂。’
  “属下正是,今日奉命前来报道。”陶应神色严正拱手见礼。
  “想必袁光禄已经告诉你了,陛下有命:由你负责章德殿守卫。你要勤勉些,日后前程远大。”崔均面带笑意。
  “卑职一定尽忠职守,请将军放心。”陶应回笑道。
  十月,前线传来败报。鲜卑单于檀石槐命令东、中、西等三部大人各率领部众反击。夏育等人遭到反击,幸亏朝廷传命及时。
  军队所伤人数不多,但士气低落的厉害。这让刘宏深深觉得丢脸,便下诏夏育、田晏、臧旻等三将装入囚车,押回京都雒阳。更因天灾不断,朝廷缺钱。时开花钱免刑,三人都用钱赎罪,均被贬为平民百姓。
  接到败军战报的刘宏很是庆幸。本次出征,尽用大汉骑兵精锐。如若大规模战败,帝国北方诸郡都将面临重创。鲜卑滋扰次数将更进一步增多,到那时连防守都将吃力。
  其实刘宏想的不错,历史上三将兵败之后,北方守军日益艰难。到了后期五原、云中等并州诸郡相继陷落,属实让那位汉灵帝丢尽了颜面。
  虎贲郎中一共十位,但是负责章德殿只有两位。正巧当日宿卫的便是陶应,刘宏见到殿前来回巡视的陶应,心情更是美丽。“传旨,虎贲郎中陶应尽忠职守,赏宫中御膳三日,命大官令亲自安排酒食。”刘宏也是豪气,果断赏了陶应三天的御膳。
  晚上刘宏难得的没去何贵妃殿中休息,而是坐在章德殿中再次召见了陶应。
  “爱卿,上次你说得很对。我大汉八月时节出兵并非吉时,眼下朕意明年二月再次发兵,你有何见解?”刘宏走下御阶手握竹简负手淡笑着。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陶应斟酌说道。
  “爱卿且说,今日这殿中只有朕和你,朕特赦你所言皆无罪!”刘宏轻笑道。
  “陛下,臣有几点想问!”陶应眼神真诚。
  “说罢,朕今日心情好,便与你玩玩!”刘宏坐到了御阶上。
  “敢问陛下,以您的伟略比当年武帝如何?”陶应不敢怠慢,拜倒在地。
  “不如啊,朕少年入继大统。早年并未接受帝王教育,相差甚远。”刘宏面色有些失意。
  “陛下,先帝为您留下的基业比景帝所留呢?”
  “亦是不如,文景之洽遗留岂是那么好比的?”
  “夏育、段熲将略可比得上卫青、霍去病?”
  “不如也!冠军侯岂是此辈等能比?”
  “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鲜卑已成一统之势,壇石魁此人千年难得一遇,故臣不建议出兵!”陶应终于揭了底牌。
  “那依你之见,朕此刻该当如何?”刘宏眼神锐利。
  ‘不好,皇帝生气了!’见皇帝开始眯眼,陶应心中一慌。“陛下,臣怀有兴国之策。愿陛下用之而后方可北上平蛮!”
  “哦?你有兴国之略?就你这小小年纪也敢妄言?”刘宏嗤笑,眼中满满的不信。
  “陛下年纪并不比臣下多大,甘罗也是十二岁拜相。”陶应急忙说道。
  “好啊!那朕就听听,你要是说的不合朕意。。。朕就洽你个欺君之罪!”刘宏眼神冰冷无比。
  ‘说好的今夜无罪呢?你个死胖子!我特么还怎么说!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陶应腹排。
  见陶应无语,刘宏不耐烦起来:“再不说朕就命人拖你下去了!”
