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门房没有多久就回来了,并且为张恒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这位公子,我家老爷愿意见你,请随我来。”门房客气的说道,既然自己老爷选择接见张恒,哪张恒的地位自然不再是无关的路人,更是季家的客人,他自然要有礼一些。
“多谢了。”
张恒躬身行了一礼,谢过门房,随后便跟着对方走进门中。
身为旬阳县三老的季老爷子家里自然比一般人要好的很多,虽然不说装修的有多好,但是该有的都有,也略有情调。
张恒也就是一个寻常士子,在汉朝这个连科举都没有的时候,想要出人头地,无异于登天,所以很多人都会希望拜入高官门下,当一客卿,但是若没有人举荐,就是客卿之位,也不是易事。
季老爷子已经七十有二,也算得上是难得的高寿,当听到有人前来拜访的时候,也就是觉得张恒是一个这样子的人。
大汉初立,高祖设立县三老帮助县内官吏管理一方,教化民众,自然也需要适当的时候指点一下那些求学的人。
季老爷子知道张恒也就是十二岁的样子的时候,就觉得张恒前来,拜访是假,求学是真,图的是一个未来拜入官场的机会。
如今高祖虽开创大汉,但受战国末年,秦时动乱,楚汉四年争霸,很多事情都是百废待兴,这个时候也确实是需要大量有识之士稳固朝纲的时候,张恒若是真有才学,未来他并非不能举荐一二,毕竟举荐人才,也是县三老的职责之一,若是举荐之人得力,他也有功。
门房将张恒带到了一处偏厅,正厅自然是接待重要客人才会去的,张恒自然没有那个资格。
“还请公子在这里稍坐片刻,老爷马上就过来。”
门房并不是下人,按理来说也就是管着开关门和通传这两件事,但是季老爷子毕竟只是一个县三老,虽然在旬阳县还有些地位,但是却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自然没有太多的下人。
“无事,我在这里等候就是,有劳了。”
张恒躬身道,随后坐在主位右下方的位置。
古人以右为尊,主位是主人做的,而如今这里除了张恒并无外人,张恒坐在主位右下方自然合乎情理,而且张恒这样也是有些深意的,自己把位置摆低,但不太低,能够让季老爷子重视自己几分。
很快季老爷子也是从门外走了过来,看见张恒先是细细打量了一下,不得不说人老成精,虽然张恒衣着简陋,但是却有一股饱学之士的气质,让人下意识高看两眼。
很快季老爷子就是露出一副笑脸,不过张恒却没有等对方先开口。
“小子见过季老先生,贸然来访,多有打扰,在下旬阳治下,郊野之人,久闻季老先生大名,故特意来访。”
“原来小哥也是我旬阳人氏,外界传闻,当不得真。”
季老爷子也是笑着说道,显然对于张恒的恭维也是有几分受用。
季老爷子没有开口,而张恒本来就是抱着求学的心思来的,虽然王文学富五车,更是来自两千年的后另一个世界,但是毕竟只有二十多岁,阅历和季老爷子这种经历了战国,秦朝到如今汉朝三个时代的人,还是差了很多。
能够在这样三个混乱的时代活下来,若是没有几分真才实学是做不到的。
张恒的来意很简单,而季老爷子也不是什么恶人,两人自然是相谈甚欢,张恒有时引用几句儒家经典,季老爷子也是点头称是,交谈下来,季老爷子更是对张恒刮目相看。
虽然如今张恒还算年幼,但是却是一块良材,若是好好打磨几年,未来应该也有不小的作为。
“我观季老先生似乎公务繁忙,那在下就不打扰了。”
两人差不多聊了一个时辰,张恒就起身告辞,一个人的学识不是一两天就能讨论完的,一直留在人家家里,难道还要人家请你吃晚饭不成。
“小哥说笑了,一县之地自有县令大人和县丞大人管理,哪里需要老夫我去费心,不过是到了年底,家中一年账目有所出入,需要核对罢了。”
季老爷子忙说道,虽然这里没有外人,但是对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自然不会注意,万一这话流传出去,传到了县令大人的耳朵里,也是不好的。
王文教了张恒学问,教了张恒巧技,教了张恒礼法,但是人情练达这方面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教的了的。
王文在四年多的时间教了张恒这么多已经是张恒好学,王文不吝的结果了,毕竟王文自己在井内也是无聊,教个学生也能打发打发时间。
听到这话,张恒也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忙是道歉:“在下失言,还请季老先生勿怪。”
季老爷子也是明白,张恒只是一个孩子,虽然大了点,但是很多事情依旧会考虑不周,而且张恒已经赔罪,他自然也不会抓着不放。
“不妨事,小哥慢走。”
季老爷子说道,但是张恒却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张恒来拜访季老爷子求学是真,但是自己出来施展一身抱负也是真,若是没有机会也就算了,但是如今机会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他可不会轻易放过。
“季老先生,在下对刚才的事情深表愧疚,如今听闻季老先生府上有账本要核算,在下不才,但是对于算学也算小有精通,或许能够帮上一些小忙。”
张恒说道,他没有把话说的很满,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文字,他只是从王文口中听到过一些对于数字的描述,而且王文对于这些事也是重点叮嘱过的,他不敢大意。
“哦,你小小年纪,竟然还懂得算学?”
季老爷子也是惊讶,在他看来,张恒懂些经著可能是偶然得到了两本,加上自身天赋,所以才有如今的成就,但是算学可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古人为什么要找个账房先生,就是因为古代算学造诣普遍不高,流传后世的也就《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和《算经十书》这几本。
虽然古代算学历史久远,但是《九章算术》也是东汉时期才有的,可见算学水平在如今普遍不高。
很多账房先生虽然略懂算学,但是也是将这视为一门手艺,绝对不会轻易外传,知识垄断,这也是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因为大部分人精神上都是愚昧的。
不像王文曾经所处的时代,教育已经普及,并且程度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