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复明之天武大帝 / 第20章 对儒门的警惕

第20章 对儒门的警惕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看着那些垂头丧气、怏怏而去的欧罗巴各国使节,朱慈爝笑了笑。
  尽管华夏帝国财力雄厚,但三十万大军,依旧让华夏帝国有点吃不消。
  况且,还有军工以及许多科技和教育的投入,让华夏帝国的财政逐渐吃紧。
  何况,还有更庞大的控制区境内的基础建设的投入。
  现在好了,瞌睡有人送枕头。
  感谢西方,真是好人。
  三千万两白银,价值三千万白银的黄金,足够让华夏帝国的财政松口气!
  朱慈爝并不打算真的关闭与欧罗巴的贸易,那是杀鸡取卵的蠢事。
  况且,把华夏帝国逐渐淘汰的技术转让,光转让费都是天文数字。同时,还有源源不断的专利费。
  至于欧罗巴各国会不会签到赔偿条约,朱慈爝一点都不担心。没办法,华夏帝国那即便是淘汰的技术,对西方来说都是跨时代的意义。
  只要他们够理性,自然是会签字的。至于西方拿不拿得出这比钱,同样是毫无疑问。要知道,百余年殖民地积累,西方的财富难以想象。
  况且,还是好几个国家来分担?
  朱慈爝如今做的是等,等那些钱乖乖送往濠镜。
  闲来无事,朱慈爝溜达到侍从室电报室,那滴滴的悦耳声,让朱慈爝欣慰不已。
  除了系统爆出的电台,朱慈爝还忍着肉疼,在系统商城里用天价的积分购买了两百台。
  不但做到了华夏军队每个旅配一台,连控制器内每个府也有一台。内阁各部,都有一台。
  如今的华夏帝国,提前两百年,进入了基本的数字信息时代。
  电报的出现,让帝国对时局的感知和把控,产生了革命性的蜕变。遥远的空间距离,变成了转瞬之间。
  当然,电报以及相关人员昂贵价格,将系统积分消耗一空。
  朱清已经十岁了,正在濠镜第一小学读书。今日是周末,和两个弟弟和妹妹,在父皇的陪伴下郊游。
  在一处凉亭坐下,朱慈爝突然问朱清:“你这段时间学习如何?他们一般教你们什么?”
  朱清一边吃着糖葫芦一边说道:“父皇,学校里的课程就是那些,国文、数学和一些课外知识。”
  “没有人教你什么仁义道德方面?”朱慈爝又问道。
  随着华夏帝国的日趋强大,地域日渐广阔。境内一些不安分的因素,已经开始忍不住冒头。
  就比如一些儒士。
  前段时间,朱慈爝办公室居然收到几份议案。华夏帝国取消了朝会,一切事物交于内阁各部处理。然后关键的事项由朱慈爝拍板签字,最终形成律法或条款。
  所以,也没有你历来直通皇帝御案的奏折。而那几份议程,显然是下面的政务院议员提交,内阁不敢做主被踢到朱慈爝这里。
  其中心思想是:帝国的权柄,应当掌握在儒学手里。要削弱军人权利,压制军方。
  最重要的是,对皇子,甚至是太子的确定和教育。
  这是朱慈爝不能接受的。
  呵呵,儒学洽国?
  想都不要想。
  历代皇朝,被儒家完成啥逼样?
  儒学,只能是一种学术,绝不能成为洽国的理念。
  今日,之所以问朱清,朱慈爝便是想看看,濠镜新式学校里是否有传统士子的潜入。
  要知道,儒门对权利的野望和执念,并不会因为时间而消退。其疯狂,足以让人警惕。
  朱慈爝明白,一旦让传统的儒门士子重归朝政,自己历经十余年所做出的所有努力将全部崩盘。
  因为,传统儒学的理念,绝对不能容忍当今华夏帝国的国策。可以说,华夏帝国如今执行的所有政策,都有悖于传统儒学的教义。
  朱清自然不知道父皇为何这么问,说道:“没有啊,除了学习的科目,没有将别的。”
  十年时间,濠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教育人才。他们不学传统儒门教义,只纯粹学国文、数学以及简单的物理化学知识。
  濠镜新式学校,只传授人文自然科学。同时,学校录取的教师,同样是那一批接受新教育的人。
  传统士子不接受新式教育,根本就没有资格进入学校教书。至于如今华夏帝国境内那些私塾,书院,所出来的士子,只能做学问,不能做官。
  想做官?
  可以,接受系统化、专业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被安排到最基础的地方做官。
  至于想升官?
  可以,用政绩和能力,以及督察部的审核报告说话。一旦都合格,恭喜你,能将得到晋升的机会。
  像以前那种靠一篇八股文,直接进入翰林院,再进入各部的情况,在华夏是绝不存在的。
  现在的华夏帝国境内,各级官吏不但精通儒学,同时还涉及到一些专业的技能。特别是新一代官员,都掌握了基本的人文自然知识。
  他们的观念在改变,已经和传统的儒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他们心里,已经把儒学看做一种文化一种学问。再已不是曾经那经时济世的教条,更不是洽国所运用的理念。
  在华夏帝国境内,特别是在濠镜、小横琴岛以及离岛等帝国最先的地方。人文自然科学的理念,在历经十余年后,已经伸入人心。
  而华夏帝国即将奔赴新占领区的储备官员,绝大多数都来自这些地方。更绝大多数出身寒门,贫苦之家。
  华夏帝国政务院的议员们,成分很杂。除了濠镜新锐,还有许多人是商业、地主以及各学派的代表,比如儒门。
  至于这些内阁不敢做主的议案为什么会越级到自己手里,朱慈爝也心知肚明。看来,内阁中,同样有人心中有些小心思。
  文官嘛,前明以及两宋那种“众正盈朝”的盛况,何尝不是如今华夏帝国内一些文官的憧憬?
  而且,这种心思的人还不少。
  只是,随着华夏帝国内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实用主义化,他们的心思更加渺茫。
  毕竟,这代表着新生派的利益。
  其实,朱慈爝并不是讨厌儒学,或者说消灭儒学。反而明白,华夏文化传承千年不断,儒学的作用可谓是不可替代。
  作为对于各人自我修养的提高,儒学的精神,比如仁爱、修身等其实是不错的。但错在将个人修养的学术用在洽国上,变成了一群垄断的阶级:士绅。
  他们掌控国家声音权利,然后和乡绅一体,掌控民间舆论。如此,帝国内只有一个声音:儒学。
  一家之言产生的后果便:两宋和大明的覆灭。
  看了看天色,作为新兴帝国的掌舵者,朱慈爝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
  况且如今前线战事正浓,以及新地区官员的挑选,都是需要他做最终决定。
  虽然大部分政务由内阁率领各部来执行,但关乎重大的抉择权,朱慈爝始终要抓在手里。
  比如,军权、人事权以及财政大权。任何帝国掌权者,一旦这三样任何一个被文官集团掌控,便会沦为坐困皇宫的傀儡。
  就必然没有内阁的同意,皇帝连圣旨都走不出皇宫……。
  “回去吧!”
  一大三小,走下小山,然后进入大路边一辆普通的马车……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