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战争一触即发,袁崇焕一面下令将所有百姓迁入城内,并将城外的民居、耕地全部烧毁;一面在军事上实行严密分工,集中指挥。命同知程维模督察“奸细”,不让后金派人混入城内刺探军情,在后勤方面,袁崇焕命通判金启倧按城四隅编排民夫,供给饮食,卫官裴国珍负责采办物料;在军事防务方面,总兵官满桂负责提督全城,其中城东南角,正当锦州通向山海关的大道,最为重要,所以满桂自己兼任此处防御工作,副将左辅分在城西面防守、参将祖大寿分在城南面、副总兵朱梅在城北面,袁崇焕总督全局。
从排兵布阵中可以看到,在军事上面主要是以总兵官满桂为主,袁崇焕实际扮演的是一个决策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但这丝毫不能动摇袁崇焕在整个守城战役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常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实际情况却是“一将易求,帅才难得”。俗话说,“乱世出英雄”,遥想三国时期,可谓是猛将如云,真正识人善用者却只有刘备、曹操、孙权等寥寥数人而已,而袁崇焕正是像他们一样的帅才。具体的来说,他的“帅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慷慨大气
袁崇焕自小以“边才”自许,史书中说他“为人慷慨负胆略”,其人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天启二年就已被破格录用为兵部职方主事,也就是说,袁崇焕同志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一个科员到正厅级干部的转变。但我们的袁主事不是爱岗敬业的好同志,放着京官不做,一个人跑到关外“溜达”去了,回朝后居然大言不惭的对大家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及至主事宁远之后,更是励精图洽,当时的明军当中普遍存在着虚报兵员吃空额情况,为了严明军纪,袁崇焕在未得帅令的情况下,立斩军中校尉,威震上下,袁将军手握众将官生杀大权,令军内纪律严整,咸无异心,打造出了明军中的严军,也令他个人名扬关内外。
二、知人善用
袁崇焕手下这几个将领可以说代表了明朝当时的最强战斗力,举例来说,总兵官满桂就是勇不可挡,用兵娴熟的名将,在袁崇焕死后,简直就成了大明的顶梁柱,并在北京保卫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带三千人就敢和皇太极的大军较量,最后因为敌众我寡,而身死国灭,传为一时佳话。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宁远之战结束之后,袁、满二人闹得势同水火,对于他们是为什么撕破脸闹翻,历史上是有争论的,这一点我们先按下不表,无论如何,在宁远之战中,这对袁、满组合,确确实实是“圆满”的;另外,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将领祖大寿,偏将祖大寿其实一点也不“偏”,他麾下有一支战功赫赫的骑兵队伍,后人把其称为关宁铁骑,“关”是指山海关,“宁”是指宁远,以“关宁”为名,可见这支部队是专门为后金的骑兵“量身”打造的。“关宁铁骑”约六千余人,是明朝军中唯一一支可以和后金军骑兵一较高下并略胜一筹的精兵。。
三、与时俱进
早在三年前袁崇焕受孙承宗重用镇守宁远时,就曾加固城墙,史书上称:“高三丈二尺,稚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到努尔哈赤的后金军来到宁远之前,又将左所、右屯等处兵马及宁远城外的驻军连同西洋大炮,全部入城防守,拥有了11门荷兰人的新式红夷大炮的宁远城这时候可谓是城坚炮利。另外,他还调来了明军神机营,神机营可不是什么神秘组织,它是明朝的枪队(那时候枪还叫火秤),这支部队是直接率属于中央管辖的。而努尔哈赤的后金兵还是以骑兵为主,骑兵队伍的特点就是轻甲马刀,一个字“快”,但骑兵最怕就是大炮和火枪,后来的许多战役都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袁崇焕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成功运用,将整个宁远大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甚至可以说是标志着冷兵器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