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西周王朝是中国铜器时代和奴隶制时代的鼎盛时期。自周公后的百年内,西周国运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国内经济发达,军事强盛。周王朝对其领土的控制主要采用两点多线式,即以西京镐京和东京洛邑(周公东征后所建)两点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大诸侯国而形成的网状国防体系,其中王室拥有不下两支数量上万的正规部队分驻二京,而诸侯国则一般只有一支数千人的军事力量。王室出征,相关诸侯一般必须无条件追随,故天下有变故之时,周王可以随时指挥嫡系部队和当地诸侯军队出征以达到目的。概而言之,尽管面临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国内下层人民的反抗,公元前10世纪中期以前的周朝统治几乎是完美而固若金汤的。但时代是发展的,而周人的制度却是相对落后的。一旦历史的进步挣脱了落后制度的桎梏时,旧体系的崩溃便几乎能在瞬间爆发;到那时,中国将迎来可以称为其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个伟大时段,待笔者过几章再行介绍,这里到此结束。
本章完。
日期:2012-07-0911:53:10
第十六章印度(1):后吠陀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将公元前1500年至前900年之间的吠陀时代称为早期吠陀时代,而前900年至前700年的历史则被称为晚期吠陀时代。
较早期时代,后吠陀时代的社会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上,雅利安人推广了早期吠陀时代便有采用的铁器工具,发明了笨重却有效的深耕犁具,开始了粪肥和灌溉系统的使用,游牧的畜牧业也得到了继续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的扩大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加剧,在一本流传下来的《梵书》中,我们能看到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已经有了数十种职业的存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多元化的趋势,而经济的多元化则必将促进贸易活动的开展。于是,至后期吠陀时代,印度地区自哈拉巴文明以来一度衰落的商业行为也开始重新复苏,进而又回过头来促进了各地之间联系的加强。以物易物和以黄金为一般等价物的行为均已发生,但是否存在海外贸易行为还不甚明了。
政治上,后吠陀时代时印度已出现其著名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原名瓦尔纳制度,它源自征服者雅利安人进入次大陆后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雅利安”一词本身有“高贵”、“富有”的含义,“瓦尔纳”则是“颜色”、“品质”之意;与此相对的,他们称次大陆的土著人为“达萨瓦尔那”,“达萨”意为“雄者”和“男人”。瓦尔纳制度一开始只适用于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两极分化的加剧,由此而产生的更为复杂的社会分配不均使得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差距愈加增大,因而使得以前由于军事而产生的不平等在经济作用下而固定并推广,进而适用于整个印度社会。早在早期吠陀时代晚期印度便形成了差距明显的三个社会集团:平民称“吠舍”(意为氏族成员),贵族称“罗阇尼亚”(可能来自“灼热发光”,引申为显贵的首领的意思),祭司贵族则专门被称为“婆罗门”(意为梵天神所生)。
到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纳制度正式形成,它包括:第一瓦尔纳婆罗门,是主管宗教事务的祭司贵族;第二瓦尔纳刹帝利(有力、权力之意),一般从事军事行政工作,国王等世俗贵族均包括在内;第三瓦尔纳吠舍,主要是非贵族的平民,包括农民、牧人、商人等,他们虽非寄生阶级,却在社会上拥有人身和政治上的自由(但没有特权),有权参加公共的宗教典礼,故仍为自由民。
至于第四瓦尔纳,则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首陀罗。首陀罗的前身是被征服的土著达萨瓦尔那,他们不属于雅利安公社成员,因此无权受到组织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的保护,但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一些破产而失去公社成员资格的雅利安人也加入了首陀罗队伍,与那些达萨人一道从事社会上最低贱、但却是真正养活整个社会的职业,如农、林、牧、渔等。需要指出的是,首陀罗并不是奴隶——后者更为卑贱,只有当首陀罗处境更糟时才可能沦为它,这点和奴隶不算入西周5级等级制度的道理是一样的。
瓦尔纳制度是一项残酷的等级制度,它不但以制度的形式、而且以道德的形式将等级在全社会确立起来,使这种不平等深入人心,让一切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自出生起便确立好,然后强行规定他们从事各自的职业并严格禁止相互之间存在流动,一代为此姓,世代为此姓,同时让一切制定的法律法规在不同等级面前存在着不可反驳的不平等。正是在种姓制度的保护下,由婆罗门和刹帝利贵族掌权的国家终于在印度形成,新的文明也终于诞生。
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势力已经进入恒河流域,一系列由部落转变成的国家也开始纷纷成立,不过一开始它们的规模是很小的,国家机器也极不完善。贵族操纵的会议是全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国王甚至是选出来的,而且经常被放逐,公民大会已形同虚设。不过随着国家之间的战争,一些更大的区域国家正在形成,王权也在逐渐增强。新的国王们已经不能满足自己权力的被限制,于是新的改革就在眼前了。
但挡在印度世俗贵族面前的,还有那坚不可摧的宗教势力。
雅利安人最早的信仰是自然崇拜,他们将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人格化为许多生动的神灵并虔诚地拜祭他们,不过此时的宗教程序十分简单,大家通常自己在家中便能献祭,所以祭司的意义也并不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先的宗教已经不能胜任统治阶级新的需要,过去的简单宗教世界观也无法胜任日益开化的社会成员对世界的理解,于是全社会都呼唤新的、更完整的意识形态出现——婆罗门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婆罗门教是今天印度教的前身,它的前身则是公元前2000年时雅利安人之间盛行的简单宗教吠陀教。想要在此准确而精炼地介绍婆罗门教绝非易事,但我们可以取几个点来对其进行概括:
1、婆罗门教,以及在印度诞生的所有宗教(包括佛教),都是多神教;
2、婆罗门教是印度史上第一个尝试对整个宇宙和人生进行解释的宗教;
3、婆罗门教以世间万物均为幻象,其真实存在则是创世神梵(天)的精神和灵魂;人的肉体也是虚无,其灵魂,被称为“神我”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它将在人死后本应重归于梵(天),但却由于人在世间造了“业”,故灵魂不能重归,于是人就必须转世投胎。生前造善“业”者,来世将成为高贵种姓;反之,则来世将投胎至低贱种姓——这便为剥削阶级的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解释。
站在历史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将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与印度的历史区分开来。尽管印度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无数次的政权兴亡,而这件事物却一直影响着印度的文明,直到大工业化时代的今天。除此之外,我们现在也很难说清道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究竟是婆罗门教所奠定的印度宗教传统造就了其别具一格的种姓制度,还是其种姓制度一直支撑着婆罗门教等一系列由其而生的印度宗教的不断发展?
或许这就是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吧!
本章完。
日期:2012-07-1016:23:27
第十七章埃及-西亚-希腊(9):亚述帝国的兴衰
是什么,奠定了一个国家的疆域?