  “陛下,您以为当今大汉祸患何在?”陶应咽了口水。
  “呵,你以为呢?朕今天不想说话了!”刘宏眼神杀意腾腾。
  “陛下,臣以为当今之患主要便是在世家之患。”陶应直勾勾看着刘宏。见其没有反应,只能继续说。
  “其一便是朋党严重,官官相护。官员举荐常有徇私之事。明确司法更加难以解决,这说明我大汉人才招录明显出了问题。”
  “其二便是土地兼并,随着世家的不断增多。平民百姓的土地日益减少,渐渐满足不了每日的饭食。这将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沦为奴隶,改为替世家做工维持生计。而世家之间相互勾结,朝廷税收就是问题了。更严重的是有些世家吃相好看,还给普通百姓活路。而有些吃相难看,最终便是地方反叛或是盗贼风起。”
  刘宏边听边想,不自觉的认可了陶应的观点。沉思道:“依爱卿之见,该当如何?”
  “臣建议首先抛开世家推举孝廉、茂才的机会。重新审查太学生,争取使用寒门。最起码陛下您更需要这些寒门子弟来维持!”陶应正经说道。
  “还有呢?”刘宏已经入套。
  “暂时没了,没人支持什么都白扯!”陶应摊手苦笑。
  “今晚的事儿,朕不希望第三个人知道。”刘宏看着陶应沉声说道。
  “臣晓得!”陶应沉思回道。
  熹平六年十二月
  刘宏看着司徒杨赐递上的奏章心情再次变得不好起来。盖因又一位大汉忠臣因此次北伐战败而死。
  赵苞,字威豪。初仕州郡,举孝廉,再迁广陵令。视事三年,政教清明,郡表其状,升迁辽西太守。在位期间抗厉威严,名振边俗。谴人迎母及妻子赴辽西,途经柳城,为鲜卑所虏,作为人质,载以进攻辽西。其母说:“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他即时进攻,击败鲜卑军,母、妻皆遇害。鲜卑破后,他葬母事毕,呕血而死。
  脑中回忆着赵苞的简历,刘宏英俊的脸上带着些惆怅。“传旨,加故辽西太守赵苞为鄃侯,命司徒安排合适人选慰问家属。”
  “诺!”当值的赵忠躬身一礼,忍着泪水离开了,而一旁的张让接替了值守工作。
  赵苞是赵忠的从弟,自从赵忠入宫以后就认为赵忠是家族之耻。然而赵忠年少时家贫,无法生活。都是赵苞节省自己口粮,才能勉强不饿死。后来生活艰苦,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赵忠才进的宫。想到这赵忠忍不住叹了口气,若不是生活艰苦,谁愿意入宫呢?
  晚上刘宏心中阴郁难平,在章德殿翻看过往鸿都门司的墨宝解闷。忽然灵光一闪,随即招陶应见驾。
  “朕有一个想法,朕要用鸿都门司改为鸿门都学。学生嘛!朕招地方人士,就用朕的常侍们推荐!出仕地方直接补缺,可以无视三互法。”刘宏兴奋的说道。
  “陛下所言可也!不过臣建议陛下详查人选,不可入目不识丁,声明狼藉之辈。再则此举注定为天下文人所激,请陛下三思!”陶应想想都觉得恐怖。
  “无妨,若大汉能得中兴,朕何须此残躯?”刘宏爆发了热血青年气场。
  见刘宏如是说,陶应却心中不安。十常侍举荐???那不是开玩笑么!他们除了自己是帝党外,哪里像靠谱的政客?横征暴敛和世家也是半斤八两!
  “臣建议加以内部监督,此举外放臣子皆是陛下颜面,还是内部多加审查为好!”陶应摸摸脑门,斟酌说道。
  “不必,朕自有办法!”刘宏自信说道。“对于选用书籍你有什么看法?”
  “臣建议可以加些数理方面的书,臣举荐《算经十书》,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税收问题。”陶应说道。
  “嗯,还有呢?”不知什么时候刘宏回到了御座上,指尖点着御案发出声响。
  “臣对经学不是很了解,陛下您看。。。”陶应有些尴尬。。
  “行了,退下吧!”刘宏一摆手示意陶应退下。在陶应刚要转身时说道:“对了,传王甫来见朕!”
  陶应走后在烛光映照下,帝仆两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